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混血八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章 正式發動(二更)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五十章 正式發動(二更)

載垣領銜,帶著七大臣祈禱的時候,恭親王奕欣已經口銜天命準備來收拾他們了。奕欣等人奉詔出來,一點都沒耽誤,直接就奔著軍機處來了。以防意外的兵馬人手,奕欣和文祥早就安排好了。載垣等在屋裡剛看了他們奏請垂簾的奏摺,遠遠望見他們就知道來者不善,也不甘示弱的迎了出來。此刻已是圖窮匕現,大家也沒什麼好客氣的了。

“上諭,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接旨!” 恭親王奕欣鐵青著臉,鄭重的站在了幾人面前,開始宣諭。

“凡上諭須均經我們幾個承旨擬定,如今我們幾個不曾承旨,六叔的這道上諭,從何而出?”兩宮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載垣不知道,但是鐵帽子王的威儀還在,所以載垣昂然而立,冷笑反問了一句。

“未經我們幾個面承的上諭不是‘亂命’就是‘矯詔’!老六,你既是宣宗成皇帝(道光)的皇子,又是大行皇帝(咸豐)的胞弟,自然知道‘亂命’跟‘矯詔’的後果!” 端華也氣勢洶洶的威脅道。他們幾個直到這一刻,還是不相信兩宮會和咸豐的政敵奕欣聯手,以為是奕欣矯詔,要發動政變。

端華在這裡也是給奕欣扣了一頂大帽子,所謂的“亂命”,是指皇帝在非正常的情況下發出的、或不符皇帝本意、或違背情理邏輯的命令。而“亂命”是臣下所能拒絕執行的,當然是否是“亂命”,也是靠執行者自己主觀的判斷來分析的。

後來的歷史上當清朝向八國聯軍宣戰時,慈禧太后就曾下詔,命令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兩江總督的劉坤一、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立即將轄區內的交戰國外交人員或驅逐或逮捕,同時派兵北上護駕勤王。李鴻章等即以“此乃‘亂命’,非我皇太后皇上本意”為由,拒絕執行。並且聯合起來,以清朝地方政府的名義,轉而與各交戰國簽訂《(中國)東南互保條約》,承諾中國東南地區不捲入在北方的戰爭,並保護各交戰國在該地區的所有利益不受侵害,從而避免了使中國全面捲入戰爭的局面出現。清朝戰敗後,慈禧太后為了在各國面前推卸戰爭責任,保住自己在清朝的統治地位不受影響,甚至乾脆將發動戰爭的所有上諭都說成是端郡王載漪、軍機大臣剛毅等“戰犯”的“亂命”,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所謂“矯詔”,則就是通常所說的“假傳聖旨”。不管是矇蔽、脅迫皇帝下發“亂命”者,還是“矯詔”者,論律都是造反的罪名,只要坐實一條,奕欣都是謀逆的天下公敵。

奕欣此時可沒功夫去跟他們呈口舌之利,所謂快到斬亂麻,讓這幾位鬧起來,恐怕要生變故。載垣曾當過領侍衛內大臣,這宮裡也不敢說就絕對沒他的親信。端華更是現任的鑲藍旗旗主,他要鬧大了鑲藍旗那幫閒人未必不會跟著鬧事。眼見載垣、端華並無絲毫奉詔就範的意思,為了免生事端,早有佈置的奕欣便不跟他們廢話了,甚至連上諭也不跟他們宣讀。立即吩咐侍衛將載垣、端華二人拿下,早就準備好的侍衛一擁而上,將載垣、端華都給控制了起來。

“沒有王法的王八羔子,我等乃大行皇帝顧命的贊襄政務王大臣,你們哪個敢拿?”載垣和端華當然是可勁的掙扎,但他們兩個小老頭兒,哪裡弄得過這些五大三粗的小夥子,兩下便被制服了。眾侍衛也不管他們的身份了,三下五除二的就將兩人禠奪衣冠,架出了隆宗門。

隆宗門外還有幾人的侍衛隨從,雖然一共也沒幾個人,但是載垣和端華還想呼喚他們再掙扎一下。但是到了門口一看,兩人的心就徹底涼了,他們的隨從早就被繩捆索綁了起來,一個個比他們倆還狼狽呢!兩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爺”,就這樣帶著滿心的不甘,被押進宗人府關押了起來。

