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亂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章 涵虛之時,望蟾之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章 涵虛之時,望蟾之日

關卓凡拉開“黃金馬車”的門,面帶微笑,伸出手去。

慈禧微微猶豫了一下,但隨即伸手,搭住了關卓凡的胳膊,低頭彎腰,踩住腳踏,走下車來。

當著眾人,做這個動作,不是第一次。可是,那是在天津,是在官港行宮,而這兒,是北京。

本來,這個動作,即便是在方家園和柳條衚衕,都是做不得的——皇宮御苑就更加不消說了。但慈禧一轉念:此時此地,這個頤和園,裡裡外外都是“自己的人”,和官港行宮又有什麼區別?

不然他也不能伸手來接我啊。

此念一起,心頭大熱,手便自然而然地伸了出去。

慈禧下車企定之後,關卓凡才和李蓮英“換手”,御姐的手,才從情郎的胳膊,轉到了小李子的胳膊。

陽光燦爛,清風拂面,滿目碧波,慈禧輕輕吸了口氣,微覺暈眩。

十七孔橋坡度甚緩,拾步而上,毫不費力。

橋面寬闊,就算兩架車子並行,也綽綽有餘。

關卓凡在前面引路,一邊走,一邊笑著說:“北京有句老話,不曉得太后聽過沒有?叫做‘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可是,這座十七孔橋,兩邊兒欄杆上的石獅子,一共有五百四十四隻——比盧溝橋的獅子,還多了四十三只!”

“喲!”

慈禧輕輕驚歎了一聲,這才留意:果然,石雕欄杆的每一根望柱上面。都蹲著一隻石獅子。大小不同。形態生動,各異其趣。

心中油然而生得意之情:這在全中國,算是“獨一份”了吧?無錯小說網不少字

心中略略計算,說道:“如此說來,盧溝橋的獅子,攏共是五百零一隻?”

關卓凡說道:“是。”

他想,俺穿過來的時候,盧溝橋的石獅子確是五百零一隻。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到底有多少只可就不曉得了,也許多幾隻也說不定?不管他,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十七孔橋的石獅子,必須比盧溝橋的多——這是“政治需要”。想來,也不會有人跑到盧溝橋,一隻只數過去,硬要較這個真兒。嘿嘿。

行至橋中央,南望。北顧,皆是煙波浩渺,萬頃一碧。挾帶著水汽的風吹過,隱隱然有凌虛之感,此時此地,方知以“虹”喻“橋”,真正貼切不過!

如此氣象,就是圓明園也是沒有的!慈禧心懷大暢,心想先不說“蓬萊島”上風光如何,單單這一座長橋,已足慰生平!

情郎的這個差使,辦得真是漂亮!

慈禧從未到過清漪園,她想象中的清漪園,華屋早成丘墟,一片斷瓦殘垣,“荒草蔓長、亂石傾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園。亭臺樓閣,殿闥橋榭,哪些蕩為寒煙,哪些尚存規模,全然沒有概念。

因此,自然而然,見到頤和園“總圖”的第一眼起,就把上面的鴻圖華構,盡數當成了情郎私人的手筆,當然,也包括了這座十七孔橋。

御姐這個美麗的誤會,關卓凡自然是順水推舟,居之不疑。

十七孔橋連通的小島,為“蓬萊三島”之“蓬萊島”,即後世之“南湖島”,島上最主要的建築,是島北端的“涵虛樓”。

此樓後世名“涵虛堂”,只有一層,但在乾隆朝清漪園時代,它卻有三層,叫做“望蟾閣”。顧名思義,此閣乃夏秋賞月之佳絕去處。“望蟾閣”是在嘉慶朝由三層變成了一層,名字也改成了“涵虛堂”。

關卓凡想,這由高而低,由“望蟾”而“涵虛”,已經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帝國的國力和心氣的消長變化了。

唉,感慨。

在關卓凡手上,“涵虛堂”又變成了“涵虛樓”,由“堂”而“樓”,可以想象,這座身世滄桑的建築物,個頭又重新拔起來了。

“涵虛樓”兩層,比“望蟾閣”少了一層,但高度卻是一樣的,就是說,每一層,都較“望蟾閣”軒敞了許多,這是因為,“望蟾閣”只做賞月之用,小憩可以,但不能過夜,“涵虛樓”卻是擁有完整的居住功能的。

