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皇帝奮鬥日常最新章節列表 > 162、第一百六十二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2、第一百六十二章

第一百六十二章

敬坤最終以一步的優勢贏了敬亭, 敬亭也按照承諾,去找裴清殊幫敬坤說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過結果誰都不感到意外——裴清殊壓根就沒搭理他。

在裴清殊看來, 如果國家當真陷入危難之中, 讓兩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上戰場也是情有可原。

不過現在,齊軍一路旗開得勝,根本犯不著讓孩子們去冒這個險。

裴清殊相信以他們的本事,一定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可戰場上刀劍無眼, 萬一像毅親王那樣受了傷, 落下了終身殘疾……那可就麻煩了。

所以直到戰爭即將結束,呼屠吾斯被齊軍逼入絕境的時候,敬坤和敬亭都沒有親自手動殺過人。

不過呼屠吾斯死的時候, 敬坤和敬亭倒是都在場。

是裴清殊刻意叫他們來看的。

他是想讓他們記住,不好好努力的話,淪為亡國之君的下場是什麼。

裴清殊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奠定下來的基業, 輕易毀在下一輩人的手中。

敬坤和敬亭兩個知道裴清殊的用心良苦, 所以最後呼屠吾斯自縊的時候,他們都沒有閉上眼睛, 而是忍著內心的驚懼,一瞬不瞬地看著呼屠吾斯血濺當場, 氣絕身亡。

雖說呼屠吾斯死了,所有人都很高興,不過這還並不是這場戰爭的終結。

幾年前陵川之戰之後,北夏一分為二。以呼屠吾斯為首的一部分人歸順了大齊,而另一部分仍然盤踞在北方嚴寒之地。

儘管現在已然入冬, 北方天氣寒冷,不過裴清殊還是決定一鼓作氣,趁此機會徹底將整個北夏都納入大齊的版圖。

所以呼屠吾斯死後,齊軍並沒有踏上歸途,而是在裴清殊的帶領下繼續向北前行。

他這樣做,當然遭到了朝中一部分人的反對。

他們認為齊國人難以適應北方嚴寒的氣候,會在這場戰爭中吃虧。

裴清殊此舉,是在拿自己和全軍將士的性命冒險。

然而裴清殊為這一戰做了這麼久的準備,當然早就想到了這一點。

除了準備禦寒的衣物之外,將士們在平時的操練中就有“禦寒”這一環節。對於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做好了去往極寒之地的準備的。

不知是不是因為把北方想象得太冷,等他們真的到了那個地方之後,反倒並不覺得那麼冷了。

裴清殊的出現,可以說是打了那些匈奴殘軍一個措手不及。

當初選擇叛離呼屠吾斯的那些人,本就是北夏實力較弱的一些部落。這幾年來,他們既沒法兒南下去搶大齊的糧食,又被迫蝸居在北方一隅,生存環境極差。

所以讓他們投降,甚至是屈服,比對付呼屠吾斯還要容易。

等裴清殊徹底收服北夏的訊息從北方傳回長安之後,之前那些勸說裴清殊不要繼續北上的大臣們,都感覺自己的臉特別疼。

事實證明,裴清殊選擇一鼓作氣是對的。

當北夏不復存在之後,和吐蕃苦戰了數月還不分勝負的大宛也不敢再輕舉妄動了。

他們給吐蕃和大齊都送來了議和書。

要說有些大臣也真是奇怪。當初不讓裴清殊繼續北上的是他們,現在裴清殊贏了,膨脹了的也是他們。

當初反對裴清殊征戰北夏的那些人,現在開始反過來建議裴清殊繼續去征討大宛。要是能將大宛也吞併了的話,那大齊不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大國了嗎?

但裴清殊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提議。

裴清殊並不是一個十分貪心的人。或者說,他是一個十分現實的人。

他認為此役能夠解決北夏這個心腹大患,已經滿足、甚至超過了他的預期。再一口氣吞併掉大宛,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他接受了大宛的議和。當然,是有條件地接受。

從此之後,大宛每年都要向大齊進貢馬匹、香料、皮貨和金銀製品等貢品。

這於大齊而言,又是一筆極大的財政收入。

不僅如此,大宛還要允許大齊在大宛開書社、建書院,宣傳中原文化。

裴清殊相信,只要有這些做基礎,將大宛納入版圖,也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至於現在,他要履行對公孫明的承諾,回京主持雍定十三年的科舉了。

……

返程路上,敬坤好幾次欲言又止,最後還是沒忍住問裴清殊:“父皇,兒臣有一事不明。當時父皇明明可以活捉呼屠吾斯,卻並沒有這樣做。兒子想向您請教,您為什麼不下令,將呼屠吾斯活捉呢?”

