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光影大玩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零三章 《流浪地球》架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零三章 《流浪地球》架構

但其實,今年賀歲檔最受關注的還是江文的《一步之遙》。

麻子自《讓子彈飛》後在國內封神,《一步之遙》又是民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江文4年磨一劍。

觀眾、院線以及有關領導部門,都對這部電影抱有相當高的期待。

早在《一步之遙》上映前一個多月的“雙十一”,阿狸和心浪雙平臺即為《一步之遙》預售近28萬張票,超過2073萬票房;微信電影票同樣為最低結算價強勢的《一步之遙》制定了9.9元超低價預售策略;愛奇藝更是投以千萬級資金成為《一步之遙》的聯合出品人。

這些人都在等待《一步之遙》公映後帶來的成本回收和利潤驚喜。

但是程玉安知道,這片子失控了。

麻子成功了一回就又開始教育觀眾了。

進入12月,各家公司的年會格外引人關注。

今年賀歲檔戰線拉得很長,遠端索性提前把年會辦了。

總部不再辦全集團的大型聚會,讓各分公司子公司自己辦。

遠端科技這群宅男碼農真把吉澤老師和波多老師請過來送福禮,還有臉請程玉安過去。

程玉安當然不能說自己很心動,在電話裡責備該年會籌備人兩句,然後被老婆逮到了,嚴禁他參加遠端科技年會。

“我沒說我要去。”

“我還不知道你。”

“不是……我……”程玉安啞口了,“不去就不去。”

程玉安沒去,秦染秋這禽獸瞞著陳止奚偷偷地去了,回來還跟程玉安說,差點意思,沒電影裡好看。

廢話,正經混影視圈的會看上這群人?

這天,13號週六,程玉安和程靈鳳二人兩年前向灣流公司訂購的飛機終於抵京交付了。

第一臺是G650,第二臺G550明年年中交付。

程玉安出席了交付儀式,記者問他飛機的用途:“是您的私人飛機嗎?”

“不是,”程玉安否認,“這是我個人出錢為公司買的公務機,用做公司員工的出行,明年那架也是,不是我的私人飛機。”

但程玉安和劉一菲的使用優先順序肯定是最高的。

而且,這兩架飛機是姑侄倆個人掏錢買的,賬目上就是公司向兩人租了兩架飛機,公司要負責兩架飛機的維修保養費用,每年還要支付給姑侄倆不菲租金。

這都是合理合法的操作,沒什麼值得詬病的。

交付儀式辦的很簡單,拉幾個橫幅,拍兩張照片,跟記者聊兩句也就是了。

添了這麼個大件,要說不高興那是不可能的。

“瞧給你樂的,”王鴻衛在《流浪地球》劇本研討會上說,“不就添了架飛機嗎。”

“那也是公司的大喜事。”程玉安不管,自個兒接著樂,“以後去哪兒都方便了。”

回到劇本《流浪地球》的劇本上,自從決定要推翻原著重寫故事,編劇組日夜不停地趕工,想爭取在年前把劇本大綱定了,年後同步選演員和做詳細的故事。

“我們延用原著小說的基本概念,但人物和故事我們要全部重新寫過。《流浪地球》編年史做的也差不多了,世界觀的構建預計再有半年就能確定。”王鴻衛主導整個編劇組。

“我們先定了幾個人物……”王鴻衛在黑板上寫寫畫畫.

寫劇本和寫小說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環境。

小說家寫一個故事往往第一個想到的是人物和情節,但編劇則不一樣,編劇第一個想的是環境,即這個故事和人物在一個怎樣的場景裡。

影視是一幕幕的,每一幕都有自己的環境。

所以編劇必須考慮人物在環境中的行為和故事在環境中的合理性。

環境構建好了,編劇們才在這個環境裡塞入人物和故事。

但是編劇在劇本上不會像小說家那樣過多的渲染環境,劇本頭一句一定是場景,比如“白天,走廊”或者“黑夜,辦公室”。

場景描寫很簡單,但編劇卻要最先構思這個。

這大概是編劇和小說家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很多作家跨界寫不好劇本的原因所在。

在程玉安的有意引導下,各位編劇碰撞得很激烈。

首先確定下來的是兩個主要場景。

外部環境,地球開啟流浪之旅後,原著小說對外部環境有比較詳細的描述,這個可以參照小說完善並做出初步概念圖。

地下城,這個在小說裡幾乎沒有具體描寫,這個場景需要美術團隊自己去構建。

但是程玉安給整個籌備團隊定下的基調是,《流浪地球》的故事不發生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在50-70年後的近未來。

所以美術團隊在追求科幻感的同時不能太跳脫,從而喪失必要的真實感。

美術團隊第一次拿出挖山的礦車(小說裡寫到人類在山上挖石頭充當行星發動機的燃料)設計稿時,被程玉安打回去了。

設計得太精美,太科幻了。

根據初步的編年史,第一組行星發動機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建成。

那時候的礦車設計不會是美術團隊拿出來的這樣。

無人駕駛更是不可能。

程玉安要求“要麼用現有的樣式,要麼在現有樣式上稍微修改。不要做的太虛,看著影響代入感。”

兩個主要場景確定下來後,編劇組開始構思人物。

男女主角叫什麼,出身年月,身份、習慣、家庭、履歷等等,都要寫好人物小傳。

但這些東西又跟故事大綱緊密相連,沒有故事,人物太空,立不住腳。

程玉安跟編劇組磨了三天,提出了很多很棒故事切入點。

比如有編劇想從小說裡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端切入,寫一出在地球流浪過程中兩派的鬥爭。

有人想寫小說中那場太平洋冰上賽車運動會,寫末日冰洋上人類的渺小和無助。

還有編劇膽大,想寫地下城造反。

都是很好的點子,但都被王鴻衛和程玉安否了。

這些點子或涉政或太哲學,都不容易看懂。

“我們有最好技術,所以故事一定不要拍的太深奧,否則觀眾注意力會被轉移。我要的是一個發生在流浪末日裡的簡單故事。”程玉安給《流浪地球》的故事大綱定下基調,“《阿凡達》就是這樣,他的故事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這樣我們才能讓觀眾不費勁的沉浸式觀影。”

《流浪地球》的賣點是高水平工業化製作,頂級導演的頂級特效。在這樣的框架下,故事越簡單越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