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隋唐爭霸最新章節列表 > 169 玉璽會前三方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9 玉璽會前三方會

隨著瓦崗軍的崛起,李世民一直把瓦崗軍作為最大的敵人。大隋已經完全腐朽,不足為慮。但是瓦崗軍卻是一個新生的力量,瓦崗軍的很多對民對敵甚至經濟政策讓李世民都明白,它必將成為他們李家的敵人。為了中原兩家必然會有一場大戰,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妥協絕無可能。瓦崗軍處處講究平等,甚至打壓世家門閥,實行的土地政策也限制了土地兼併。而因為李家不僅是他一個家族,它還代表著關隴門閥,所以他們不能和瓦崗軍妥協。

關於這一點,沈厚也明白。看表面好像是他的人人平等,經濟平等似乎和世家門閥相衝突。其實根本是社會形態不一樣。沈厚他要在華夏大地建立一個具有華夏特色的封建社會,要大力發展工業革命,使華夏的封建社會慢慢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他知道這個很難,也很危險,但是他願意一點點嘗試。但是他更知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要帶領他們發財,發大財,自然就能得到他們的擁護。

想王莽的新政,出發點十分好,可惜不符合國情,不僅傷害了世家門閥的利益,而且也損害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出現這種情況,他怎麼可能不完蛋。再看楊廣,他也是文武全才的有能力的皇帝,可能也正是因為他太傑出,所以總想著開天闢地,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帝國,讓他們楊家的江山千秋永固。於是在好大喜功的昏頭昏腦中,三徵高麗,緊接著又開挖大運河。完全沒有顧忌大隋的國力人力,最後才搞的民怨沸騰。雖然說徵高句麗和開挖大運河傷害的都是平民百姓,按說那些世家門閥不應該跟著湊熱鬧,可是大家別忘了,從隋文帝楊堅就開始實行的均田制,它可是限制了土地兼併,並且損害了世家門閥的利益,只是因為楊堅的文治武功,天下也沒有禍亂的苗頭,才能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等到楊廣登基後,天下財富豐厚,他忘乎所以,三徵高句麗,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又緊接著開挖大運河,終於搞得民怨沸騰,起義頻發。局勢糜爛,一發而不可收拾。

李家父子深得前車之鑑後車之師的精髓,建國之初,大肆掃除異己。使得大隋時的890萬戶銳減到200萬戶。歷史上說這是因為楊廣暴9政的緣故,但是沒有他李唐的責任嗎?除了戰爭還有什麼能大量的消減人口,?李唐建國後除了關隴門閥,其他的世家豪門全都消失殆盡。難道他們也是被因為楊廣的緣故嗎?

唐朝建國以後,很多政策都是沿用大隋的一套,均田制、府兵制都和大隋一樣。在大隋被抵制的均田制,在大唐為什麼沒有人反對?因為反對者已經被一掃而光。全國都不足兩千人,都是李唐殺剩下的人,哪裡還有敢反對大唐的人?在大隋時,臣服大隋的各少數民族,在大唐時無不耀武揚威的在中原大地馳聘,因為大唐根本就沒有能力組建大軍。全國人口只有不到兩千萬(估計只有一千六百萬),刨除老弱婦孺後,連年大戰後青壯還有多少?隋文帝時,詔令二十抽一丁。

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唐初有多少兵力,但是按一千六百萬人口計算,多年大戰後女性比較多一些,男丁絕不會超過700萬,甚至更少。刨除二十歲以下和六十歲以上的至少要再刨除三分之一,只剩下不到五百萬適齡府兵。最後按二十抽一丁,或者十六抽一丁,只有三十來萬唐軍。大唐的疆域廣大,只有這麼一點可憐兵,他們能擋住其它的侵略者嗎?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正是因為沈厚清楚這些歷史,所以他對大家口中的大唐盛世並沒有那麼多好感。很多時候大家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那麼大唐盛世的歷史是誰寫的?他能否客觀公正的記錄那段歷史?或者他可以選擇性的遺忘一些歷史事件?

