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開掛的學霸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9章 工廠製造食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29章 工廠製造食物

人類現在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大到現在的自動化智能化製造工廠,開發月球開發太陽系,小到人類本身,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不過對能源本身的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一年之前,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及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再加上核能、太陽能、水力等這些清潔能源。

就能源體量而言,太陽能的比重最大,就算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生物質能等等這些,可以說都是間接的,或者說是二次太陽能。

也只有核能等能源不是來自太陽能。

由於太陽提供的太陽能實在龐大,人類一直研究著如何高效的利用太陽能。

一開始在地球上想方設法的利用太陽能,到之後的太陽能發電站,到最後的光柱工程。

現在,在光柱工程成熟後,在太陽系內,人類不再擔心能源枯竭的問題,只要太陽不熄滅,人類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能源。

按照現有的計劃,就是就是不斷的最佳化光柱工程,將光柱工程全面的覆蓋整個太陽系,從而形成完整的能源網路,讓人類在太陽系的任何一處都能夠使用上光柱工程提供的能源。

相對而言,光柱工程的核心是太陽,其只是收集、傳輸太陽能。

一旦太陽出現狀況,或者熄滅,光柱工程也就失去了意義。

簡單來說,光柱工程是可控的,也就是太陽能的收集、傳輸是可控的,可太陽的本身是不可控的。

從這一點來說,這是人類不能容忍的。

現在在最佳化、完善光柱工程,同時也在全力的發展核能,其中就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

相對來說,裂變能發展的已經很好了,現在很多備用能源使用的都是裂變核電站提供。

不過裂變能有著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核裂變需要的核燃料相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並不多,這也就導致了裂變能不可能大規模的使用。

但聚變能就不同了。

在宇宙中,點亮的每一顆恆星都是一個巨大的聚變堆。

發展可控核聚變,簡單點說就是要掌握太陽,或者說是掌握恆星本身。

再考慮到氫、氦在宇宙中的佔比。

可以這麼說,只要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人類就能擺脫太陽系的束縛,真正的實現能源自由。

總的來說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最佳化、完善光柱工程,再就是發展裂變技術和可控核聚變技術。

要知道,光柱工程是可以復制到其他的恆星系的。

就比如人類到達了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完全可以複製光柱工程,使得光柱工程覆蓋整個比鄰星,甚至是整個南門二。

這樣一來,也就解決了能源的問題。

能源的問題都解決了,其他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

簡單說就是光柱工程能夠充分調動恆星所產生的能源。

至於發展裂變能和聚變能,那就是要掌握能源的主動權,是掌握能源的源頭。

說起來,現階段對裂變能的研究可以說才剛剛起步,能夠做到可控的裂變物質還只有那麼幾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相對於可控核裂變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更加的不堪了。

到目前為止,就沒有研制成功可控核聚變技術,更不用說可控聚變物質了。

不管是裂變能還是聚變能,其釋放的都是原子核中的能量,其獲取的都是儲藏在原子核中的能量。

以上是對能源的獲取。

除了對能源獲取的方式方法研究,還有對能源,或者說能量本身的研究。

按照現在的基礎理論,能量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有的只是在物質中的轉移。

那問題來了,能量的流向是否有著一定的規律。

就現在,有著眾多科研團隊對能量的流向進行研究,不過進展並不明顯。

不過肯定的是,對於能量流向的研究涉及到宇宙的本質,一旦搞清楚了能量的流向,那離揭開宇宙的本質也就不遠了。

月城地下種植區,蘇哲幾人討論了一會兒能源的問題後,七人來到了豆芽處理車間。

豆芽被採集後經過了清洗等一系列步驟,最後被打包成一小份一小份。

對豆芽的整個處理過程都是全自動化的,其完全沒有人工的干預。

周大史指著已經打包好的豆芽說:“這些豆芽洗洗就能炒著吃了。”

一畝地收上來的豆芽成品並不多。

放在以前,像這種在月球大規模種植豆芽這些是不敢想象的。

不說別的,其能源的消耗就不是能夠承受的。

同在地球上種植豆芽相比,其價效比低的可伶。

就比如很多人說的,在地球種植運到月球都不在月球種植消耗的能源少。

也就現在了。

有了光柱工程後,消耗能源的多少也就不怎麼在乎了。

範曉明點頭說:“看著這些水光粼粼的豆芽,真想嚐嚐這些豆芽的味道。”

看著這些收上來的豆芽,感覺非常的不錯。

左大軍問周大史,“這些豆芽會流向那些地方,在月球上的人會食用這些豆芽嗎?”

對於月城地下種植區,他還是有所瞭解的。

在種植區中,除了相關的設施,一開始的種子之類的,像種植區中的土地、水、空氣等等這些都是利用月球本身的資源製造出來的。

周大史回答,“不會,在短期內非地球生產的作物、食品都不會給人食用,就現在月球上的人,食用的一切都是從地球運過來的,至於產出的這些豆芽,一部分會用來研究,絕大部分都會用來餵豬,其實用來餵豬也是研究的一部分。”

範曉明解釋說:“在短時間內,我們人是不會去吃非地球外產出的食物,這需要長時間的研究,在確定地球外所產出的食品安全後才會大規模的推廣。”

