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名人詩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卷詩裡詩外第一輯中外名家點評褒貶魯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卷詩裡詩外第一輯中外名家點評褒貶魯迅

中外名家點評褒貶魯迅

魯迅(1881年9月5日-19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後改為豫才)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身高161釐米。浙江紹興人,為0世紀中國的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巨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譽為民族魂、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於敗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和逆回十六夜博愛思想的影響。190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醫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1年1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6年8月,因支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8年和許廣平成為夫妻。19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

194年8月,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同年1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7年到19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援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魯迅先生非常珍惜時間,他說過;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以及;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1957年月8日,毛澤東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魯迅不是中共黨員,他是瞭解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他用了一番功夫研究,又經過自己的實踐,相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特別是他後期的雜文,很有力量。他的雜文有力量,就在於有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1957年月10日,毛澤東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中,在分析那種認為報上的文章要“軟些,軟些,再軟些”的主張時說:“你們贊成不贊成魯迅?魯迅的文章就不太軟,但也不太硬,不難看,有人說雜文難寫,難就難在這裡。有人問,魯迅現在活著會怎麼樣?我看魯迅活著,他敢寫也不敢寫。在不正常的空氣下面,他也會不寫的,但更多的可能是會寫。俗話說得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魯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唯物論者。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徹底的唯物論者,是無所畏懼的,所以他會寫。現在有些作家不敢寫,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我們沒有為他們創造敢寫的環境,他們怕捱整;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們本身唯物論未學通。是徹底的唯物論者就敢寫。魯迅的時代,捱整就是坐班房和殺頭,但是魯迅也不怕。現在的雜文怎樣寫,還沒有經驗。我看把魯迅搬出來,大家向他學習,好好研究一下。”(《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6頁)

1957年月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要求所有的人看問題都必須很全面,這樣就會阻礙批評的發展。但是,我們還要求努力做到看問題比較全面,不管長文也好,短文也好,雜文包括在內,努力做到不是片面性的。有人說,幾百字、一二千字一篇的雜文,怎麼能作分析呢?我說,怎麼不能呢?魯迅不就是這樣的嗎?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對於所論的矛盾不真正瞭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魯迅後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77頁)

1958年1月毛澤東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其第6條中說:“學習魯迅。魯迅的思想是和他的讀者交流的,是和他的讀者共鳴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55頁)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40年,毛澤東《新民主義論》

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中外名家對他的不同的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林辰、朱正、王得後、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學者嚴家炎、何滿子、邵燕祥、林賢治、王元化等對魯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為藝術家的張仃、吳冠中、陳丹青、範曾等大家對魯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

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散文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出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文,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複雜的地方之一。

中國共產黨對魯迅有高度評價。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中共黨掌權後,魯迅的文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魯迅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

不過,據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但毛澤東曾於同年月在《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說:“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怕什麼的,任何人也不怕。不怕別人整不整,頂多沒有飯吃,討飯,捱整,坐班房,殺頭,受冤枉”,因此毛澤東對羅稷南的回答可能只是對魯迅敢說真話的讚賞。1950年曾有讀者向《人民日報》提問:“如果魯迅活著,黨會如何看待他?”當時任中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親自回信答覆“魯迅和大家一樣,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據改造的實際情況分配適當工作。”

由於魯迅生前反對國民黨的官僚腐化,因而受到國民政府的嚴重打壓。1949年後,魯迅在臺灣也一直被當作國民黨的反面教材加以貶低。不過,近年臺灣也有推動魯迅作品的努力,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在1990年左右出版《魯迅作品全集》,其出版小引說:“中國自有新文學以來,魯迅當然是引起最多爭議和震撼的作家……全世界以詮釋魯迅的某一作品而獲得博士學位者,也早已不下百餘位之多。”出版小引希望“還原歷史的真貌,讓魯迅作品自己說話”。的確,魯迅作品引起的正反兩面評價之多、之極端,不但是新文學,甚至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兼任教育部長期間,有人向蔣介石告密魯迅隱匿在教育部做特約編輯,蔣介石回答:“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還有與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沒有?應該派這樣的人,去找他,告訴他,我知道了這事,很高興。我素來很敬仰他,還想和他會會面。只要他願意去日本住一些時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緝令,職位也當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別的想法,也可以辦到。”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評價魯迅:“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作家。”

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魯迅是(中國)0世紀無人可及也無法逾越的作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著名作家木心:在我的心目中,魯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體家”。在歐陸,尤其在法國,“文體家”是對文學家的最高尊稱。紀德是文體家,羅曼羅蘭就不是。

蔡元培:魯迅先生的創作,除《墳》、《吶喊》、《野草》數種外,均成於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其文除小說、書信一種外,均為雜文與短評,以十二年光陰成此許多作品,他的感想之豐富,觀察之深刻,意境之雋永,字句之正確,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當的,他就很自然的寫出來,這是何等天才!何等學力!

