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臺海驚雲最新章節列表 > 劉銘傳及臺灣鐵路興築的結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劉銘傳及臺灣鐵路興築的結局

劉銘傳設計的臺灣鐵路由基隆至臺北,由臺北至臺南,但修至新竹時便被迫停工了。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經費、技術、地形、人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臺灣西部以山地為主,山高海拔在3000-3500米以上,巖壁峭立,叢林覆蓋,間有深谷,水流湍急。尤其在春夏之交,山水漲漫,給鋪軌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在這山水相間的地區修築鐵路,只能繞山而行或穿山而過,鑿山架橋成了最大的難題。自大稻埕工程開工,中間經過獅球嶺,需開鑿長18鎖的隧道;涉淡水河,需架設長1520英尺的橋樑;越龜侖嶺,經桃園、中壢、大湖口,到新竹,需架設長橋3座:紅毛田溪750英尺、鳳山崎溪680英尺、豆仔埔溪617英尺。正如劉銘傳繼任邵友濂所言:“臺灣土地鬆浮,田園漫衍,培築不密,隨見崩塌。又或坡陀參差,巒壑倚伏;曲直不定,高下靡常。北穿獅嶺,洞隧百尋;南度龜侖,坡逾九折,路工之難如此。又或溪澗縱橫,宜臨宜束;水流湍急,因勢築防;矗址重淵,構基陡岸;洪波方迅,壘石旋傾;積沙既深,插樁亦陷,橋樑之難,又如彼”[1](P369)。當時架橋築路的技術很原始,缺乏現代化的工具,架橋時先在河水中釘下木樁,然後塔上鋼軌,在建築中,往往因不符合技術要求,工程修而復拆、拆而復修,嚴重影響工期。

為了保證工期的順利進行,劉銘傳曾派軍隊參與築路工程,如修築臺北至基隆段,自大稻埕開工時,由餘得昌帶昌字營負責獅球嶺隧道的開鑿,但很快因撫墾和剿匪的需要,各軍紛紛從鐵路工地撤出,給鐵路的鋪設帶來很大的影響。此外,“勇於任事、商民信服”的招商大員李彤恩於1888年底去世,楊宗瀚因病假歸,委辦委員或死或病,以致“商民觀望不前”,經費無著。原定招集資本100萬兩,但認購者70萬兩,實際收得股金僅30萬兩。劉銘傳借支銀20萬兩。工程上馬後,全線鋪開,資金已呈捉襟見肘之勢。劉銘傳感到鐵路隨時會有停工的可能,問題嚴重,“不獨已費公款,無可歸還,且購到鐵條、鐵橋、木料、火車,棄置尤為可惜”[8](P209),對此,劉銘傳及時上《臺灣鐵路改歸官辦折》,請求將臺灣鐵路由商辦改為官辦,並動用福建省每年協濟銀44萬兩中尚餘未解的104萬兩挪作鐵路急用。清廷同意了劉銘傳所請,但清政府財政狀況也日益惡化,光緒年間軍費居高不下,對外賠款日增,1885-1894年,每年財政赤字高達200-700萬兩,根本無法承諾一次撥付福建協濟銀。劉銘傳又於1890年3月上折請從海關贏餘中抽費鋪路,但已無濟於事。

1891年,劉銘傳因病辭職離臺,新任臺灣巡撫邵友濂上任。當邵友濂上任時,原定福建省每年向臺灣協餉44萬兩已5年期滿,相當於臺灣年財政收入1/5的協餉銀停付後,臺灣財政更趨緊張,並出現赤字478056兩。為此,邵友濂針對臺灣財政惡劣的狀況,只得對臺灣各項產業計劃採取了緊縮政策。臺灣鐵路工程艱鉅,費用浩大,至劉銘傳離臺時基隆至臺北的線路才建成,其長度也僅為基隆至新竹的1/3,如果仍要計劃修至臺南,已難以為繼。邵友濂審時度勢,不得已向清廷提出了“停辦鐵路,以節度之”的建議,他認為,“竭官紳之力經營數年,若不妥籌收縮,不特料件購備尚多,工程已致五六成七八成者均屬棄置可惜,且所謂利商便民,裨益海防竟成虛語,亦與劉銘傳奏辦海軍衙門議準初衷相乖”。當由基隆至新竹線鐵路全部建成後,清廷允准邵友濂所請,下詔曰:“臺灣鐵路經費不足,擬修至新竹縣即行截止”[9](P1012)。雖然臺灣鐵路未能實現至臺南的計劃,它恰恰反映了創業之艱難,正如李鴻章所評價的那樣,“能有艱難之締造,方能有以後之繼續,劉銘傳對臺灣鐵路之興造,雖因故而未能竟其全功,但其艱苦締造之精神,當永為人稱道於不衰”。

很多人說是1895年之後日本侵佔臺灣之後才推動了臺灣的近代化。其實不然,臺灣鐵路的修建,正是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推動臺灣近代化的一個明證。

請大家毋忘國恥,自強不息,看書之餘不忘努力學習工作,為祖國的富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寫書時都要查閱很多資料,每每看到這段歷史都會唏噓不已,痛心疾首。所以把自己的一點資料根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不要嫌我羅嗦。(未完待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