“你們五位是否奉詔啊!”威望最高的兩個已經拿下,剩下幾個純文人,奕欣就穩當了。

奕欣的話音剛落,杜翰還在盤算呢,額駙景壽就“噗通”一聲跪下了,動作之迅速實為罕見。有了帶頭的,匡源、穆蔭、焦佑贏等人自然一個接一個的認了命,杜翰苦思無計,也不再掙扎,乖乖的跪下認命。但是杜翰幾個也是情勢所迫沒有辦法,奕欣抑揚頓挫的開始宣讀聖旨的時候,每念一句,杜翰便在心裡反駁一句。

“內閣奉上諭,上年海疆不靖,京師戒嚴,總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籌劃乖方所致。”奕欣剛開了個頭,杜翰心裡就罵開了花。這一句是把外敵入侵的責任,完全歸咎於當時“在事之王大臣”,也就是載垣、端華、肅順等人了。媽的英法聯軍跑來欺負大清是蓄謀已久的,關老子們什麼事。

“載垣等復不能靜心和議,徒誘捕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於各國。”奕欣這句更可恨,把夏巴禮事件的責任都推給了他們八大臣。當時在通州主持議和的,的確是載垣、穆蔭。但是這件事責任並不完全在載垣、穆蔭二人,抓捕夏巴禮這倒黴主意是咸豐想出來的,而且當時還有一位大佬參與,就是現在正站在奕欣背後的,他的老丈人、位居內閣首輔的文華殿大學士桂良。事實上執行逮捕巴夏禮任務的,則是僧格林沁。如若真要秉公論罪,不能單追究載垣、穆蔭二人,至少桂良跟僧格林沁也難逃干係。

“澱園被擾,我皇考巡幸熱河,實聖心不得以之苦衷也。”奕欣聽不到杜翰的心裡話,念的非常的嗨皮。所謂“澱園”,即指圓明園,因為圓明園地處北京海淀,所以稱“澱園”。這是把圓明園失盜的責任,和咸豐皇帝逃難承德的責任全部栽到載垣等人頭上。第一個勸咸豐移駕的是僧格林沁,盜竊圓明園的是果興阿,你怎麼不找這兩軍頭說事去。

“嗣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等,將各國應辦事宜,妥為經理,都城內外,安謐如常。”這句杜翰到是沒罵,奕欣這是自己表揚自己,也是為他領銜的即將開始的新政府佈局張本。

“皇考屢召王大臣等議迴鑾之旨,而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為奸,總以外國情形反覆,力排眾議。皇考宵旰勤勞,更兼口外嚴寒,以致聖體違和,竟於本年七月十七日龍馭上賓,朕呼地搶天,五內如焚,追思載垣等從前矇蔽之罪,非朕一人痛恨,實天下臣民所痛恨者也。”奕欣念這句話的時候格外的痛快,杜翰要不是怕死,都想把上諭搶過來撕爛了。

數這一段最不是人話,把咸豐不能迴鑾和咸豐駕崩的責任都推給了八大臣。咸豐不能迴鑾最大的責任人就是奕欣,要不是奕欣在北京網羅了龐大的勢力,咸豐至於不敢回京嘛!咸豐的駕崩就更是坑人了,咸豐每日以醇酒美婦自戕,完全就是自己殺的,誰能攔得住他。而且這一款罪狀太大了,雖然是最“莫須有”的一款罪狀。但是有此一條,則載垣、端華、肅順等,就絕非只是被黜,就是縱慾不死也不能了。

“朕御極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思伊等系顧命之臣,故暫行寬免,以觀後效。”這句不用杜翰腹誹,奕欣都覺得是強詞奪理。因為既然御極之初就已洞察顧命八臣的“罪”,則縱使寬大,也必應以上諭的形式對八臣進行“訓戒”,既然根本沒有這樣的舉措,又怎麼說得上是“暫行寬免,以觀後效”?

