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隋唐爭霸最新章節列表 > 327 換湯換不換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327 換湯換不換藥

雖然說瓦崗軍夾在唐軍和隋軍中間,但是瓦崗軍戰力彪炳,絕不是他們可以單打獨鬥可以對付的。雖然說瓦崗軍對上他們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取勝,但是誰能保證另外一個不在背後使絆子?一時間三方勢力都不敢輕舉妄動,紛擾多日的玉璽爭奪暫時告一段落。而且天下也進入了一種新的格局。

原先地方割據勢力遍佈黃河兩岸,經過瓦崗軍的整合後,沒有了那些地方割據勢力,天下情勢好轉了很多。就連楊廣現在也開始反思,他常常坐在揚州的行宮看著夕陽。一直以來,他都十分自信,總想著千古流芳,於是他大力推行府兵制,徵高句麗、修運河。他覺得他的每一個政策和行動都是為了大隋更加強盛,為了天下更加太平,為什麼就得不到大家的擁護呢?難道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嗎?

這些年天下財富不斷增長,又透過科舉選士從民間選上來無數的人才,大隋看起來蒸蒸日上,怎麼就會天下大亂呢?楊廣總是想不明白。其實這也不怪他想不明白,如果能想明白的話,他也不會那樣做了。從大隋建國開始,隋文帝實行的府兵制和科舉制度就觸動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華夏人有一種土地的執念,從遠古一直到清朝,甚至到前些年,但凡有機會就想買地。一些世家大族更是大肆兼併天下土地。而府兵制卻延緩和制止了他們兼併土地,這讓視土地如生命的世家大族,如何能支援府兵制?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隋朝時的府兵制和均田制相輔相成,每個府兵都有一百畝永業田,當然了長安附近人口稠密,可能就不夠一百畝,到了地廣人稀的地方,一百畝肯定能夠保證。只要成為府兵,以後也不用再承擔其它的賦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世家大族想要兼併土地,那就必須要有土地可以兼併,可是均田制已經實施,尤其是府兵制的實施,那些土地就不可能再會流失。世家大族不能兼併土地自然對朝廷不滿意。正當他們對均田制滿腹牢騷的時候,隋文帝又實行了科舉制。以前想要當官,只能透過世家大族舉薦。他們舉薦自然只舉薦自己階層的人,或者是沾親帶故的人。滿朝文武皆是世家大族的人,根本就沒有其他人的事。

土地撈不到,世家大族已經很不高興了,現在當官的機會也有人搶,於是他們就不願意了。他們不願意,自然在暗地裡掣肘。他們想讓天下的百姓家破人亡,成為自己的佃戶和奴僕,於是在徵高句麗和挖運河的時候,故意藉著楊廣的旨意,大肆殘害黎民百姓。反正不管怎麼說,地他們都有好處。

農民被盤剝的厲害後,家破人亡,賣田賣地,他們正好可以兼併土地。如果惹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亂,他們正好可以火中取栗,撈取更大的好處。李淵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最後取代了大隋。而作為最先反隋的農民起義軍有哪個享受了隋朝滅亡的好處?還不是換湯不換藥,以楊廣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換成了以李淵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如果再說的**裸一點,就是皇帝雖然換了,朝堂上依然還是五姓七族的人。

如果追溯淵源的話,五姓七族甚至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如;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武城縣、高唐縣等地,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也是“五姓七族”之一,到了後唐時期,崔氏的勢力才開始逐漸衰落。還有範陽盧氏出自姜姓,是齊國的後裔,因為其封地是在盧邑,所以受姓盧氏。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後也是名家輩出,可到了北魏乃至是唐初,都由於一些原因受到打壓,直至到了唐中才又開始復興,其中有名的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

尤其是隴西李氏,李姓中最尊貴的一支是哪個?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西部地區(隴山,即六盤山,六盤山以西稱為隴西,以東為隴東)。秦漢時期設定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隴西李氏久負盛名,據說老子李耳、“飛將軍”李廣,以及建立唐朝的李淵一家都來源於隴西李氏。

其它的趙郡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農楊氏、陳郡謝氏等等,無不是漢晉隋唐的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和皇權相輔相成,共享天下。當楊廣的均田制和科舉制實施後,五姓七族感覺到他們的權益受到威脅,自然會推波助瀾,這才使天下大亂。

這些道理,沈厚一開始也沒有想到,不過隨著他在大隋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慢慢發覺,說是農民起義,可是真正的農民起義有多少呢?就說他收編的十幾路反王,又有幾個是農民出身呢?就連瓦崗軍中都有不少的名門望族,如秦瓊、李靖、程咬金、王伯當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這到底為什麼呢?有誰真正是為了天下百姓?最後,沈厚明白,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就是因為,那些皇帝不管是姓李還是姓趙,他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自己小團體的利益,所以才是國家分分合合。

只有真正為了天下百姓,為了國家,而不是自己小團體的利益,自然能夠天下太平。想通這些問題後,沈厚對瓦崗軍的思想教育有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要用一種全新的為國為民的思想教導瓦崗軍,當然了他也不敢太激進。他記得王莽似乎也是一個穿越者,他制定的國策似乎和後世的十分類似,結果落得身死道消。

那種做法不叫先進,叫拔苗助長!在封建社會提出社會主義的設想還要實施,就想一個幾歲的娃娃學微積分,娃娃不想精神分裂的話一定會先讓你精神分裂。因為王莽的原因,所以沈厚每次提出一種新的觀點和思想後,總是先和徐茂公、魏徵和房玄齡他們商討,絕不乾綱獨斷。不過,生產力這方面,他決定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些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