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異時空—中華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部分 1912型輕機槍小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部分 1912型輕機槍小傳

189o年西班牙戰爭期間中國海軍6戰隊的最基層伴隨機槍火力是靠排屬水冷機槍班來實現的。在戰爭中這一配置缺乏靈活性、佔用編制的缺充分暴露出來特別是水冷機槍笨重、只能用三角架射擊的缺深受垢病。為此戰爭結束後海軍裝備部於1891年正式提出了“輕便型步兵伴隨機槍火力計劃”(簡稱“輕機槍計劃”)主要技術要求如下:1彈藥與m189o式步槍通用;2戰鬥質量不大於1okg(對比水冷機槍高達55kg的戰鬥質量這一指標苛刻得驚人)行軍時無需分解攜帶;3結構緊湊可靠維護保養方便萬故障率低於5%;④不低於水冷機槍的火力。

因海軍撥款及時該計劃迅於1891年下半年由國家研究院輕武器分院第一研究所組織實施。這也是建國後第一個由海軍提出並撥款的輕武器展計劃實為空前之舉。然而計劃的推進卻並不順利:從1892年至191o年十八年間設計了多達二十四種樣槍無一達到海軍提出的設計指標。到最後一款樣槍問題集中在苛刻的戰鬥質量限制和對火力的要求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無論是水冷還是風冷甚至油冷任何一種槍管冷卻手段都無法在滿足戰鬥質量限制的情況下同時保證機槍的火力密度;試驗中屢屢生因槍管過熱扭曲而造成的滯彈、槍彈自燃和炸膛等事故。

更為出人意料的是輕機槍計劃面臨的重重困難竟然在議會引了一場**:6軍派議員猛烈抨擊海軍管理不善、浪費國家撥款堅決要求停止該專案、並追究有關負責人的瀆職責任甚至有傳言某些議員提請軍、地最高司法機關介入調查專案進行中是否存在**行為……一時間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味。而從一開始就不斷對輕機槍計劃大加抨擊的6軍裝備部此時卻出人意料地保持著沉默——這並不是他們在揚騎士風度《國聞報》對此有一針見血的評論:“對輕機槍計劃面臨的各種指責……6軍裝備部的將軍們覺得自己只需要冷笑旁觀就足夠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海軍和研究院幾經磋商最終達成妥協:1戰鬥質量的限制上調至12kg;2火力方面要滿足以短射為主、必要時輔以長射的使用要求。而研究院方面也請出了年逾花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三次“五·一”勞動勳章獲得者斯潘塞先生擔任總師領導新樣槍的設計。斯潘塞先生參考了當年楊、史二位國父帶來的自動步槍的結構決定採用導氣式自動機構、槍機偏轉閉鎖、彈匣供彈結構並創造性地提出了開膛待擊原理輔以槍管散熱片解決了槍管過熱和槍彈自燃的問題。經過苛刻的可靠性試驗和一系列的改進第十五款樣槍終於在1912年初定型被命名為“1912年式輕型機關槍”並大規模裝備海軍6戰隊。

該槍全槍長118omm戰鬥質量11.3kg2o直彈匣供彈彈匣插在機匣正上方拋殼窗在機匣底部導氣管位於槍管下方槍管用贛州特種鋼公司生產的高標號錳鋼製造、帶散熱片上面裝有提把、以便於攜帶機槍和更換灼熱的槍管槍口配有喇叭型膛口裝置導氣管和槍管的連線部位安裝有兩腳架(高度可調)理論射5oo/分戰鬥射22o/分。1912年末根據部隊使用中提出的改進意見又進行了七處修改主要是增加了空倉掛機功能為保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槍機可靠工作、在導氣管上加裝有氣體調節器槍管散熱片改為散熱槽(實際使用中槍管過熱問題沒有預想的那樣嚴重)並降低了一些零件的重量此外還設計了新的3o彎彈匣。改進後的型號被命名為“1912甲式輕型機關槍”戰鬥質量降為1o.7kg。

該槍為班用機槍編制三人(正、副射手、彈藥手)。

1913年斯潘塞先生因對該槍定型作出的重大貢獻第四次獲得“五·一”勞動勳章;同年該專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未能如外界預計的那樣、獲得一等獎的原因據是6軍方面以“一支只能打短射的機槍不算真正的機槍”為理由、向評審委員會施加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