陳獨秀: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

郁達夫:如問中國自有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溢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淒厲的風味。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瞭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

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終審評委馬悅然曾澄清魯迅拒絕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傳聞說:“魯迅是在196年去世了,那個時候,190年代根本就沒有外邊的人知道魯迅是誰,也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吶喊》、《彷徨》是1950年代才翻成外文(原話如此,經查證,魯迅作品最早被翻譯為西方文字,是196年8月英國喬治·C·哈拉普公司出版的《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收錄了《藥》、《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等多篇作品),是楊憲益翻譯的,(真實譯者為斯諾)翻譯得很好,但是那個時候魯迅已經不在了。”

1949年山東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週年而寫了一首抒情詩,題為《有的人》:

“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臧克家

著名學者胡適:“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葉公超寫《關於非戰士的魯迅》—文,發表在196年11月1日的天津《益世報》增刊上說:“我有時讀他的雜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時又感到他所瞄準(魯迅最愛用各種軍事名詞的)的物件實在不值得一粒子彈。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日本文學家尾崎秀實:“左聯的泰斗”。

日本作家山上正義稱“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日本作家增田涉稱讚魯迅為“中國文藝界龐然的斯芬克斯”。

負面評價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批評尤為激烈者為蘇雪林,魯迅去世時,蘇雪林寫信阻止蔡元培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稱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四史文學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盤踞上海文壇時,密佈爪牙,巧設網羅”,“文網之密,勝於周來之獄,誅鋤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發與左pai作家之間的筆戰。臺灣學者鄭學稼著述的《魯迅正傳》對魯迅的性格多有微詞。唐紹華認為,魯迅“對任何現實永遠不會滿意,因而變成真正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反對者。”

薛湧認為魯迅“國人心靈不醫治的話,肉體也不值得救治”的言論是挑戰文明社會的基本醫學道德的宣言;也認為魯迅繼承了儒家傳統社會知識分子對於老百姓的道德和智慧優越感,“沒有憲政精神,而充滿了僭政精神”;此外,魯迅“本人並無直接當農民的經驗”,其作品中阿Q式的愚昧民眾形象的形成受到日本媒體對於中國人妖魔化、醜化的影響;“魯迅說中國文化吃人,乃是真知。可惜,他自己並沒有能跳出這樣的文化。”

錢玄同曾總括他有三點短處:多疑,輕信,遷怒。

1979年錢鍾書在美國表示:“魯迅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適宜寫‘短氣’(Short-inded)的篇章,不適宜寫‘長氣’(Long-inded)的,像是阿Q便顯得太長了,應當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認為魯迅在中國大陸被過分高估:“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也有一種文言文轉過來的,不夠成熟。所以他的文字很彆扭。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你看我文章,你把那情緒字眼刪掉,看的還是資料,就是證據。魯迅缺乏這方面的東西。”“到今天如果有人還說魯迅的文章寫得多好,我必須說,這種人沒有進步。”李敖還提及魯迅在胡風問他蕭軍應該不應該入黨時,回信說不要入,進去了就醬死了云云(雜評魯迅和他的孫子).

王朔:“我要說,魯迅的小說寫得確實不錯,但不是都好,沒有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都好,那是扯淡。而且,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

夏志清:“魯迅是中國最早用西式新體寫小說的人,也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現代中國作家。在他一生最後的六年中,他是左翼報刊讀者群心目中的文化界偶像。自從他於196年逝世以後,他的聲譽越來越神話化了。他死後不久,二十大本的《魯迅全集》就立即出版,成了近代中國文學界的大事。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有關魯迅的著作大批出籠:回憶錄、傳記、關於他作品與思想的論著,以及在過去二十年間,報章雜誌上所刊載的紀念他逝世的多得不可勝數的文章。中國現代作家中,從沒有人享此殊榮。這種殊榮當然是中共的製造品。當然,在中共把他捧為英雄以前,魯迅已經是一位甚受推崇的作家。沒有他本人的聲望作基礎,中共也不必費力捏造出如此一個神話。”

王蒙:“文壇上有一個魯迅那是非常偉大的事。如果有五十個魯迅呢?我的天!”

魯迅先生是五四運動中的一代驍將,中國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主席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即便在0世紀0年代的當時,雖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稱"中間"的各方勢力夾擊,進步青年卻一直奉他為精神領袖。現在我們知道了,領袖也是人不是神。探討魯迅先生的缺點與不足,也是可以的。但魯迅的精神決不容褻瀆。最近幾年陸續看到一些出版物,說魯迅愛罵人,明裡暗裡為被魯迅痛罵過的人平反。被魯迅罵過的人,不一定都錯,更不一定都壞,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創造社太陽社諸君子,周揚、田漢等"四條漢子",都是好樣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釗老先生和梁實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被魯迅所喜歡的人,解放以後好象都倒過一點黴。胡風成了反ge命,丁玲、馮雪峰是右pai,而被魯迅引以為戰友的瞿秋白,文ge中從烈士一下子變成了"不足為訓"的叛徒。當然後來這些人也都平反了。也有被魯迅罵過現在真成了壞人的如迪克即zhan春橋。但魯迅在罵他時只是痛恨他為虎作倀,並不知道他後來充當特務或者想篡黨奪權。平心而論,魯迅罵人,常常對事不對人,罵過就算,並不記仇。他罵的,常常是深及國家存亡、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而形態上卻是與個人論戰。不在那個時代,難以體會其苦心,難以理解那是在國民黨反動高壓政策下與反動派鬥爭的不得已的巧妙戰法,目的是儲存自己。所以,他也有罵錯人、罵過火的時候。

