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帶著復興號崛起外東北最新章節列表 > 第347章 挖空大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47章 挖空大明

兩天之後,鄭毅帶著朱功亮的團隊趕到膠州。

這裡就是後世的大港青島,只不過如今還是個小漁村而已。

鄭毅指著這片海灣,提出要在這裡打造一個最新式的港口,未來這裡也將會是貨物登岸的主通道。

從這裡輻射整個北方地區,與大連府同為帝國在北方的雙子星,朱功亮表示完全沒問題。

相比較與跨海通道,建一座港口對他來說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他最多兩年就能建好。

鄭毅點了點頭,轉悠了一圈嶗山,將膠州的分基地放在嶗山腳下,會大力促進這片區域的發展。

然後鄭毅帶著政務院的人走遍了整座半島,為每一個府、每一個縣都規劃了發展方向。

種植業為主的、港口貿易為主的、工業生產為主的、農產品加工為主的。

半島上設了六座分基地,涵蓋齊魯登來青膠等地,算是完成半島的佈局。

有分基地和遼東的大力支持,這座半島將會在極快的速度恢復生產、重新繁榮。

之後鄭毅又前往淮北,規劃了海州和連雲兩個大港,以及淮北的鹽業基地。

同時在洪澤湖北岸設定了清河城貿易基地,在駱馬湖設定了宿州城貿易基地,以及微山湖設定蘭陵貿易基地。

這三大貿易基地和北方的東昌基地、德州基地、東平基地、濟寧基地連成一線,控制大運河商貿節點。

透過這些商貿基地,與大明的市場進行對接,加強關外商號和華夏商號對大明疆域北方地區的控制。

自從“代管”了這些地方,大明被迫遷都金陵之後,兩國之間就有些進入冷澹期的意思。

畢竟大明朝廷丟了臉,還被迫退到江南去固守,總會心中有些不樂意的。

就算魏忠賢從中再斡旋也是如此,大明對兩大商號開始了限制。

鄭毅倒不是怕大華商品被限制,畢竟大明那些官員豪強已經離不開了。

但若是能開放幾個基地,讓大明心中舒坦一些也是件雙贏的事情不是?

而且鄭毅還有其他的考慮,這些貿易基地,將會是他吸引大明流民的基地。

大華不是風調雨順,大明更加的麻煩,這幾年都是水旱災害不斷,氣候變化極大。

若不是外東北那邊已經全面供暖供電,恐怕那邊也夠嗆能夠有人呆得住。

反正他的地盤大,就算某一地遭災,也有其他地方能儘快的補充上來。

糧食和生活物資不愁,手裡有錢有人也有糧,什麼災害都不擔心。

大明就不行了,沒錢沒人也沒糧,國庫空的能夠讓老鼠含淚出來。

他們對於災害的防範能力,比起大華簡直差的太多了。

是以,只要哪裡遭受災害,老百姓就會遭逢大劫。

大明又無力賑災,老百姓就會響起大華來。

拖家帶口的趕到大華,然後加入到大華之中。

畢竟說到底,大華與大明都是漢人的王朝,老百姓不會計較那麼多。

就算是心懷大明,也頂不住肚子餓啊,為了活著去大華也沒啥好說的。

山/東半島和淮北生產恢復和水利工程都開始大規模修建,兩百萬百姓也進入到各個工作崗位,或者採用新技術耕作分給自己的田地,同時也有分基地召集的平民,以及遼東遷移回去的百姓加入進來。

半年的時間,整個半島和淮北地區欣欣向榮,讓人都看不出遭劫不久的樣子。

每一條河流,都進行了疏通和重修堤壩,可以興建水庫的地方修建了水庫。

從水庫中分出的主渠、支渠、毛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通向每一塊田地。

大量的機械由貨輪拉著運到半島,又分配到各府縣,進入農戶的家庭。

華夏銀行也特別提供了農機和糧種貸款,讓百姓都能用上先進機械。

大生產運動如火如荼的推開,老百姓的心思總算是沉澱了下來。

半島如此,三秦之地和甘寧肅州等地一樣如此。

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修路工程動用了百萬人,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

各座礦山被開發、各條道路開始修建、各處水利也全都開始修築。

老百姓恨不得多長幾隻手,這樣好能更加多的掙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他們還擔心大華這邊不會管他們的死活,哪想到人家到處都給他們機會,還有大量的物資送進來。

此時他們一點都不後悔留下,反倒是嘲笑那些擔心大華而離開的百姓,真是傻到家了,在大明有什麼好的?

