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好男兒留什麼辮最新章節列表 > 第228章監國之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28章監國之議

王士元是否是明朝皇三子又或是明朝皇四子,對於楊延迪和黃進等明軍殘部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只在乎王士元是否是崇禎子嗣?能否繼承皇明正統?現在有印信和金冊證明王士元的身份,那就足夠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是馬仲英的內心卻掀起了滔天的波瀾,因為明史記載就是以王士元冒充明朝五皇子朱慈煥之罪將其全族誅殺,可現在王士元卻明明白白地拿出了他是朱慈炤的金冊。

歷史上張廷玉在朱三太子桉結桉呈奏中說:“王士元自認崇禎第四子,又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十四年身故,又遵皇帝聖旨傳喚明代老太監,俱不認識。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應凌遲處死。”

也就是說,偽清朝廷在王士元的身份上說了謊話,以掩蓋歷史的真相。

康熙要朱慈炤死,但又不能違背他優待前朝宗室的詔命,那編纂明史的主官自然明白怎麼操作,那就是用假冒前朝皇子的罪名,這個罪名既能讓清廷擺脫嚴苛無情的罵名,又能讓能夠影響清廷統治,潛在敵人消弭於無形。

正如孟森所說:“以前朝皇子非罪名,務令以假冒為罪。”因為按真是前朝皇子,那是沒罪的,按清廷官方宣稱的政策還必須優待朱慈炤,所以一定要說他是假冒前朝皇子,這樣才能定罪。

據馬仲英估計,清廷在修《明史》的時候,為了掩蓋康熙違背自己聖旨,殺害的朱慈炤的事實,在崇禎幾個兒子的排序和名字上做了手腳。王士元自供他是崇禎皇帝第四子,《明史》卻記載崇禎第四子為朱慈炤,第五子為朱慈煥。因第五子早夭的事實眾所周知,清廷就可順勢擺脫殺害朱慈煥的嫌疑,而進一步坐實康熙四十七年凌遲處死的這個“朱慈煥”是個冒牌貨,用來混淆視聽。

不過馬仲英也沒有過多糾結此事,因為這不過是滿洲篡改明朝歷史的冰山一角,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撥亂反正,不讓這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馬帥,既然可以確定王士元就是烈皇第四子,馬帥何不順天應人,奉永王為監國,重建我大明國祚,想來天下忠明勢力定然會望風景從,如此我皇明復興有望矣!”

崇禎四皇子的身份在殘餘的忠明勢力中還是很有號召力的,在明確了朱慈炤的身份後,楊延迪和黃進就是不約而同地向馬仲英提出了擁立監國的想法。

“本帥奉皇明大旗舉義,正是要正本朔源,重鑄乾坤,天幸皇四子尚在,正可承繼我皇明正統,但如今殘存忠明勢力中最強者莫過於大員鄭家,我等若擅立監國,延平王能同意否?若延平王不願,豈不又重演當年唐桂之爭故事,楊帥和黃副帥本是延平王所屬,莫如去信大員,先請示延平王殿下,再做計較。”

如今吳周既滅,雲南清軍隨時可能東奔兩廣,而兩廣最強的兩股勢力就是尚之信的平南軍和打著大明旗號的瓊州軍,此前馬仲英向尚之信輸誠,打的就是把平南藩擋在前面吸引清軍火力,瓊州軍則利用清軍圍攻尚之信的機會,在夾縫中發展壯大。

局勢的進展也如馬仲英預想的一樣,佔據廣州的尚之信果然成了清軍重點進攻的物件,而瓊州軍則利用這個時機,一舉拿下了梧州還有從肇慶斬獲的人口和物資。

現在貿然擁立監國,那受了刺激的康麻子說不定就會把重點進攻的矛頭轉向瓊州軍,這顯然不是馬仲英願意看到的事。

可是如果不同意擁立朱慈炤為監國,那楊延迪和黃進等龍門島將官定然離心離德,說不定還會和瓊州軍分道揚鑣,那馬仲英倚仗的水師優勢就蕩然無存,所以馬仲英不得不禍水東引,把矛盾轉移到了佔據大員的延平王鄭經。

“馬帥說的確實在理,延平王忠勤王事,若是知道咱們尋訪到了烈皇帝四皇子永王殿下,還不知道會高興成什麼模樣呢!楊帥咱們這就回去修書,殿下一定會支援擁立永王殿下監國!”

楊延迪和黃進雖然一直在廣西沿海抗清,但實際上卻是臺灣鄭家所屬,馬仲英提出需要鄭經同意擁立之事,在某種意義上也暗示了要奉延平王號令的意思,這令二人喜出望外,可殊不知他們包括身在大員的鄭經已經落入了馬仲英的算計之中。

當初永歷帝在五華山遇害,鄭成功悲憤而薨,鄭經繼承了延平王之爵,繼續依靠大員堅持抗清,但這二十年來,鄭經依舊沿用永曆年號,卻沒有擁立過一個大明宗室為帝又或者是監國,表面上看明鄭這是忠於永曆,實際上卻是鄭經假大明之名,行割據之實,所以馬仲英可以確信鄭經肯定不會同意擁立朱慈炤。

而楊延迪所部龍門島水師,表面上看似乎是明鄭所屬,但這二十年來,一直遠離大員,其實是自成一軍,楊延迪之所以奉明鄭旗號其實就是指望著鄭經能帶領他們光復大明,若鄭經對擁立監國之事模稜兩可的話,那勢必盡失龍門水師之心。

當然,馬仲英也考慮到了鄭經也有同意擁立永王的可能,更可能要求朱慈炤至大員登監國大位,效彷曹操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歷史上鄭經明年三月就會病故,大員和瓊州海路相隔兩千餘裡水路,使者來回通報都要花費都要一年半載,屆時鄭經身死,大員陷入內鬥,擁立之事還得落在瓊州軍身上。

“楊帥和黃帥所言甚是,延平王父子失志抗清,兵多將廣,正該由他主持監國正位之事,我等能附尾驥,共襄勝舉,已經是得天之幸了,不過昆明被破,雲南清軍不日東奔,咱們還是先將永王殿下遷到瓊州方是正理。”

見楊延迪和黃進都一力支援由鄭經主持擁立監國之事,馬仲英當場打蛇隨棍上,要求立即起行,瓊州那邊大事初定,千頭萬緒,他必須儘快返回,考察制造局和春播的進度以及海船的採購事宜。

楊延迪頷首道:“馬帥說的不錯,擁立監國可以推遲,但清軍壓境卻是迫在眉睫的事,我等當立即將百姓和永王殿下遷至瓊州,如此也能安心對付嶽樂那個清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