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回到三國當王爺最新章節列表 > 轉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轉貼:《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三傳、《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28o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定史官,無專人負責蒐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三國志》時,就會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我們要瞭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關於三國演義的版本,《三國演義》一般認為是由元末明初人羅貫中在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上演的三國雜劇、三國平話等基礎上,依據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等歷史資料,創作出的一部偉大的歷史演義。

《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常說的羅本,因刊刻於明代嘉靖壬午年間(公元1522年),也稱“嘉靖本”。嘉靖本分24卷,每卷1o回,回目字數整齊劃一,都是七言句。嘉靖本沒有提到關索這個人物。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這是最接近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原本。嘉靖本現在亦鮮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過,不過書店裡是不得見的,也許舊書攤上可以覓得……

毛本:由清初學者毛綸、毛宗崗父子於康熙年間,刪改修定並附上評語的版本,也就是常說的毛本。它特點是著重突出了“尊劉貶曹”的觀點。毛本不分卷,共12o回,有提到關索的故事。隨著毛本的出現,羅本逐漸湮沒無聞。毛本是今天流傳最廣的《三國》版本。清代以來由於毛綸父子修改過的《三國演義》的流行,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反而較少受人注意,有少數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國演義》作為研究羅貫中思想的依據,從而造成了某些誤解。例如,有一種看法,認為羅貫中從尊劉抑曹的封建正統觀念出,一味醜詆曹操,極意美化劉備。但在實際上,這恐怕是把《三國演義》中所體現出來的毛綸、毛宗崗的思想,與羅貫中的思想混淆起來了的緣故。在毛本《三國演義》中,曹操確實被罵得一塌糊塗。而羅本職三國志通俗演義》對曹操雖有許多批判,卻也不乏讚美之詞。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答案很簡單,一個是正史,一個是

本來這麼簡單的事情無需勞師動眾帖來解釋,不過我更想說的是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

大家看其他,根本就不把它當成真實,知道那是虛構的,但為什麼天下的人都覺得三國演義說的都是

歷史事件呢?大家談起來,好像孔明借東風,木牛流馬等都是真人真事,說得眉飛色舞。關鍵是我覺得三

國演義寫得太傳神了,而且跟著正史去走,所以能達到這種以假亂真的境界。過去三國志由於太深奧,所

以只流傳於上流社會高階知識分子之中,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現在蠱惑仔恐怕拜的不是關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難得的是,裡面蘊含著很多的謀略,例如苦肉計、連環計、美人計、反間計等等。當年清兵入關

靠的就是一本三國演義,**在戰爭年代,隨身帶著的也是三國演義,可見其參考價值之高!現在日本

人研究中國,也是從三國演義著手。大家很多都玩過光榮的三國志吧,對三國的把握我覺得比很多中國人

都準確,實在讓人汗顏~~~

不過演義終究是演義,不是正史,我們也不要太迷信了。那麼三國志裡面的東西應該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訴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萬不要太迷信史書上面寫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由人根據資料寫出來的

其準確性不可能達到1oo%,如果史書都是完全正確,那還要歷史學家幹什麼?歷史學家就是從資料

中分析歷史記載的正確性,糾正歷史和研究歷史。例如太史公司馬遷對秦始王不滿,就把他母親寫成

一個風騷的妓女,一點都不客觀。現在電視上面也是按照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這也不覺得什麼,因為

秦始王他母親風不風騷已經無關痛癢了,呵呵

現代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大家不知道都有沒有看過雷鋒日記,我感覺並不像真的,反而寫作風格很像

當時的作家的風格,說的東西也很難讓人盡信,什麼看病回來去工地幫忙,回來一下別人就敲鑼打鼓

前來感謝,工地完工了?還有很多很多,不過也是無所謂了,畢竟大家相信這些事情還是很有好處的

就如大家喜歡說關羽刮骨療毒,諸葛亮七擒七縱一樣,到底有沒有這麼一回事,管他那麼多幹啥~~

陳壽《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很多不同只處~~~演義版本畢竟是,加了不少個人修改,大家,應該知道《三國志》是我們中國真正的三國時代的故事,不過陳壽《三國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夠嗆~~以下說點我所現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幾點衝突,挺有意思的……

關於桃園三結義——《三國志》上沒有關於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的記載,只是說他們恩若兄弟;

三英戰呂布——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人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關於關羽的英雄事跡:

溫酒斬華雄——此乃江東猛虎孫堅所為;徐州誅車胄——此乃劉備所為;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所為。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古城斬蔡陽——此亦乃劉備所為;華容放曹——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戰長沙——劉備南徵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關羽並未和黃忠生戰鬥。單刀赴會——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實乃魯肅單刀會關羽,“單刀”乃軍士之佩刀;水淹七軍——此乃天災**,非人謀;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因此並非華佗所為,似乎只是一般的軍醫所為;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至於,追命呂蒙,玉泉顯聖等,不用說也知道是子虛烏有,亂搞封建迷信……不多說。綜觀《三國演義》關羽之壯舉,也就斬顏良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

諸葛亮用兵如神——歷史上的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用兵並非其所長,可透過下面事實說明;

