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清1845最新章節列表 > 第191章 鹽政矛盾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91章 鹽政矛盾

在趙源和工商界的談判中,雙方圍繞著利益也算是有來有往,其中有爭議的地方不少,但好在都能解決,但是有一點卻演變成了非常激烈的柔盾,那就是‘鹽政’,雙方你來我往,都整出了不少火氣。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但是真要認真研究起來,其中鹽屬於最不可或缺的民生物資,因此也成為了歷代王朝十分重視的領域,歷朝歷代都圍繞著‘鹽政’大做文章。

趙源同樣也不例外,他在稱王建制以後,很快就針對鹽政進行了改革,目的也很簡單,他需要讓老百姓切實地感受到好處,而從食鹽下手,就是一個很好辦法。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至於趙源的改革也很簡單,那就是全面廢除清廷‘鹽政’,取消鹽業專賣,並透過近代工業製鹽的方法將食鹽的價格徹底打下來,變成一種真正能走進千家萬戶的生活必需品——從技術上而言,趙源這一點想法不難實現,但是從利益關係上來說,鹽業本身就捆綁了一大批利益者。

就好比原本站在復漢軍這一邊的廣東鹽商針對這一點反應很激烈,這一手完全能挖斷他們的命根子,自然人人反對,甚至有人放出話來,一旦漢王府實行該政策,他們寧可拋家舍業,也不能繼續留在廣東。

鹽商們的哀鳴,也引來了一些工商界人士的兔死狐悲之情,一些人甚至都求到了潘家的頭上,連老頭子潘正煒也寫來信件,委婉勸諫趙源行事不可過於急躁。

趙源心中也有幾分無奈,按道理說他應該緩一緩再做這件事,但問題是眼下他才拿下了廣東,等到將來拿下了兩淮以後,巨大的利益將會在這條線上綁住更多人,到時候他反而有投鼠忌器之危。

眼下看似反對者眾多,但是撥開迷霧也可以看見,真正鐵了心反對的人並沒有那麼多,復漢軍基本盤還是支援趙源去做這件事。

更重要的是,一旦做成了這一件事,也能取得很多收穫,一方面是宣告四方人心歸附,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打擊清廷的兩淮鹽政,從而減少清廷的財政收入。

總之,趙源為了這件事,也專門去找過潘家、盧家,將幾大行商家族還有鹽商們都召集在一起,進行了一場關門會議。

“王上,華夏有數千年歷史,也有數千年鹽政,鹽鐵專賣不僅僅是為了獲利,也是為了控制地方民生,像很多地方沒有鹽,只能依靠商人籌措轉運,百姓才能吃到鹽,若是咱們取消了鹽政,王府不僅少了一筆收入,到時候局勢混亂下來,全廣東怕是都不安生了。”

梁亟禧皺起了眉頭,耐心勸諫道:“王上願意讓利於百姓,造福民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事緩則圓,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聽完梁亟禧這番話,眾人不由得紛紛點頭,像糧、鹽、布、鐵等民生物資通常都有專賣制度,主要為了實現兩大目的,一是收稅,二是控制。倘若沒了朝廷的管控,一旦基礎商品被商人操縱獲利,往往會引起不可收拾的動亂。

趙源皺起了眉頭,道:“話雖如此,可是眼下偽清所行鹽政本就多有缺陷,眼下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若是我等繼續沿用此政,怕是連偽清都多有不如。”

更關鍵的是,趙源之所以要改變鹽政,其實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透過鹽政這個缺口,放開對工商界的壓制——看似在場這些人不贊同,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工商資本,而是帶著幾分皇權資本的味道。

他們希望壟斷、特權,希望能安安穩穩做生意,不願意承擔風險。但是趙源卻希望他們能更進一步貼近市場,靠近風險,目的也是為了在儒法社會環境下製造出一口活水來,為了實現這一點,趙源甚至都不願意讓趙氏的資本過度參與進來。

任誰都知道,一旦趙氏資本參與進這場遊戲裡面,其他人根本就沒得玩。

只可惜的是,趙源的良苦用心,註定不會被這個時代其他人所理解,因此趙源也只能用他們聽得懂的邏輯去談這件事。

要談這件事,就得先從清廷的鹽政制度開始說起。

清承明制,除少數地區外,各地基本上都推行晚明的專商世襲賣引綱法,基本上完全廢除了票鹽法,像前明還在沿用票鹽法的部分地區,如山東、浙江、河東等地都革票行引,以歸畫一。

所謂的專商世襲賣引綱法,其實就是官府設立專賣機構頒佈生產銷售,由官府劃定產銷片區,分配產銷、定價、稅收指標,確定產銷關係,再有總商承配中小散商在各地經營,因此總商成為了這一套模式中的結合部和總開關。

