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界,隨著四大部洲新格局的出現,漸漸的恢復了平靜。新朝的建立,九州上下充滿了生機,演繹著無數的悲歡離合和壯懷激盪。函谷關,老子騎著青牛,親手安排了多寶道人的轉世投胎,數年之後,天竺的那個王妃順利產下一子,取名叫做釋迦摩尼。
太清聖人的算盤打得很好,不過西方二聖的胸懷顯然要超出他的預料,釋迦摩尼的資質比意料中的還要好上一些,佛國中流傳的各種佛法都是觸類旁通,幾乎不用怎麼修煉,便是大乘境界。
西方二聖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攜手顯化在佛國當中,親自為釋迦摩尼講道,良久只會,他們的嘴唇似動非動,忽然間,低喝一聲:“痴兒,此時還不明悟,更待何時?!”這一聲沉喝,如太初之光劃破黑暗,似亙古雷霆驚詫世間,附帶了聖人道音,在釋迦摩尼的心中響徹,頓時醍醐灌頂,讓他明悟過來。
只見他猛然間睜開了雙眼,眸子中目蘊佛光,有智慧火花綻放,蓮花金輪輪轉,像是要普照亙古諸天,此時他已經明悟的前世今生,看著一臉欣慰的西方二聖,心有所感,猛地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叱吒叫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轟!轟!轟!”這一聲,驚天動地,震撼三界,滾滾道音,長鳴天地,異象顯化,梵音禪唱,佛光普照,一道巨大的功德從天而降,一分為二,其中二成,落入太上之上;剩餘八成,落入釋迦摩尼身上。
“斬!”釋迦摩尼大喝一聲,花開十一品,一道虛影出現在他的身旁,卻是他憑此功德龐大功德,斬出第三屍自我屍,踏入了準聖大圓滿境界,成了這天地間為數不多的頂級高手,龐大的氣息,恢弘的佛光,瞬間席捲九天十地,仿若要君臨洪荒一般!
玉帝在天庭都感受到了這股氣勢,冷哼一聲,身上湧出一股絲毫不輸於對方的氣勢,真正凌霄寶殿聽玉帝任命的蕭晗暗暗吃驚。
另一邊,北俱蘆洲的中央,盤古神殿中響起一陣怒吼:“吾巫族,不敬天,不拜地,不尊道祖,不慕諸聖,只拜盤古!”活著的那些大巫紛紛震怒,昂首挺胸,錚錚不屈。
毗鄰的十萬大山中,諸妖聖也是吼道:“妖族雖沒落,但亦不可欺!”一時間,無數大妖顯化真身,烏雲漫卷,直衝天際,凜然不可一世!
幽冥血海,,萬壽五莊觀,龍界,南方不死火山等地也都衝起一片神光,震散佛光,驅散梵音。
老子不知何時已經出現在了釋迦摩尼身邊,笑道:“日後你當為小乘佛教之主!”
暗中那些一直關注此事的大能紛紛醒悟:“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如此一來,佛門分大小,好不容易圓滿的佛道氣運再次二分!如此,西方大興,恐將遙遙無期啊!”想到那老子聖人的算計,諸多大能,不由紛紛倒吸一口冷氣,頭皮暗暗發麻。
不過西方二聖的反應卻是令眾人大跌眼鏡,“恭喜多寶小友!”西方二聖一臉笑意,一旁的老子聖人卻是冷哼了一聲,心中暗笑,裝什麼裝!
豈料那釋迦摩尼朝著西方二聖合手作什:“釋迦摩尼見過兩位老師!”
老子的冷笑僵在了臉上,身上產生一股強大的氣勢往那釋迦摩尼身上壓去,卻不想釋迦摩尼背後佛光大作,卻是硬生生的擋了下來。
“南無哦彌陀佛!”準提接引笑著回應道,“釋迦摩尼聽封,此後當統御天下萬佛,為現在多寶如來佛祖!”
老子黑著臉離開,那多寶如來卻是隨西方二聖轉回靈山受封,從此統御萬佛,也就是現在佛。
不過就在多寶如來在靈山成就萬佛之主的時候,那原本被準提關著的孔宣卻是忽然跑了出來,見到昔日的大師兄認賊為父,當即便是一口將對方吞了下去,時候多寶如來也不知道和這孔雀說了什麼,從其肚子裡出來後,便是將那孔宣封為了佛母。
另一邊,機關算盡太聰明的太清老子留在地仙界的分身漫無目的的走著,不知不覺中已經回到了函谷關,如今天下太平,人族風尚一日必過一日,老子若有所感,自稱李耳,行走於世間數年,忽有一日,似有頓悟,坐而論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說著,在他的身體四周,紫氣化圖,吐字成符,以一種神秘而玄奧的軌跡流轉,形成一幅道圖,每一個字,微言大義,綻放無盡絢爛。倏忽間,他以凡人之身,踏空而起,步步登天,開口立下道家:“貧道李耳,今有所感悟,立下一教,以道德經鎮壓氣運,道家,立!”
“轟隆隆!”天地之間,仙樂飄搖,道音傳響,祥雲飄蕩,紫氣東來,東方青龍飛騰,南方朱雀展翅,西方白虎咆哮,北方玄武背嶽,中方麒麟顯化,種種異象,浮空而起。
洪荒大能紛紛側目,便在這時,一大片玄黃之氣如瀚海洶湧而來,一團龐大的功德從天而降,一分為三。其中五成,落入李耳身上,無盡神光從其體內散發出來,紫氣沖霄,瞬間將太清聖人這具分身提升到了準聖境界,其中三成,與漫天的玄黃之氣一道,湧入道德經中,成為這李耳的成道至寶;剩餘兩成,化入了那金剛鐲當中。
至此,百家爭鳴的時代開啟。那些大神通者見到這樣都有功德氣運可得,紛紛效仿,派分身在人族中立教傳道。宋國,一個老夫子搖頭晃腦,“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聲音傳蕩,一股浩然之氣散發,浩浩湯湯,鋪天蓋地,天地為之一清!魯國,一個清瘦老翁望著勞苦百姓,“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