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開掛的學霸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3章 對抗,資訊交匯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93章 對抗,資訊交匯點

從他關注的情況看,對於機器人的管理辦法和大家預期的基本相符。

地球上,對機器人嚴格管控。

地球外,對機器人的管理會寬鬆一些,但對機器人的生產和使用都會有管理的方案。

當然了,也會設立特殊位置。

就比如那些製造機器人玩對抗的學生提出要在太空中建造一座太空城。

在這個太空城中可以搞機器人對抗。

這些學生給的理由還挺好的,說是搞機器人對抗,有助於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其實大家心裡清楚的很,這些學生就是想搞機器人對抗。

還別說,國內很多人支援這些學生的提議,還紛紛捐錢建造這樣的太空城。

還說要搞什麼機器人對抗賽。

想想就知道,控制著機器人對抗,相互廝殺,這樣的場面很多人都想參與的。

相關部門也很開明,知道這些一禁了之不是辦法,還不如正確的引導。

也就同意了設立一座這樣的太空城。

好傢伙,在相關部門確定這件時候,募集建造太空城的資金在快速的增加。

半天時間不到,募集到的資金就超過了一千個億。

同一時刻,建造太空城的主導團隊也組建完成了。

從設計到製造,參與的人數很快就超過了一個億。

對於這樣的結果,他毫不奇怪。

九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就有不少人參與,他也參與了。

機器人對抗好玩是好玩,但的的確確能夠促進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等腦機結合技術研製出來後,機器人對抗的體驗感會更好。

相對的,機器人技術也會快速的發展。

人形彷生機器人會越來越強大。

包奇正點點頭,看向了蘇哲和範曉明兩人。

“恩,這些我都是同意的,在我們一開始研發遠端控制機器人的時候,我們就考慮了這些問題。”

“像我們現在製造的人形彷生機器人,不管強度還力量等方面,比人體都要弱上一些,目的就是防止有些人用人形彷生機器人來傷害人,至於強大一些的人形彷生機器人,都有著相應的管控。”

“其實我們在製造的遠端控制機器人的硬體、軟體上都做了防禦,一旦有些要用遠端控制的機器人傷害人,其就會停機,且會失去控制。”

“當然了,我們預防有,其相應的法律法規更應該有。”

“我們這些預防只能對付普通人,對付那些專業人士很難,這方面還是需要法律法規來規範的。”

範曉明笑笑說:“理是這個理,對於機器人的管理的確需要規範化,對於遠端控制機器人差不多是這樣,對於智慧機器人是什麼樣的太多,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對於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我們必須要謹慎,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雖說現在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沒有科幻小說中描敘的那麼可怕,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有可能實現的。

就像他們很早之前通論過的,對於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的防備要提前做。

等到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都成熟了,那時候就遲了。

簡單點說,從發展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的一開始就要想到各種可能,想到其對應的剋制方法。

包奇正點點頭說:“對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的發展,我們一直都很謹慎,如遠端控制類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我們都做了隔離,可以說,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為的就是以防萬一。”

對於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

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很小心的。

那些科幻電影也不是瞎拍的,有著一定的依據。

就好比現在,製造工廠、資源和能源採集,這些慢慢的都會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

再加上正在使用且數量龐大的人形彷生機器人和其他一些工程機器人。

要是在發展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的過程中,其產生了自主意識,且反叛了人類。

那些人形彷生機器人和相關的工程機器人,以及那些自動化、智能化製造工廠被劫持,那人類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這麼做是對的。”蘇哲認真的說,“我們採取這些防禦措施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對科研人員的監督,在發展人工智慧和智慧機器人的每一個環節,我們要重視起來。”

有時候,想出來的對策是非常好的,可在執行的過程中就變了樣子。

發展科學技術沒有錯,但如何應用科學技術就有講究了。

說到底,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用的好,那是發展生產力,利國利民。

用的不好,那是可以將整個人類送走的。

所以說,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都要有相對程度的監督。

雖說他想的是科研自由,但這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

需要一些必要的監督。

這是必不可少的。

“是的,這就要相關的法律法規。”包奇正點頭說,“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這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範圍內參與科研工作的人員會越來越多,人一多,說不定就會出現一些不好的事,比如說在基因方面的問題等等,也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那約束。”

“是這個理。”範曉明點頭,“人單單依靠道德來約束是不行的,還要法律法規的約束。”

三人有聊了一會兒,見時間不早了,也就結束了交流。

第二天一早,蘇哲和範曉明兩人還在食堂吃早餐了,校長徐正平就找了過來。

吃過早餐後,一行三人乘坐對撞樓的內部電梯來到了地下一百米的位置。

三人最先來到的是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十五號實驗站。

就目前,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十五號到二十號實驗站都在從事腦機結合技術方面的研究。