這一套模式幾乎就為了官商勾結和營私舞弊所打造,其中總商往往會承擔不成文的名目繁多的贊助、捐資、賄賂等費用,還需要對上下官員以及皇帝進行打點,乾隆時期大名鼎鼎的兩淮鹽引案就發生在這個時間段。

此案中,兩淮鹽政官吏們私自“超發”鹽引,從中剋扣、提留“引銀”竟高達一千多萬兩,後來乾隆派人前往揚州查案,這才查明是之前的兩淮鹽政和鹽商互相勾結所致,該案跨度長達二十二年,最初進展十分艱難,最後還是皇帝恩威並施之下,透過鹽商們的幫助,才徹底挖掘了兩淮鹽商和兩淮鹽官的同盟,使得該案曝光與天下人面前。

此案所造成的影響極為惡劣,上上下下涉及到無數人,既有前鹽政高恆、普福,前鹽運使盧見曾,又有兩淮鹽商大佬黃源德、江春,甚至後來連大學士紀曉嵐竟也受牽連,被革職發往烏魯木齊。

然而,在趙源看來,查清這樁案子並不難,可想要從該制度下杜絕鹽政問題卻幾乎不可能,後來有人曾總結過淮鹽弊病,聲稱‘淮鹽疲敗之結症所在,皆因引法制度之窩根引岸有以致之。蓋有窩根,斯有專商,有專商,始可壟斷引岸。專商壟斷,獨擅鹽利,斯有捐輸報效,以及一切官商狼狽為奸之鹽規、黑費。浮費日重而私鹽暢行,私暢則官滯,官滯則課絀,課絀則庫空,而鹽務遂敗至不可收拾,此自然之結局。’

說白了,已經有人看出了鹽政的問題所在,關鍵就在於鹽利分配格局由朝廷與總商壟斷,原本朝廷、總商的利益還能保持大致均衡,但是隨著滯銷、浮費、走私等問題出現,三者利益格局被打破,其中朝廷鹽課無著,鹽商大量倒閉,就連百姓也不得不開始買私鹽度日,因此清廷針對鹽政的改革也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

歷史上的這一切都在繼續發展著,一直到道光十二年,終於出現了一個猛人開始嘗試解決鹽政的問題,而此人便是清廷名臣陶澍。

陶澍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猛人,是清代經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後來‘湘系’的領軍人物。

到了光緒年間,張佩綸和張之洞在點評道光以來的傑出人才時,曾經下過一個結論,“道光以來人才,當以陶文毅(澍)為第一。其源約分三派:講求吏事,考訂掌故,得之在上者則賀耦耕(長齡),在下則魏默深(源)諸子,而曾文正(國藩)總其成;綜核名實,堅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則徐)、蔣礪堂(攸銛)相國,而琦善竊其緒以自矜;以天下為己任,包羅萬象,則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直湊單微。而陶(澍)實黃河之崑崙、大江之岷也。”

啥意思?道光人才中,陶澍第一,而且陶澍這個源頭分支出來了三個派系,光是得到他一方面才學的大臣,都能造就出不小的功績。

第一派屬於‘講求吏事,考訂掌故’,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曾任嶽麓書院院長,官至雲貴總督,並編纂出‘天下府志第一’的賀長齡,有‘師夷長技以制夷’,並且寫出了《海國圖志》的魏源,得其大成者則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曾國藩。

第二派屬於‘綜核名實,堅卓不回’,代表人物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有曾經擔任過兩江總督的蔣攸銛,甚至有名聲不佳的琦善。

第三派屬於‘以天下為己任,包羅萬象’,代表人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軍三傑,曾國藩、左宗棠以及胡林翼。

而以上這些人,也只是得到了陶澍一個方面的才能,可見其人才華之高。

像這樣一個才華能力顯著的人,陶澍在針對鹽政這個問題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廢引改票’,取消總商制度,由滯岸各州縣招徠民販,給予護照,上面寫清姓名、年貌、藉貫,持照赴場買鹽後,再前往鹽大使衙門呈照請票,等到大使於護照內驗訖戳記後,便可以憑票販鹽,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成本。

簡單來說,陶澍廢除綱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鹽政收益進行了市場化,即鹽課收入隨銷售量的增長而增長,否則還有下降的可能,而透過這一方式變相打破了官商的壟斷,再加上產運銷各環節成本得到控制,從而確保實際銷量增長,且稅收得到提升,連老百姓也能吃上相對便宜的官鹽。

原本來說,這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但實際上卻遭遇了許多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