火燒博望坡——此乃劉備所為,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赤壁之戰——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其它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徵漢中——徵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七擒孟獲——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孟獲後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並非武將;六出祁山——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空城計——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後出師表》——乃後人之做,並非諸葛亮所作;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就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綜觀《三國演義》諸葛亮之事蹟,僅三顧茅廬是史實,其他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鞭打督郵——此乃劉備所為,非張飛;猛張飛——張飛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長書畫,而且喜歡結交文士,也是文武雙全的帥才。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劉備和諸葛亮、徐庶等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於是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可見並無曹操偽書之計和徐庶‘走馬薦諸葛’之事。

張松獻地圖——劉備入蜀,拉攏法正與張松,並詢問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西蜀地形圖》;而並非鳳雛死前獻地圖。

關於馬騰——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還幫助董卓鎮守長安。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起兵報仇,而是馬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可見是羅貫中為了藉此描寫曹操之奸雄之見。

另外還有些人物,也很不妥,關羽的兒子——關平是關羽的親生長子;關興是文官,年輕的時候就死了;關索乃虛構人物;關羽還有一女,相傳叫銀屏,嫁與李恢之子。順便說一下張苞,他還為成年就夭折了;赤兔馬和周倉——赤兔馬確為呂布所騎,但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還有就是演義中聲稱騎赤兔馬的人多半都不能駕之,均被落馬,唯有呂布和關羽兩英雄能用,為何呂布手下侯成在出賣呂布後能騎上???這不很矛盾?))周倉在《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似乎是個虛構的人物。

從年齡上,幾個主要人物的年齡,失實上從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呂布→趙雲→關羽→劉備→張飛→魯肅→周瑜→諸葛亮→孫權→6遜,趙雲至少比劉備大二歲,赤壁之戰那一年,趙雲已經五十上下了;張昭比孫堅小一歲;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

在從武器上說說:青龍偃月刀——關羽的兵刃是長矛,其實呂布的兵刃也是長矛,張飛的兵刃並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賊起,至晉武帝太康元年王浚滅吳為止之九十七年間史事。全書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吳三國的紛爭;所謂「演義」,是將歷史事蹟演成。既然是,那麼就有作者的渲染與穿插,像空城計在正史「三國志」〈晉陳壽撰〉中並未記載,與歷史不符,不能將它視為真實的事情。

羅貫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亂,他懷才不遇而專心著述歷史故事,藉以抒胸中不快。東漢末年,政治**、民不聊生、軍閥割據、盜匪蜂起,三國鼎立時,爭戰連年,那時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佳話頻傳,有許多壯麗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傳後世、活躍於民間。

三國演義的主旨,不外乎「忠孝節義」的文化傳統,尤其是義方面特別力宣揚。自王莽篡漢,經東漢劉秀到三國,忠的道德挫折而義抬頭、被標榜,作行為標準。劉備欲伸大義於天下,孫權表現仗義江湖的本色,三國的人物故事顯出濃厚的義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義」了。滿清入主中國,自命為大義之舉,開國的幾個皇帝都很欣賞「三國演義」這部奇書,目的是要牢籠漢人,基於大義而效忠清朝皇室。於是風行草偃,三國演義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作品,其文言跟白話相差無幾,文字簡潔流暢,章法嚴密緊湊;雖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東風、諸葛裝神、木牛流馬,但仍對一般群眾很有感染力。過去有很多國文教師主張學生熟讀三國演義,來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為三國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它又「敘事說理委婉動聽,描繪人物栩栩如生,資料取捨精微切當,情節展**疊起」,頗有價值。

三國演義有戲劇性、智能性,有政治觀、軍事觀、倫理觀等。有人把它當作「說話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書戰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當作偶像來學習。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諸葛」,勇戰者稱「常山趙子龍」,結拜兄弟是「桃園結義」,卜卦看相以「賽諸葛」為招牌,宗親會把「劉關張趙」認同一家。餓了說「肚子在唱空城計」,辦事缺錢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更有一些諺語,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等不計其數,這無非證明三國演義對華人社會有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最近幾年,臺灣的出版界更出版與「三國演義」有關的抽絲剝繭、引人入勝的焦點另類讀物,諸如「畫說三國」、「三國韜略學」、「三國韜略大智典」、「曹操爭霸經營史」、「諸葛孔明」、「三國謀略學」、「三國亂世經營學」、「36計說三國」、「三國人才學」等等。這些書有的以現代經營學的觀點著筆,寫在商場求才;或領袖人物駕馭之術、說服術、情報搜集、化危機為轉機;或寫處世智慧、謀士鬥智鬥力的勁道;或闡釋「兵者,詭道也」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充滿振聾瞶,耐人尋味的啟和提示。總之,以上都是闡述古人的精髓,儼然成了現代的「三國學」精華,開啟一個新的思索空間與方向。從古書三國故事挖掘寶礦、智慧,應用於今日國際詭譎局勢及社會的競爭角逐,足見老書「三國演義」的後續吸引力與價值,到二十世紀末仍未衰減,且已登上商場經營的舞臺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這個假期裡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生的一系列故事。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藉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這本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的念頭。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之,真千古奇書也。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三國演義的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