裴清殊聽了,覺得這是一個和兒子討論政見的絕佳時機。不過他並沒有急著回答敬坤,而是反過來問他:“你是覺得活捉他更好嗎?”

敬坤誠實地點了點頭:“如果將他活捉,帶回長安斬首示眾的話,大齊的老百姓們一定會很高興的。還有,那些向大齊投降的匈奴人,也會對大齊更加順服,而不是……”

裴清殊微笑著問他:“而不是什麼?”

“而不是還有人在背地裡說呼屠吾斯有氣節!他一個亡國之君,有什麼有氣節的!”敬坤頗有幾分氣憤地說道:“還不是先詐降於大齊,又反了大齊,最後沒辦法才自盡的嗎?!”

“你說得有道理。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活捉呼屠吾斯再殺了他,的確是最有利的選擇。可朕心裡有一道坎。”

敬坤不解地看著裴清殊。

“今日是我大齊兵強馬壯,將北夏的君主逼至絕境。可若反了過來,是朕和呼屠吾斯異位而處呢?”

敬坤不明白:“呼屠吾斯是匈奴人,是敵人,父皇為什麼還要站在他的角度考慮?難道您不恨他嗎?”

“恨他,但是也理解他。今日若是換做朕是匈奴的單于,為了生存,或許也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去為自己的國家多爭取一些東西。既然生是不能由自己來選擇的,那麼死,朕給他自己動手的機會。”

從敬坤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得出來,他並不是很贊同裴清殊的想法。

裴清殊也沒太放在心上,只是繼續解釋道:“不說朕自己怎麼想,從現實的角度考慮,朕也不想在殺了呼屠吾斯之前,還要羞辱他一番。如你所說,呼屠吾斯若是在大齊被蹂躪一番之後,極不體面地死於菜市口,齊人定會歡欣雀躍,可是匈奴人呢?他們要麼會對大齊更加仇恨,要麼就變得更加自卑,齊人也會看不起他們,將他們當成奴隸來看待。然而這不是朕想要的。”

敬坤好像有些明白裴清殊的意思了,臉上的表情變得肅穆起來。

“朕親征北夏,不是為了給自己增添功績,而是想讓大齊免於外患。朕是恨那些不斷擾境的匈奴人,恨潛伏在朕身邊、害死你四伯伯的呼韓邪,恨假意投誠,還想娶朕外甥女的呼屠吾斯,但朕從來不恨匈奴的平民百姓。將心比心,大家都是人,不會因為屬於不同的民族,就低誰一等。這一點你一定要明白。”

敬坤認同裴清殊的這番話,但他覺得裴清殊的做法似乎有些矛盾:“可您前幾年吸納進中原的匈奴人,都圈在了特定的幾個地方。您還是無法相信匈奴人,哪怕他們只是平民百姓吧?”

“在殲滅北夏初期,這是免不了的。甚至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內,這些匈奴人還是會不死心地想要復辟北夏。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你換過來想想,如果今日亡的是大齊,你會不會想要復辟大齊?”

敬坤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

“所以現在,匈奴人還不得不防。不過,這只是這一代人的事情。等到了下一輩,情況定然會有所改變。那些沒有經歷過亡國的匈奴人,從小生活在漢人的土地上,口中說著漢人的語言,不管他的父母再怎麼苦口婆心地勸說,在他的心裡,他就是齊人。所以對於這一代的匈奴人,我們要用,也要防。可是對於下一輩的匈奴人,我們應當投入更多地精力和物資去教育他們,讓他們與漢人同化。只有這樣,大齊才算真真正正地收服了北夏,而不是僅僅得到北夏的土地,就以為自己從此高枕無憂了。”

敬坤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方道:“多謝父皇,兒臣受教了!”

裴清殊笑著拍了拍兒子的肩:“朕平日裡忙,你得空的時候,也多和你舅舅聊聊這些。他學識豐富,又在朝為官多年,想來定然會給你不少啟發。”

裴清殊這麼說,是因為他發覺敬坤和宋池雖然既是甥舅,又是師生,可兩人好像並不算特別親近。

裴清殊當年和宋堯沒有血緣關係,他還經常去找宋堯請教呢。可據他所知,敬坤和宋池的見面次數非常有限。

敬坤聞言,神色有幾分糾結地說道:“回父皇,舅舅他學識淵博,兒子也想經常向他請教。只是先前外頭有些風言風語,說舅舅是為了……是為了幫兒子圖謀太子之位,所以才頻頻進宮。兒子不想給他添麻煩。”

裴清殊聽了,不禁有幾分好笑地說道:“圖謀?你覺得還需要圖謀嗎?”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有紅包隨機掉落~+2分評論即有機會獲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