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新列強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九十七章 狠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九十七章 狠辣

吳可跟肅順沒多少接觸,對其的瞭解大多都是官場傳言以及手下打探到的情報所述,他跟肅順到眼下不過見了幾次面而已……

他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傢伙剛愎自用和威服自享的傳言,當然這廝有傲氣的資本和資格。

出身鄭親王這樣的鐵帽子王貴胄之家,出仕便有大哥鄭親王端華提攜,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咸豐皇帝即位以後,短短數年的時間內,肅順迅速升騰,成為在皇帝駕前說一不二的人物。他先授內閣學士(某種意義上這個職務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顧問),再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等職,又授御前侍衛,遷工部侍郎,歷任禮部、戶部侍郎。

到咸豐七年,更擢升左都御史、理籓院尚書,兼都統等,這就算是“大用”了。後來調禮部尚書,仍管理籓院事務,又調戶部尚書,出任御前大臣,拜協辦大學士,便成“宰相”了。

雖然他一直都沒入軍機,可他卻是名副其實的首輔!

看看咸豐朝後期的一干軍機大臣名單,除了文詳之外,其餘幾位無不是顧命大臣派系中堅力量,個個對肅順俯首帖耳,這更加助漲了肅順的囂張跋扈。

聽聞鹹豐帝跑路去熱河之時,整個承德行宮內外防務全部掌握在肅順之手,朝堂政令也基本由他掌握大局,加上鹹豐帝對其信任有加言聽計從,嚴然便是大清帝國的幕後操盤手。

當然平心而論,肅順是個很有遠見卓識、而且敢作敢為極有能力的牛人,其魄力才幹在當時的滿漢大臣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單說才幹,恭王或者不在他之下,但若論及其敢作敢為的魄力,恭王恐怕也要略遜一籌。但敢作敢為過了頭,就成“跋扈”了。

吳可對於肅順這位在咸豐朝後期於他並稱的牛人,還是有些瞭解的,順風順水的官場生涯培養出了他的囂張跋扈,高貴的出身以及鹹豐帝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的權力掌控欲極盛。

沒錯,雖說肅順在鹹豐帝的鼎力支持下,算做京城朝堂風雲人物的話,吳可顯然便是地方督撫中的風頭人物,兩人一時並稱於大清官場。

吳可沒調去兩廣被‘邊緣化’之前,在地方上的聲勢之隆可以用一時無兩來形容。兩江清軍可以說是大清在江南地區的中流砥柱,比起狀態時有起伏的湘軍表現可要穩定得多。

只要不是傻子,任誰都看得出來當時太平軍兵力過百萬,結果有一大半兵力都被牽制在兩江地區,到底是誰的功勞。

吳可作為兩江總督執掌兩江軍政大權,可以用風光無限來形容,跟在朝堂上呼風喚雨的肅順算得上一時喻亮。

當然,出身不凡能力出眾的肅大中堂,是看不上出身草根的吳可的,不僅僅因為吳可的出身太低又爬得太快遭人嫉妒,最重要的是他在朝堂上的奧援勢力,可跟肅順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與吳可有戰友之情,關係一直維持得不錯的大學士桂良,不僅是朝堂上老資格的大佬,而且還是恭親王的老丈人。

而恭親王,則是肅順掌控朝堂的最大威脅,以吳可與桂良之間的盟友關係,肅順能對他有好感才叫見鬼。要不是東南糜爛江南戰火連綿,需要吳可和其手下替朝廷清剿叛亂的話,只怕肅順早就找機會把吳可弄下去了。

要知道,肅順絕對是咸豐朝最著名的鐵碗權臣。

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肅順深信“治亂世,用重典”的古法,明確主張“嚴禁令、重法紀、鋤奸宄”。咸豐八年(1858),英**艦侵入天津,咸豐皇帝派恭王的老丈人大學士桂良和侍郎耆英前去交涉。

這位耆英是個“紅帶子”出身的親貴,只要稍微熟悉近代史的人,對耆英都不會太陌生,這廝的出名在於他的“賣國”。

不但大清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就是由他主持簽定的,而且後來他還先後代表朝廷與英國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等。

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樣,大清有個很不好的傳統,就是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對皇親國戚和國家高級幹部講究所謂的“議親議貴”之例(意思跟“刑不上大夫差不多”),所以儘管耆英當時引起的民憤和官憤都很大,但道光皇帝卻一直沒有對他進行過任何處罰。

