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6章 日常工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66章 日常工作

再有半個月元旦,廚藝比拼將要舉行。

老譚病好後來店裡檢查準備工作。木蘭向他詳細彙報了各項事宜和當天的活動流程,並把列印好的流程表給他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老譚對木蘭的工作很滿意,誇她做的好。

“和電視臺的康敏聯絡了嗎”老譚問。

“聯絡了,她前天來的,我倆碰了一下,把拍攝場地定了。”木蘭回答說。

“郎會長老人家來過嗎?”老譚又問。

“來了,把評委的名單給我了,展牌明天做好。”

“證書和獎品呢?”

“都買完了。除了冠亞軍的,每個參賽選手都有紀念獎,給評委買的是保溫杯,好的,一個一百多呢。”木蘭有些心疼的說。

老譚笑了,說:“該花的錢得花,別拿比拼當比賽,當給咱家一次展示的機會。記著,作為一個店長,任何展示機會都是最好的營銷,只有把自己展示出來才會得到認可。”

“一開始沒想到這點,還覺著浪費呢。後來才想到,也是張經理提醒我的。”木蘭說。

“和志軍配合好,把這次活動搞好。要的不是輸贏,是叫來的人記住咱們阿巧餃子館,給他們一個震撼!”老譚說。

“老大放心,保證完成任務!”

每天例會上喊的口號快長在每個人嘴上了。

空洞的口號天天喊也記不住,實用的口號不但願意喊,還能養成習慣。

保證完成任務的後一句是決不找藉口,剛開始喊的時候員工覺著沒用,純粹是為例會營造氣氛,面子活。但喊著喊著一琢磨是這回事,有道理。

保證完成任務,決不找藉口。

做事不就得這樣嗎?

在單位工作這樣,在家也得這樣。這是工作作風,也是生活習慣。養成個好習慣到哪幹都被人認可,叫人佩服。

說在家吧,父母、愛人叫幹點活就馬上幹,別拖拉,幹的立立正正的,誰都滿意,家庭也和諧。反過來說大人這樣做孩子也跟著學,不知不覺養成做事的好習慣,好習慣會跟著他一輩子。

老譚兒子現在就這樣,當爸爸媽媽叫他乾點啥事的時候,他會學爸爸語調說:“保證完成任務!”然後把事做的好好地,包括寫作業,從不用父母操心。

老譚來到廚房,楊志軍正在醃肉,衝他笑笑,打招呼道:“三哥來了。”

老譚點下頭來到近前,看他醃的是牛柳,問:“現在牛柳賣的咋樣?”

“挺好,一天十來份吧。”楊志軍回道。

“誰做呢?”

“劉師傅,以前我做了。”

“劉師傅管的咋樣?”

“挺好,一切正常。”

“中央店年前得把廚房裝完,等比完賽你就過那邊去,指揮著安裝裝置。”老譚說。

“好。”楊志軍點頭答應。

“準備做什麼菜參賽?”老譚問。

“紅燒肉扒白菜。”楊志軍說。

“這菜不好做,老廚子都做不好,講究火候、勺功。得把大白菜處理好,要不然不好進味。白菜得比肉香才行,還得有本來味道,有點冒險。”老譚有些擔心的說。

“沒事,能做好,我有把握。”楊志軍蠻有信心的說。

“那就好,這兩天勤練練。”老譚說。

“嗯。”

劉師傅從灶臺上下來,走了過來,對老譚說:“老大好!”

“好,你也好。”老譚笑道。

“老大,小笨雞燉蘑菇換蘑菇了,我從老家發的,你嚐嚐咋樣。”劉師傅說。

“是嗎?我嚐嚐。”

三個人來到煲仔爐前,上面燉著六鍋小雞燉蘑菇,呲呲的冒著熱氣。劉師傅掀開一鍋,熱氣馬上散開,香味飄了出來。

老譚拿筷子夾了一個蘑菇放進嘴裡,劉師傅熱切的看著——這是他當廚師長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渴望得到認可與表揚。

“嗯,不錯,純大興安嶺的紅蘑,吃著肉頭兒的,價格應該不便宜,得一百八到二百。”老譚說。

得到肯定後劉師傅很興奮,回答說:“一百八一斤。”

“算成本了嗎?”老譚問。

楊志軍回答:“算了,一斤紅蘑漲發完二斤半,合七十二一斤,一個小雞燉蘑菇投二兩,十四快四。榛蘑一斤九十,漲發完二斤,合四十五一斤,一份投三兩是十三塊五。榛蘑損耗大,味道不如紅蘑,紅蘑是貴點兒,但好吃,我覺著比用榛蘑強。”