十五號、十六號、十七號,這三個實驗站做的是大腦資訊交匯點的研究。

十八號、十九號實驗站研究的是大腦資訊交匯點的資訊的提取和寫入。

二十號實驗站是一個綜合性、整合性的。

做相同研究和延伸研究的不只是這裡,還有塔木戈壁的實驗室,國內其他醫院、高校、研究所等相關的研究機構。

當然了,其最後所有的資料都會彙集到這裡。

九天研究中心對於腦機結合技術的研究方向是非接觸式的。

也就沒有必要開腦啥的了。

真要說起來,實驗站的科研人員但都挺大的,他們直接拿自己做研究物件。

這也是因為蘇哲的研究方式對人腦是沒啥傷害的。

蘇哲閱讀了大量對人類大腦的研究資料。

同時,他設計了很多的實驗讓各大有條件的醫院進行了對大腦的研究。

就這樣,他對人類大腦的結構和機理越來越瞭解。

也就搞出了現有的研究方法。

用微弱電磁波去刺激大腦有可能的資訊彙集區域,一點一點的去查詢。

這樣的查詢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查詢。

說起來,這個查詢的過程也是極其的麻煩。

其人腦資訊交匯點有著特定的訊號波動,也就是資訊互動點的組織產生極其微弱的電磁波。

資訊讀取的過程就是微弱電磁波的接受過程。

相對的,這個過程還是容易實現的。

資訊的寫入過程就要麻煩的多。

不管是資訊讀取還是寫入,最先要做的是找到資訊的交匯點。

就目前,資訊的讀取和寫入已經實現了,難題是尋找資訊的交匯點。

至於尋找資訊交匯點的難度。

其難度相當是在地球上找到一粒有特殊標記的沙子。

其原理,簡單點說就是不同的物質始終對外散發著“電磁波”。

從整體來說,人的大腦是一個單獨個體。

其對外散發的電磁波包含了一個波段。

可大腦本身是有不同的組織結合到一起的。

將這些組織作為一個個體,組織和組織之間散發的電磁波是不同的。

其組織是由細胞組織、脂肪、蛋白質等構成。

而這些,其散發的電磁波也是有差異的。

在尋找資訊交匯點的過程,相當是把人腦分成一個又一個很小很小的區域,去甄別去解析,看是否是資訊的交匯點。

說起來,不同組織,不同的細胞、不同的大分子,其散發的電磁波也是不同。

就算是同一類的東西,就比如是兩個神經元細胞,其散發的電磁波也是有差異的。

好比是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那怕是雙胞胎,兩者直接也是有差異的。

在尋找資訊交匯點的過程中,是有方法的。

其中也要看運氣。

至於要找的資訊交匯點,有看、聽、觸、嗅、味,這五個相當是資訊的接收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接收外界的變化後,將變化轉化成訊號,最後傳入了大腦。

就目前來說,這五個中已經找到了看,也就是視覺訊號傳入大腦的資訊交匯點。

也就是如此,證明了這個研究方向的可行性。

看、聽、觸、嗅、味,這五個是大腦資訊的輸入。

有輸入就有輸出,如對身體的控制、語言等等,而這些依靠的是人體的整個神經系統。

分開看,有對眼睛的控制,對身體四肢的控制等等。

要找到這些控制資訊的交匯點。

如果把人體除大腦外的部分和大腦單開看。

這部分相當是大腦的載體,大腦和這部分的交流除了物質的交換外,就是資訊的交換。

而對大腦來說,資訊的交換是有輸入和輸出的。

腦機結合技術要做的就是找到大腦和這部分之間資訊交換輸入和輸出的資訊交匯點。

找到這些資訊互動點後,就簡單多了。

剩下的就是資訊的讀取和寫入了。

寫入的也就是輸入大腦的資訊,讀取的也就是大腦輸出的資訊。

而目前,寫入和讀取資訊的技術已經有了。

剩下的就是尋找資訊互動點。

這樣一來,就能能容易的實現腦機結合技術。

十五號實驗站中,二十幾號科研人員正在忙碌著。

這二十幾號科研人員,每個人的頭上都帶著一個頭盔,頭盔上還連線了數量眾多的細線。

蘇哲三人過來的時候,有一名科研人員已經站在實驗站的門口等他們了。

這名科研人員帶著蘇哲三人參觀介紹十五號實驗站,且詳細解說其研究的進展。

範曉明和徐正平兩人時不時的還要提出一些問題。

不管是兩人提問,還是科研人員的介紹和回答,說話的聲音都很小,其目的就是儘量小的影響那些正在忙的科研人員。

說起來,這名科研人員的介紹,針對的是範曉明和徐正平。

對腦機結合技術的研究,他們兩人知道的並不多,而蘇哲則不同。

他對腦機結合技術的研究,他異常的清楚。

畢竟腦機結合技術的研究方向是他提出來的,相關的實驗也是他親自設計的。

徐正平看著科研人員頭上戴的頭盔,小聲的問:“這頭盔是做什麼的,大家不會是拿自己在做實驗吧!這麼做安全嗎?”

那名科研人員還沒有解釋,範曉明開口解釋說:“校長你放心,絕對的安全,不安全我們也不會這麼做的。”

搞科研研究,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

要是有安全隱患,他們也不會這麼做的。

蘇哲認真的回答:“這裝置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的,其作用是讀取人腦中微小區域的電磁波,從而尋找資訊的交匯點。”

從現在的情況看,整個腦機結合技術的研發,尋找資訊交匯點的難度是最難的。

真要說起來,和大海撈針差別不大。

“校長,我們已經找到視覺資訊互動點了,說起來也是運氣。”範曉明笑著說,“要尋找資訊互動點太難了,就我們三個實驗站一共八十個科研人員尋找,要把所有的資訊互動點找到,還不知道要找到什麼時候,為此,我們透過協調國內有條件的實驗室,增加了一萬個測試點。”

為了增加這一萬個測試點,可是費了不少功夫。

一個測試點,需要一名有基礎的科研人員。

這個好解決,研究腦機結合的核心人員不夠,可以找外圍人員,反正研究腦機結合技術的外圍人員數量多。

再就是測試點的裝置。

其條件必須是能夠提供低頻寬頻電磁波。

達到這個條件的必須有著同步輻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