和十七孔橋不同,“涵虛樓”真正是關卓凡的“手筆”。辛酉年英法之劫,“涵虛堂”已被一火焚之,只留下了一個地基。

至於此樓名字還是“涵虛”,沒有改回“望蟾”,原因有二:

一來,關卓凡以此表示對他穿越而來的那個時空的尊重。

二來,也是更重要的,現在還是一個“涵虛”的時期,還沒到“望蟾”的時候。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然後才能談及其餘。用後世某公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韜光養晦”。

待到“望蟾”之時,我會讓它名副其實的。

“涵虛樓”的“頂子”,和原時空的“涵虛堂”彷彿,也是“兩卷殿”,就是有兩個屋頂,一大一小,都是卷棚歇山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草木掩映之中,遠看不覺其異,但走近了,慈禧便看出這座“涵虛樓”與眾不同之處了。

這是一坐“中西合璧”的建築。

“帽子”是中式的,但“身子”,卻是洋式的。

有了天津官港行宮的“底兒”,御姐一眼便看出,這座“涵虛樓”,是磚石結構,不是磚木結構。還有,窗戶十分闊大,透過明亮的玻璃,看得見窗子後邊兒掛著的天鵝絨簾子,鑲著樣式繁複的花邊。

再看細一點——窗欞,嗯,有仙桃、葫蘆、石榴、扇瓶、卍字等等樣式。咦?卻是一水兒的“中式”。只是——似乎都做了某些變化,比平常所見,要簡潔、洗練許多。

喲,就連窗戶,也是“中西合璧”的。

進入“涵虛樓”,御姐眼睛大大一亮,其餘先不說,對著昆明湖的那一面,一水兒的落地長窗,透過造型優美的窗欞,湖光水色,盡入樓中。

推“窗”而出,外面是一個極大的露臺。極目遠眺,對面的萬壽山,隔著淼淼湖水,遙遙相對。現在,萬壽山上,佈滿了手腳架,想象一下,完工之後,一山蒼翠,瓊樓處處,朱甍點點,那是什麼風光?

由不得不心移神搖。

走到露臺邊緣,扶欄低首,卻是微微一驚:下面居然是一片峭壁。

可是,峭壁上的石頭,形容怎麼如此……奇特?

旁邊的關卓凡看出了御姐的疑惑,說道:“啟稟太后,這座‘涵虛樓’,其實是起在一座假山之上的,您看到的峭壁,其實就是假山石,所以嶙峋奇異,形狀萬千。”

御姐笑了:“我說呢——倒是別出心裁。”

“謝太後獎諭。”

慈禧嘴角含笑,眼波流轉,斜睨了情郎一眼,然後轉回頭,細細看去,果然,這不是一面真正的峭壁,從露臺伸出有兩條石梯,貼著“峭壁”,左右斜下,直到岸邊。這個“岸邊”,其實也算一個露臺,由石雕欄杆圍了起來,只在中央部分,開一個口子,伸出一塊平臺,拾階而下,延入水中。

這塊平臺是做什麼的,就很容易猜想了,慈禧問道:“那是一個碼頭?”

“是!”關卓凡說,“回太后,這個碼頭,不是僅僅拿來遊昆明湖用的。護城河和昆明湖,其實輾轉一水相通,將來,太后駐蹕頤和園,可以直接坐船過來,若要臨幸涵虛樓,在這裡上岸就好。”

“護城河和這兒……居然是通的?”慈禧大為驚喜,“我可不曉得!”

“是,不過,要先做一點兒疏浚的功夫,請太后再容臣一些日子,臣一定替太后辦一條順順當當的……‘御水道’出來。”

慈禧滿臉笑容:“我不逼你——我等著你。”

呃,這句話……

慈禧轉回頭:“不必下去了——咱們到樓上看看吧。”

“是,臣侍駕。”

回到“涵虛樓”內,沿著寬敞的樓梯,扶著關卓凡的胳膊,慈禧一步一搖地登上了二樓。

這一回,“侍駕”的,只有關卓凡一人,玉兒和李蓮英兩個,相互使了個眼色,都沒有跟上去。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