錢理群說,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呢?這正是我們所要問的:魯迅對於現代中國,對於我們民族的特殊的,僅僅屬於他的,非他莫有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在當下的思想文化界,魯迅研究界就或隱或顯地存在著一種傾向:在將“魯迅凡俗化”的旗號下,消解或削弱魯迅的精神意義和價值。這又顯然與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化的時代思潮直接相關。

是的,魯迅和我們一樣:他不是神,是人,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魯迅又和我們,和大多數中國人不一樣:他是一個特別,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們才需要他。中國這樣一個大講“正統”、“道統”,同化力極強的文化結構與傳統來說,魯迅這樣的“好的懷疑主義者”,十分難得而重要的;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幸虧有了魯迅,才形成某種張力,才留下了未被規範、收編的別一種發展可能性。詩為心聲,頌揚一代文魁,請看《永生魯迅民族魂》:

紹興城內一周家

降生巨人男嬰孩

書香門第敗落差

小名樟壽號豫才

筆名魯迅名樹人

七歲入塾啟蒙開

周家沒落大院深

老屋後面百草園

孩童樂園迷人真

三味書屋私塾緣

不求甚解好讀書

背書習字對課喧

家道中衰新學讀

乘船中轉到南京

水師學堂學洋務

轉入路礦學堂幸

尋求別樣特新奇

西方學科科目興

畢業官派日本吉

別求新聲去異邦

前往日本留學習

初到東京弘文堂

後進仙台醫專校

認真攻讀一年忙

棄醫從文精神藥

參加革命光復會

療救國民靈魂效

立人興國宣傳誨

魯迅以血薦軒轅

革命人者鞠躬瘁

風雨如磐闇故園

謀生無奈日賓士

艱苦生存筆增援

歸國杭州任教執

供職北京教育部

先後部員僉事職

五四前夜魂靈述

《狂人日記》揭吃人

救救孩子吶喊訴

鐵屋《吶喊》苦悶沉

小說刊載《新青年》

抨擊人揭露吃人

批判國民劣根性

文化痼疾割除佳

改造國民為己任

半是儒家半釋家

論語漢奸二弟狂

分道揚鑣兄弟倆

小說結集成《彷徨》

揭示病根疼痛悟

荷戟求索獨彷徨

北大師大各校赴

講授中國小說史

《中國小說史略》著

培養文學青年摯

支援語絲未名社

肩住黑暗閘門試

鎮壓請願開槍射

震驚中外“三一八”

學生抗議皆罷課

女師大學生被槍殺

含淚記念劉和珍

支援學生反軍閥

躲避通緝險惡真

魯迅出京廈門赴

女伴廣平廣州奔

廈大教授文學著

天各一方寂寞凌

魯迅備嘗相思苦

奮然前行廣州迎

中大任教兼主任

聘請助教許廣平

接觸中共黨人順

黃埔軍校演講帥

馬列理論瞭解甚

廣州清黨學生害

營救學生無效鳴

憤然辭職去上海

白色恐怖血雨腥

以沫相濡西風烈

患難師生同志情

專心從事文學寫

翻譯外國名著實

借火照亮黑暗夜

加入左聯寫作時

左聯五友被殺害

痛惜悲憤化成詩

秘密編印《前哨》載

《為了忘卻的記念》

紀念戰死同仇愾

革命奮鬥流血獻

引為同志光榮添

拿起筆來作刀劍

寫下大量雜文篇

嘻笑怒罵文章賅

指向敵人利刃尖

肝膽相照知己來

意氣相投相知浸

魯迅結識瞿秋白

收到獄中一封信

憂心如焚營救頻

傳來就義訊息盡

悲痛襲擊魯迅心

秋白被害留作品

印發遺著紀念殷

從未相識方志敏

臨刑之前文稿隱

託人送到上海穩

轉交魯迅一密信

《可愛的中國》傳天涯

《清貧》人間留珍品

震驚中外“九一八”

學生抗日軍閥蠢

救亡請願遭鎮壓

寫下《“友邦驚詫”論》

手中毛筆當匕首

投向敵人一利刃

文化圍剿顯旗手

明槍暗箭憤填膺

哲人作品永不朽

昏暗天地長庚星

一息尚存戰鬥累

韌性戰鬥取光明

加入民權保障會

面對暗殺不言歸

惡戰苦鬥身疲憊

於無聲處聽驚雷

戰鬥不止革命人

生命不息志不摧

文化主將作品存

別國竊火移山志

巍巍魯迅民族魂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民族脊樑一旗幟

00\10\7(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