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章 生意見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8章 生意見好

改革開放三十年,整個社會飛速發展,我們國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開創了一個新時代,讓整個世界都刮目相看。

有從工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績的,有從農業角度看的,有從市場的角度看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社會是進步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老百姓離不開衣食住行,幹啥吆喝啥,改革開放三十年,餐飲業的發展是巨大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餐飲蓬勃興起,慢慢發展起來。那時候引導主流的是公家開的大酒店,大賓館,私人開的飯店規模不大,都是中檔水平,大的和公家的比也差一些。

八十年代是飯店做什麼,客人吃什麼,所以錢非常好賺。那時開飯店的人都賺到錢了,成了餐飲業中第一批富裕起來的人。

當然,那時的餐飲並不規範。廚房是一個大師傅帶著幾個徒弟操作,小作坊式的,停留在一個廚師炒火一家飯店年代。

飯店衛生普遍很差,老闆的眼睛盯在錢上,很少注重衛生、工作環境、員工福利。處於社會餐飲剛剛發展的年代,不規範也屬正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到了九十年代,餐飲業開始規範起來。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從飯店做什麼客人吃什麼過渡到了客人吃什麼飯店做什麼階段,這個變化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進飯店不再為了吃飽,而是吃好。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相應的飯店也發生改變,達不到衛生標準的飯店被取締,一個師傅帶著幾個徒弟打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開始了小範圍的合作共贏。

個人開的大酒樓、大飯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起來,並且開始了南菜北做,東西融合。最突出的是粵菜迅速由南向北發展,同時把其先進的管理理念傳到北方,帶動了北方餐飲業的發展。

到了二十一世紀,餐飲業更加規範,開始走標準化、流程化、專業化路子。

從吃的方面講,人們不但要吃好,還要吃健康和綠色,逐漸講究養生。相應的廚房開始進行革命,打破傳統格局,向明檔方向發展,到了中後期,進入到名廚亮灶時代。

單品店形成連鎖模式,大型的連鎖餐飲企業開始佔領市場。

服務也更加規範,注重客人的就餐體驗,各種營銷手段層出不窮,網際網路走進餐飲。

從一零年開始,整個餐飲業進入變革時期。飯店不再向大而全發展,開始向專業單品店轉型。也就是說單品店的專業性越來越強,並衍生出配套的專業裝置和營銷模式,以及服務模式,更抓人眼球,吸引客戶。

自從衛生法頒佈之後,飯店的衛生越來越好。這也是人們衛生意識增強促成的,飯店不乾淨,客人也不會光顧,逼著飯店把衛生搞好。

園區酒店雖然不忙,沒多少客人,但衛生每天都搞。從上面的排風罩到下面的下水道,從灶臺到四周牆壁,大到冰櫃,小到調料缸,每天一次,雷打不到。

廚房無論什麼時候進去,都是乾乾淨淨立立整整,高廠長感嘆說,就連廠內辦公室都沒這麼乾淨立整。

廚房這樣,前臺自不必說,窗明几淨亮亮堂堂,不敢說纖塵不染,在甘旗卡衛生絕對是一流的。

衛生做得好也是店面自身的一種營銷。

這天中午,吳主任領著一男一女來到酒店,這對男女還帶了不少禮物。

經吳主任介紹男的是林業站站長張志功,女的是他小姨子,老譚他們那天救的那對父女是張志功的老丈人和小姨子。

張志功老丈人當時情況挺嚴重,大夫說如果不是頭盔及時摘下,有窒息死亡的可能。也就是說被老譚救了一命。

張志功小姨子不太嚴重,小腿斷了,直接到整骨醫院進行正骨,如今已無大礙。

吳主任和張志功都是轉業軍人,關係不錯,平時來往密切,是好哥們兒。張志功老丈人被撞之後,吳主任到醫院探望,老人家說起了好心人搶救之事,對自己的救命恩人萬分感激。奈何動彈不了,叫女婿務必到酒店當面感謝。

吳主任和酒店熟悉,跟老譚哥們兒,主動充當起中間人,等張志功準備好禮物之後,就領著過來了。

張志功代表老丈人跟老譚和廚房人說了很多感激的話,他說完了小姨子說,實心實意,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他們要是不來老譚和廚房人幾乎把這事忘了,畢竟過去一個月了,剛開始兩天還當新鮮事叨咕,等新鮮勁兒一過也就沒人提了。事情就這樣,沒人提之後就過去了,誰也不當回事。

老譚和廚房人客氣一番,收下禮物。

看看到飯點了,沒叫他們走,留下來吃口飯,順便把巴特喊來,人家也參與救人了,不能落下。

張志功是第一次來,看了這裡的環境和裝修之後說:“這地方好呀,正是吃飯的地兒,沒人打擾,肅靜,比街裡強多了,在街裡吃頓飯也吃不消挺,不是碰著這個就是那個,都熟頭巴腦的,不打聲招呼不好。”