就算李唐確實比其它的勢力強大,但是因為沈厚的穿越,他的強大終究會成為過眼煙雲。為了華夏民族不再承受安史之亂,黃巢起義,為了不讓華夏民族不再承受戰火,沈厚他覺得他有義務建立一個有華夏特色的封建社會,並且在適當的時期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至於以後他也不敢想的那麼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沈厚也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能安排華夏的發展軌跡,也許忽然有一天一個偉人也穿越到這裡,沈厚他可沒有信心能打敗偉人。他現在能在大隋朝攪得風生水起,全是因為他熟悉這段歷史,而且還帶著華夏幾千年的知識。如果沒有那些知識,他認為徐茂公、魏徵、李靖和房玄齡等人要比他聰明睿智很多。他們腹中才是治國安邦的學問。沈厚他不過是因為穿越作弊才有了知人善任的伯樂之能。但是人家有這個優勢如果不用那才是腦子進水了。

沈厚很清楚,本來天下最後落在李家手中。現在他想建造一個新的華夏,自然和李家父子不能和睦相處。他也明白能夠在亂世中殺出一條血路,建立一個強盛的大唐帝國,自然不是等閒之輩。因此他對李家父子也很看重,所以很早就在太原開設酒樓,順便灑下眼線,隨時留意李家父子的舉動。當楊廣釋出禪位詔書後,沈厚就知道他和李家父子的鬥爭再也不能避免。原本沈厚以為一切要等到玉璽爭奪時或是爭奪後才開始爭鬥,沒想到卻因為瓦崗軍一家獨大,使爭鬥提前。

不過換位思考一下就明白,李世民如果不和蘇烈聯合,他們哪一個都不會是瓦崗軍的對手。雖然說李元霸天下無敵,但是架不住瓦崗軍人多啊。羅士信和裴元慶都是當世猛將,李元霸能比他們強多少呢?為了玉璽,李世民絕不願冒風險,所以他一到揚州,立刻就和蘇烈聯合。現在沈厚要和他們會晤,他們自然也要防著瓦崗軍。不過這次不去瓦崗軍大營會晤,想來他們也無法擺鴻門宴。但是一個擺過鴻門宴的人不怕別人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也擺鴻門宴嗎?就算是把徐茂公拿下,瓦崗軍難道不會投鼠忌器?

李世民和蘇烈推測一番,也想不明白。最好蘇烈說 :“他們會不會藉口會晤,讓咱們放鬆警惕,忽然對咱們倆哪一個大營給滅了吧?”

“這,似乎不可能,咱們兩家不管是哪一家都不是軟柿子,頃刻間他也不可能把誰給滅了。”李世民覺得可能性不大。

“怎麼不可能?一早上能破了洛陽城,只滅了咱倆其中的一個大寨還是很有可能的。”蘇烈最怕自己去李世民大營時,他的兵馬被瓦崗軍以雷霆手段給滅了,到時候他豈不成了光桿。其實沈厚也動過那個心思,最後想想不划算,還是算了。打洛陽是一個早上,但是準備了好幾天,再說他們攻進洛陽後,楊林迅速帶這部下逃跑了。瓦崗軍那次並沒有消滅多少人,總共才有千八百人。楊林當時一看到羅士信和裴元慶兩個殺神衝上城牆,左右分開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根本沒有一合之敵。再加上下面的瓦崗軍弓箭手箭箭要命,他知道就是全部都戰死,也不能傷害了瓦崗軍,只好逃跑。

而現在的情況不同,蘇烈和他手下的河北兵至少要完全消滅一個,不然只會增加仇恨。蘇烈去了李世民的大營,想要殺他沒有可能。想要把河北軍全殲,也不是一會功夫能結果的。而且那種戰役不可能偷偷摸摸,必然會被唐軍發現,他們一旦出手,兩方牽制,瓦崗軍誰也滅不了。到時候他們在反目為仇,楊廣和楊林叔侄兩人睡覺都能笑醒。

楊廣的大隋看似苟延殘喘,其實主要是被瓦崗軍壓的,一旦瓦崗軍同唐軍和河北軍鬥的兩敗俱傷,讓大隋喘過氣,這條百足巨蟲很可能又起死回生。沈厚和徐茂公等人也是深思熟慮,多次仔細商量後,一直認為先殺了大隋這條肥豬,再圖爭霸天下。要想宰殺大隋,必須和李世民、蘇烈同心同德。於是瓦崗軍才高姿態任由他們安排時間和地點會晤。

勢力大的總想著全域性,想著早點消滅威脅最大的對手。勢力弱一點的總害怕被勢力大的消滅,人家隨便一個動作,一句話,他都要揣摩一番。李世民和蘇烈覺得瓦崗軍很可能用會晤讓他們放鬆警惕,讓後發動雷霆之擊,消滅了河北軍。因為河北軍兵力少,所以他倆最擔心河北軍。於是對可能要發生的偷襲做了幾個預案。無非是狼煙示警,多挖陷坑陷阱,騎兵快速救援等等。這一切,幸虧沈厚不知道,如果知道的話他一定經常派人和他們會晤,也能多折騰他們一番。長此以往,也許就能讓他們精神崩潰。受不了這種折磨,說不定會主動認輸,投靠瓦崗軍。

做好了一切防範後,李世民才派人通知瓦崗軍進行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