老譚滿意的點頭。

他問的意思就是想知道倆人有沒有計算成本,同時看他們的工作做的細不細,能不能用資料說話。

要求管理人員每天做的工作匯報就是這樣,一切用資料說話,說結果,不許用形容詞。必須認真、嚴謹,當日工作當日做完,不許拖到第二天。

大學裡講做新人,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到企業管理上是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蘑菇換了,客人反映咋樣?”老譚又問。

“都說好。”楊志軍笑著回答。

“你是聽你媳婦彙報的還是聽服務員說的?”老譚辦開玩笑的問。

“呵呵,三哥,都不是,我是學你,穿便裝到前面親自問的客人。我問:蘑菇吃著咋樣?客人說:好,比以前的好吃,就得這樣,越做越好人才愛來呢。”楊志軍學著客人的話說。

“好。”老譚肯定的點點頭,然後對劉師傅說:“把供貨商電話給李忠清,叫他把省城的蘑菇也換了。”

從熱菜廚房出來,老譚進了冷盤間。

冷盤間三個人,師傅是從省城調過來的小周,叫周宏偉,二十六歲,很帥氣的小夥子。見老譚進來停下手裡的活熱情的打招呼。

老譚和他嘮了一會兒,囑咐說儘快把小弟帶出來,過了元旦和楊志軍一起到中央店去安裝廚房,並且在那邊做手工製品,好熟悉配送流程。

小夥子聽了挺高興,以後開始負責中央廚房的冷盤了,心裡的自豪感不可抑制的寫在了臉上。

看著小夥子臉上的自豪老譚不禁有些唏噓。

四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不知不覺的已經培養了五個冷盤師傅、五個餃子師傅、五個廚師長、五個店長。

第六個也馬上產生,有點小驕傲。

從冷盤間出來進了餃子間。

王豔麗先看著了,大聲喊:“老大來了。”

幾個餃子工一起扭頭看過來,老譚笑著衝她們點頭。在他點頭的時候突然想起雅茹說他是中老年婦女的偶像,很多人喜歡他。

也許是心理作用,感覺有點不自然——餃子工都是中年婦女,瞅人的眼神是毫無保留的火辣辣。

雅茹正在調芹菜餡,沒吱聲,笑了笑。

王豔麗問老譚:“老大,總店的餃子師傅啥時候過來?”

“過完年。”老譚說。

中央店裝修的時候孟夢就跟王紅說要調過來,王紅跟老譚說了這事,老譚答應了。原計劃把孟夢調到中央店的,孟夢說自己年輕,怕幹不了。老譚就把雅茹調到中央店,孟夢過來接替雅茹。

“哦,過兩天來兩個女的,西溝家屬院的。”王豔麗說。

“行呀,一下找來倆。”老譚說。

“估計你能認識,老王家的,姐倆兒,論著我得叫姑姑。咱們上屆同學,他爸是井口會計。”王豔麗說。

老譚想了想,沒啥印象,說:“我能記著咱班的,上屆的記不住,來了見著人興許能想起來。”

“我們倆家不咋走動,姐倆兒都離婚的,聽說都不生養。”王豔麗說。

“噢,都是下崗的吧?”

“嗯,都下崗的,家裡沒啥活,也不掙錢。上兩天我給家打電話,說咱們這招人,她倆兒不知道聽誰說的,跟我爸要了我電話號碼,給我打的電話,說要過來。我跟她們姐倆兒不熟,幹活啥樣不知道,來了你看,要是不行就打發了。”王豔麗說。

老譚說:“不行也不能打發,這老遠奔咱們來了------只要肯幹,咋說也能安排,就怕不幹。”

王豔麗說:“估計能幹,不能幹也不能打電話,這老遠,來回路費就將近一千。”

雅茹插話道:“咱家那邊人都任幹,來了就不能走,還是姐倆兒,互相有個照應,更不能走了。”

老譚沒想這些,只是好奇地問:“再有一個多月就過年了,她們不在家過年呀?”

王豔麗說:“姐倆兒也沒地方待,老爹老媽沒了之後哥哥嫂子不行,姐倆兒長期在北票飯店打工,租房子住。北票啥樣你知道,滿大街都是下崗的,飯店活不好幹,聽說好幾個月都不開工資。”

“哦——”老譚咂了下嘴,說:“叫她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