吳主任操著大嗓門說:“上這來,我現在有招待就安排到這兒,領導們高興,沒人打擾呀。譚老弟負責這裡,來了就找他。這人好,實惠,好哥們兒,沒啥說的,時間長你就知道了。”

張志功說:“那必須的,我老丈人命都是譚老弟救的,以後必須到這吃飯。”

偶然性的見義勇為,沒成想給酒店拉來一個主道,所以說人到啥時候得做好事,好人必有好報。

但行善事,莫論吉凶。

財富和金錢有時關系不大,但和福報的關係一定很大,有多大的福報才會有多大的財富。

出於感激,張志功把林業站的招待定在了這裡,並和老譚成了朋友。

他是林業站站長,和水利站、種子站、電業局、農機站等這些政府職能部門的一二把手關係不錯,公事也好私事也罷,總在一起吃飯喝酒。

只要是他請客就在這裡安排,老譚作為酒店負責人給足他面子,每次都是加菜敬酒、打折贈送,和他帶來的這些領導也都熟悉起來,漸漸成了朋友。

當然,代價也是慘重的——每次都是不醉不歸。

老譚雖然酒量大,但領導是啥人?酒精考驗的沙場老將,拿出一個都是一斤開胃,二斤不醉,三斤還能摟著老婆睡的高手,在這些能人面前,喝多是常有的事。

領導也是人,只要你實心實意的和他相處,並無所圖,他也願意交你這個朋友。加上老譚能說,博古論今,囫圇圓扁,葷的素的,黑的白的都行,很多話能說到這些人心裡去,他們漸漸成了這裡的常客。

領導們覺著這裡不錯,遠離鬧市,偏僻肅靜,環境好檔次高,沒人打擾,喝多了有住的地方,方便可心,是私人聚會、商務宴請的最佳場所。

於是和整骨醫院、林業站一樣,把這裡定為自己單位的飯點,大部分招待都安排在這裡。

酒店九月底開業,十月份有那達慕大會墊底,沒賠錢。以為十一月份得賠錢呢,沒成想有這些單位的招待,不但沒陪,還賺了五千,這是誰都沒想到的。

這些單位在這裡吃飯,對環境、服務、菜品都非常滿意,感覺比街裡的飯店強出很多,加上老譚給足他們面子,能滿足的全部滿足,發票開的及時,想要多開的一路綠燈,從不為難,他們也就把這當成自己的內部飯店了。

時間一長,領導們在這吃習慣了,不知不覺的把酒店給做了宣傳,街裡人漸漸知道這裡有家不錯的酒店,抱著來品嚐一下的心理,每天都會有三桌兩桌的,從外面看還有了些人氣。

老話講路在人走事在人為,誰也沒想到開在國道邊的酒店還能掙錢,並且來吃飯的都是大人物呢。

眼瞅著到了年底,各個單位開始召開年終總結會,酒店包房每天都提前預定出去,大廳也有了上座率,顯得很紅火,和那達慕大會那幾天差不多。

今天林業站定了四桌,吳主任有一桌內部招待,安排在了包房。

晚上五點,客人陸續到了。

上完菜之後,老譚先是到大廳陪張志功喝了幾杯,和林業站的幾位領導聊會兒天,客套一番之後上了二樓包房。

整骨醫院的年終會餐頭兩天就辦完了,今年效益不錯,院長老胡大人發話,安排各科室主任吃一頓,以示嘉獎。

叫吳主任安排這事,吳主任直接定在了園區酒店。

但是今天有一位特殊客人——行腳的喇嘛。

說起行腳的喇嘛和院長老胡有關係。胡院長的祖爺是一位遊腳的蒙醫,給牧民接骨正骨,是通遼一帶的大夫。

胡院長祖爺一次給牧民接骨後歸途遇風雪,在快到家門口時見一老喇嘛倒在路口,昏迷不醒。醫者仁心,遂將老喇嘛背回家中,悉心照料,使老喇嘛撿回一條命。

老喇嘛感激胡院長祖爺救了性命,知其是正骨大夫,便停留七日,教了胡院長祖爺骨之秘術,然後離開,繼續行腳四方。

胡院長祖爺得了秘術,醫術大進,成了遠近聞名的正骨醫生。

打那時起胡院長祖爺傳下祖訓,遇喇嘛如遇祖師,恭敬款待。

世上很多事情有因就有果,冥冥之中似有天定。老喇嘛被救一命,回到懷遠府觀音廟後,跟自己的徒弟說了此事,囑咐徒弟行腳時一定到甘旗卡胡姓人家,以了善緣。

今天這位喇嘛是當年老喇嘛徒孫,修行多年,已是大德,和胡院長交好。

今日行腳至此,趕上胡院長去北京開會,吳主任和大德早就認識,趕上會餐,就一起過來了。

當吳主任說今晚有位大德喇嘛時,老譚首先想到的是做兩道素菜,喇嘛也是出家人嘛。沒想到吳主任說不用,這位大德吃肉,只是不喝酒而已。

這倒讓老譚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