地球外的大環境和地球是不同的。

比如說重力、輻射等等。

這些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在基本確定這些產出基本無害後才會提供給人類使用。

之所以會這樣,說到底還是人類現在對食物的要求需求量相對有限。

就現在,地球人口只有這麼多。

隨著地球的去工業化,發展農業。

特別是用在月球種植的方式在地球種植,其農業產出會有多少。

要知道,在地球採用同樣的方式,其消耗的能源遠遠少於在月球上的種植,最為關鍵的是,地球上的產出“安全”。

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球上的農業產出完全夠所有人類的食用。

也只有在人類人口大規模爆發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地球農業產出不夠的情況。

有了這個時間,估計地球外的農業產出也都成熟了,也就能夠放心的食用了。

包奇正點頭說:“這也是為了我們人類的安全著想,不過話說回來,這也是我們太過謹慎了,就種出來的這些豆芽,其實和地球上種出來的豆芽沒有本質區別,當然了,細微的地方還是有的,就算人食用出現了問題,以我們現在的醫療水平,我們也有能力將人治好。”

在他看來,現在之所以這麼謹慎,其主要原因還是人觀念上的問題。

就月城地下種植區來說。

雖說土地、水、空氣這些都是來自月球本身,但這些都是透過一道一道工序,毫不誇張的說,這些物質的每一個分子、原子都做了篩選。

將其中放射性物質剔除了出去。

按照理論來說,種植區的土地、水、空氣這些和地球是沒有多少差別的。

也就是說,種出來的農作物也是安全的。

不過理論是理論,沒誰真的一下就放開了。

其主要原因還是現在地球農業的產出完全滿足現在的需求,特別是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後。

左大軍搖著頭說:“話不能這麼說,這些畢竟不是產於地球,風險多少還是有的,反正現在地球上的食品產出完全夠了,也不急著食用這些,慢慢來,反正我們有著足夠的時間。”

周大史說道:“走一步看一步,只要太陽不熄滅,我們就有源源不斷的能源讓我們揮霍,等時間長了,相關技術也就成熟了,慢慢的大家也就接受了。”

一時半會的讓人接受地球外產出的食品,這是有難度的,畢竟固有的觀點已經形成。

讓大家接受這些產出,要不是強制性的,要不隨著時間的改變。

前者來說,要是大環境發生改變,地球的產出不夠了,那時候大家必然會接受地球外的產出。

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不大。

就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地球環境再差也不會比月球差了,其產出不會比地球外差。

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剩下人為的。

就現在的情況,沒誰會強制人們食用這些產出。

後者就只能依靠時間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觀念發生改變。

一行人一邊說著一邊向著養殖區走去。

養殖區和種植區有著同樣的結構,上下五百米的空間中有著五十層,每一層的面積也是一百平方公里。

養殖區所養殖的就比較豐富了。

什麼雞鴨鵝豬之類的。

包奇正說道:“是這樣的,我們有條件這麼做,其實過上一段時間,人們也就慢慢的接受了地球外的產出,再說了,人類走出地球,走出太陽系,面對這一天是遲早的事,總不能人類都到比鄰星了還要依靠地球的產出,這是不現實的。”

“以後接受那是肯定的,但在短期類接受不太現實,就像人工子宮技術,現在只能使用在牲畜的快速繁衍上,用來增加人口就行不通,不是技術上不行,是倫理上不允許。”左大軍說道。

他認同包奇正的說法。

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走出這一步是遲早的事,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範曉明看了看地下通道,說道:“其實現在說這些太早了,說不定以後都不需要種植這些農作物,或者養殖這些肉食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後這些直接在工廠中製造出來,什麼樣的食材啥的都能夠給你製造出來。”

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

就比如麵粉。

正常的程式是種小麥,小麥再到麵粉。

這個過程中,種小麥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就能直接在工廠中製造出麵粉。

工廠能夠將水、二氧化碳等物質,經過合成等一系列步驟,最後產出麵粉。

無外乎需要是相關的合成技術,物質原料,能源。

相關合成技術其實不難,只要解析小麥生長機理,再進行工業化就可以了。

至於資源原料以及能源,那就更加不缺了。

也就是說,有了相關的技術,有了能源和資源原料,就有源源不斷的食物。

這可不是他的臆想,有很多科研團隊在沿著這個方向研究了。

在他看來,要不了幾年,這樣的產業就能形成規模。

就像過去的人造肉。

那還只是用豆蛋白再加上一些配料做的人造肉。

這種可不上,直接就能將無機物透過一系列的步驟後變成了食物。

徐正平說道:“是的,這是一個大的方向,就比如現在就搞出了人造糖、人造蛋白質、人造脂肪氨基酸等等,估計要不了一段時間就能大規模生產食品了,只有這些種植啥的也就沒有必要了。”

說是這麼說,但真要實現還要很長一段路要走。

說直白一些就是植物彷生學。

就比如小麥生長的全部機理。

在搞清楚全部機理後,就能夠大規模的生產。

左大軍點頭,“這……這是有可能的,但這樣生產出來的食物讓大家接受會更困難的。”

“有啥困難的,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包奇正說,“我們這樣一代人可能很難接受,但新生代就不會覺得這些有什麼奇怪的,不管是地球外以傳統方式生產的食品,還是以工廠化生產的食品,對於新生代來說都不是問題,要我說,很多東西我們現在不容易接受,對於新生代來說可能就再正常不過了。”

社會是在發展的,很多東西是在變化的。

對於現代人不能接受的,以後人們可能就會接受。

現代人看,吃的東西應該是田裡地裡長出來的,或者說是養出來了。這是現代人的看法。

以後就不一定了,吃的啥的可能就是工廠中直接生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