“孰意八月十一日,朕召載垣等八人,因御史董元醇敬陳管見一折,內稱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俟數年後朕能親裁庶務,再行歸政;又請於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輔政;又請於大臣中簡派一二人充朕師傅之任。以上三端,深合朕意。雖我朝向無皇太后垂簾之儀,然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託之重,惟以國計民生為念,豈能拘守常例?”杜翰臉都氣白了,這實在是為垂簾作狡辯,既明知此舉是不守常例,而發此上諭者捫心自問,垂簾聽政又豈是真正的以“國計民生”為念?此所謂事貴從權,不過是為垂簾做的蒼白的狡辯。

“特面諭載垣等著照所請傳旨。該王大臣等奏對時,嘵嘵置辯,已無人臣之禮。” 杜翰苦啊!杜翰說不出啊!平心而論,“該王大臣等”也無非是在“堅持真理”之際,態度過火而已。但挑起這一事端的,無論如何也不是“該王大臣等”吧!

“擬旨時又陽奉陰違,擅自改寫作為朕旨頒行,是誠何心?這句杜翰都不罵了,這就是報仇的時候到了。“是誠何心”四字,正是當初顧命八臣痛駁董元醇上諭中的話,這話說得是很過份,此時正好被照搬到此,也是皇太后與恭親王向世人昭示此一時彼一時的意思。世間“報應不爽”四字,於此可見一斑。

“總因朕衝歲,皇太后不能深悉國事,任伊等欺矇,能盡欺天下乎?” 這頂帽子也不小,而且此語也有望能搏天下臣民同情之意在內。但是杜翰特別想反問一句,然則皇太后與恭王為達到垂簾目的而欲加之罪的企圖,也能盡欺天下乎?

“此皆伊等辜負皇考深恩,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對在天之靈?” 杜翰還是想反問一句,卻不知公然置祖制於不顧,全盤推翻“皇考”臨終末命,又何以仰對在天之靈?

“載垣、端華、肅順著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軍機處。派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伊等應得之咎,分別輕重,按律秉公具奏。至皇太后應如何垂簾之儀,一併具奏。特諭!”杜翰最後也是沒得說了,一敗塗地,好在他身家性命無憂,只是肅雨亭怕是不能保全首領了。

奕欣宣讀完了上諭,便派人把剩下的五人都給押回了家裡,讓他們規規矩矩的回家閉門待罪。其實奕欣是很想連杜翰一起做了的,一則這傢伙實際為八大臣的智囊,政治能量有限但鬼主意不少,留著他實在是個禍害。二則如果沒有杜翰的老爹杜受田,這大清的皇位早就是奕欣的了,他還用費今天這個勁。於公於私他都想做了杜翰,以絕後患順便報個私仇,但是兩宮太後也還記著咸豐受過杜受田的恩惠,死活保下了杜翰。

這政變的第一道上諭,雖然只是將顧命八臣解職,但因為垂簾聽政本身就沒有“法理基礎”,所以不得不長篇大論的給八臣羅織罪狀,以示“朕”實在有“不得以”的苦衷。不如此則不能掙脫祖制的束縛,不能掙脫祖制的束縛則不能解除八臣之職,不解其職則不能治其罪,不能治其罪則談不到垂簾。正是因為有種種原因在內,所以這道上諭才變成了這麼一份“長諭”。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政變的關鍵一步,也就是推翻顧命制度的主要程式實際上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應該是另外一個“重頭戲”了——那就是逮捕顧命八臣的主腦人物、正護送梓宮在途的肅順。此時肅順正與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等人,護送咸豐皇帝的梓宮行至密雲縣,距離北京還有一百餘裡。因奕欣已做了很周密的佈置,現在肅順和先前的載垣、端華等人一樣,已經成了甕中之鱉,所以逮捕肅順雖然是政變中重要的一個步驟,但到此時卻已是絕無懸念之事,已不必大動干戈。奕欣如內宮向兩宮太後交了旨,並商定了馬上向密雲釋出上諭的章程,便急匆匆的出來頒旨。

“孫猴子那邊安排妥當了?”不過奕欣臨走的時候,還是有點擔心的問了慈禧一句。

“六爺放心吧!昨個兒就動手了,現在料想已經辦妥了!”慈禧非常的自信。

“那個猴子可不是一般人,稍有疏失,便拿不住他的。”奕欣還是不放心。

“讓他逃了也無妨,這事我是安排肅順辦的。若是成了,便禍患皆平,即便不成,那猴子知道是肅順害他,也斷然不會和肅順善罷甘休。咱們辦了肅順,他支援還來不及,怎麼也不會衝著咱們來!”慈禧笑的更加得意。

“太后高明!”奕欣連連點頭,終於放心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