相反,咸豐皇帝卻在即位之初就曾經革過他的職。這次與英國交涉,耆英在談判過程中,不但事先向對手洩露談判機密,更有甚者,他藉口有重要情況要向皇帝報告,卻不等皇帝批准,就擅離職守,私自跑回了北京。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是一種嚴重的臨陣脫逃的行為,咸豐皇帝將他下獄治罪。後來有關部門擬定的處罰是“絞監候”,大概跟今天的死緩差不多,咸豐皇帝和朝廷大多數人對這個處罰也比較滿意。

結果,肅順卻認為這個處罰太輕了,他單獨奏請將耆英立即正法,“以儆官邪而申國法”。於是在肅順的一再堅持下,耆英終於被改判死刑,在宗人府被賜自盡,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同樣還在咸豐八年,肅順還借“戊午順天科場舞弊案”對大清的考試和吏治**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整頓。

這一年恰逢順天鄉試揭榜,一個唱戲的演員(那時候演藝界人士不叫“藝術家”或“明星”,而是叫“優伶”或“戲子”)平齡居然得中高魁,考進了前十名。在今天,明星大腕們的地位可以說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提高,他們往往能夠動輒“演而優則學”,親而易舉的進入自己想進入的高等學府“深造”。

而在大清的制度下,明星們卻毫無地位可言,即使是大腕也不例外,他們連起碼的考試資格都沒有。所以這件事在當時可以算得一個極大的醜聞,套一個今天流行的說法,大概可以叫做“戲子門”事件。

訊息傳出,自然是舉國大譁。咸豐皇帝嚴令徹查,結果在肅順的堅持下,很多高級官員都身陷其中,革職的革職,殺頭的殺頭,甚至連主持這次考試的文淵閣大學士(名譽宰相)兼軍機大臣(實際宰相)柏葰,也終未能幸免。

以吳可的訊息渠道,自然知道其中很多沒有公開的秘聞。

其實這個事情柏葰本人並不知情,只是他一個叫靳祥的家人從中得了好處,為平齡四處活動鑽營,讓他考中。刑部會審給柏葰擬定的處分是斬立決,也就是“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這裡需要跟大家說明的是,大清的司法部門在給犯罪的一二品官員擬罪量刑的時候,往往都量得比他實際應得的處罰要重一些,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就是給皇帝在作最終裁定的時候一個可以減刑的機會,讓皇帝去“做好人”,藉以顯示“皇恩浩蕩”,給柏葰的這個量刑就是如此——並不是真的想要他的命。

當時很多朝中大臣、甚至包括柏葰自己都以為他斷不會真的被處以極刑,最多也就是充軍新疆而已。而象他這樣位高權重的高級幹部,只要是不死就一定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所以柏葰在臨上刑場的時候,還很輕鬆的吩咐他兒子替他準備好充軍路上的生活用品,在城門外的夕照寺等他,一旦皇帝減刑充軍的上諭下來,就好馬上離京上路。

咸豐皇帝確實也準備將柏葰充軍了事,因為究其性質而言,柏葰本人在本案中最多也就是個“失察之罪”,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承擔“領導責任”。而且大清開國二百餘年,還從來沒有在菜市口(大清斬殺高級官員的刑場)公開殺過一個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的先例。

清沿明制,不設宰相,但一入內閣當上大學士就算是名義上的宰相了,軍機大臣則是事實上的宰相,柏葰以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則是名副其實的“真宰相”。乾隆年間殺訥親、嘉慶年間殺和珅,均只是賜令自盡而已,都沒有押赴刑場公開砍頭。

然而肅順卻不這麼想,他認為這正是一個殺一儆百、整飭吏治的絕好機會,因此堅持應當對柏葰立即執行死刑。當咸豐皇帝替柏葰辯解說“法難寬宥,情有可原”時,肅順反駁說:“雖屬情有可原,究竟法難寬宥”。在原則面前,皇帝被搞得無話可說,終於下旨砍了這位“柏老相國”的頭。

據說,當柏葰在菜市口刑場接到執行死刑的“駕貼”(也就是行刑的命令)時,脫口而出:“皇上斷不肯如此,必是肅六(即肅順)從中作祟。我死不足惜,只怕有朝一日,他也會和我一樣的下場。”

由此可見,肅順的狠辣和果決,這名頭在官場可是赫赫有名,這樣的人在處於絕境之時會做出什麼反應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