三秦的建設,不僅是讓留在西北的百姓受益,同時三晉、河/南等地的百姓也很多偷偷跑過去。

人家大華來者不拒,到了那邊有吃的、有穿的,還有大華給他們修建的保障房。

傻子才不知道好歹,幹嘛非要窩在窮山惡水間受罪呢?

尤其是山/西轄域內,老百姓紛紛渡河或前往關外投奔大華。

半年的時間,竟然淨流出了五十多萬的百姓,山/西的官員連報都沒報。

若不是他們的產業和家族都在大明,若不是他們在這邊有著地位和權勢。

他們都想前往大華去,好歹發財的機會多啊,現在只能派人去跟大華多做貿易。

至於老百姓去那邊,不是什麼大問題,反正黃土高原也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

還年年遭災,朝廷那邊連錢糧都拿不出來,眼看著老百姓餓死怪可惜的。

老百姓遷走之後,他們倒是可以放開手腳,將那些天地都兼併到自家來。

既不會被老百姓怨恨,還能得到實惠,幹嘛非得急赤白臉去阻止呢?

唯一有些麻煩的就是賦稅,老百姓走了賦稅誰來交呢?

賦稅說大是大事,說不是什麼大事,那也不是大事。

土地只要找幾個有功名的掛在名下就行了。

反正士紳不收稅,也沒必要給朝廷交稅。

按照田畝數納稅這規定簡直太棒了。

若是按照其他朝代,以戶數和丁口納稅,他們還真不好操作呢。

現在這麼一弄,土地沒減少,但是都轉到了不用交稅的人身上。

他們種出來的糧食,就算是一畝只能打一百斤,那也都是血賺的。

朝廷的利益確實受了算是,但那跟他們這些人有啥關係呢?

他們都是按照朝廷法度辦事的,誰不樂意誰來當官唄!

武官那邊也喜笑顏開,他們駐防在邊境地帶,從大華建立歸化城以來,邊鎮的日子就好過了很多。

無外乎就是做生意嘛,他們掌握著關口,跟大華人做生意更加的簡單,南來北往的商人都得進貢才行。

還能時不時的也做一些生意,從關外運輸一批貨物入關,到了關內就能翻倍的價格賣出去。

都司這些將領幾年下來,吃的是腦滿腸肥,光小妾都娶了十幾房回去,腰子都快廢掉了。

除了內外倒貨、收取孝敬之外,這些都司的武官還有個很好的來錢路子,那就是賣人口。

大明不限制人**易,遭災之後到處都是賣兒賣女賣自己的人,他們只需要一點錢買下。

然後送到關外就可以換來翻倍的收益,還是無論男女老少,對方都會滿意的收下。

他們這些年賣出去的人口,都有十來萬人,這都不算自己出關的那些百姓。

到他們發現當兵的青壯更好賣之後,他們就更開心了,兵都是他們自己的。

反正跟大華也打不起來,養這麼多兵幹嘛?還不如賣了換錢比較合適。

賣了之後冊子還在,發下的餉銀一點不會少,全都進了他們的腰包。

沒啥好說的,賣了就是了,整個山西都司,幾年來士兵減少六成。

每個關口就只剩下三五十個充樣子、有關係的,其他都被都司武官給賣了。

他們倒是想將兵甲也給賣掉,可惜大華瞧不上,對大華來說他們用的都是廢銅爛鐵。

如果此時鄭毅決定拿下山/西,整個山/西都湊不出三萬軍隊,隨時都能將他們拿下來。

要知道山/西都司邊鎮和重點地區的守軍編制,那可是在二十萬人以上的啊。

爛透了,在大華看來,大明都是爛到根子上去了,文武官員都是趴在大明身上吸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們倒是想要出兵,一是考慮影響,二是佂西軍還在西域外和高原作戰,一時也沒人手去做。

只能先看著,等有朝一日將山西搬空,那就是大華拿下三晉之時,到那時候這些蛀蟲全都要去挖礦。

此時的中京,鄭毅正在冷冷的看著葡萄牙使節,嘴角不經意的勾出滿意的弧度。

果然猜的沒錯,窮逼是拿不出九萬萬兩白銀的,既然如此鎮南軍也該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