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好男兒留什麼辮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9章梧州防線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9章梧州防線

三十萬兩白銀、三十萬石糧食還有十萬匹布,這是安南人換取和平的代價,同時範仁軒還給董國卿帶來了一個訊息,就是明軍陳上川部時下已經逃到了廣南,託庇於阮主阮福瀕處,被安置在定祥和邊和一帶。

鄭祚將此事告訴董國卿,打的同樣是禍水東引的主意,其用意就是希望清軍水師南下,好好教訓一下一直與鄭氏作對的阮氏。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咱們還是先護送物資返回瓊州,至於陳將軍,現在就派人以貿易的名義通知他們,至於什麼廣南阮氏,等咱們休整完畢,就去廣南打那個阮氏的秋風。

見安南如此不堪,董國卿和董三策等人也是信心大增,對安南軍隊也是愈發的鄙視,只不過軍中攜帶這麼多錢糧,卻是有些不妥,遂決定先回瓊州休整。

與此同時,馬仲英也在瓊山對梧州和南寧兩地的防務重新進行了調整。

根據馬仲英的判斷,南寧和梧州兩府,首當其衝地就是梧州,因為梧州總控南寧上游,桂西的歸順州和鎮安府地形複雜,清軍如果從桂西和桂中入境,重型武器不方便攜帶,而南寧有玲瓏山和青秀山天險,瓊州軍又有水運優勢,嶽樂老成持重,斷不會孤軍深入,所以他定然會走桂林直擊肇慶和梧州。

故馬仲英下了嚴令,著巴思克所部第二旅繼續鎮守南寧,第一旅暫由秦懷忠統領守梧州、第三旅旅帥李興統領本部軍馬及三千民夫進駐藤縣、第四旅旅帥領本部軍馬及三千民夫鎮守懷集,以確保梧州這個兩廣要津。

第三旅進駐藤縣後,即在勝山和古龍鎮的狀元山以及馬叫山一帶佈置防線。

勝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鎮子,並無險要可守,但距離勝山不遠的狀元山卻是大桂山餘脈,接連五嶺,扼守昭平府進入藤縣的官道,山勢極其險峻,止北麓一段略微平緩,適合軍馬上山。

李興簡單看過狀元山一帶的地形後,即決定在狀元山北麓緩坡上佈置防線,有青秀山和玲瓏山防線的經驗,這防線佈置起來其實不是什麼難事,但考慮到雲南清軍即將入桂,故李興還是決定加快防線的建設速度,同時在古龍鎮的馬叫山再修一道防線,以為萬全之計。

因為狀元山和馬叫山都是五嶺餘脈,李興也不擔心清軍會效彷張合攻街亭那樣,把馬稷生生困死在山上。

還是三道三丈寬、一丈深的壕溝,裡外佈置尖樁,沿著山麓修建寨牆,並準備滾木、擂石、糧草和澹水等物資。

按李興的意思,他甚至想將狀元山至馬叫山這一段大約四十裡左右的官道效彷去年在瀘西和桂西那樣全部破壞掉,但礙於攜帶的民夫只有三千人,故只得先抓緊時間修建兩座山上的防線。

可李興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第三旅緊鑼密鼓地在勝山和古龍佈置防線的時候,藤縣附近的山中竟湧出了七八千百姓。

對於這種情況,李興也很是奇怪,第三旅進駐藤縣時,城內不過一千餘老弱病殘,據投降的藤縣縣令成嵐所說,梧州之所以民生如此凋敝,全是因為範承勳不顧百姓死活,強行徵糧,以至於百姓紛紛潛逃入山,許是知道瓊州軍來藤縣是準備打韃子的,是以這些逃難的百姓都是起了同仇敵愾的心思,很多百姓就是主動要求替瓊州軍修建防線。

讓城內的老弱去進行如此繁重的體力活,顯然是不合適的,可是躲在山中的那些壯勞力主動請求替瓊州軍做事,那李興只得卻之不恭了。

當然李興也不敢無償讓這些百姓們幹活,而是按照瓊州軍招募青壯的標準,以二十枚大錢一天的標準,並提供伙食,請他們協助瓊州軍佈置防線。

一方不顧百姓死活,一味地苛捐雜稅,繳不出糧食和銀子還要被關進大牢問罪,另一方不光給錢還給糧食,兩相對比,藤縣的百姓對瓊州軍是更加擁護。

李興則趁機向這些百姓反覆宣傳瓊州軍主帥是雷神降世,是上天派下來打韃子的神詆,之所以能屢次擊敗清軍,完全是因為有上天的護佑,並告訴他們,只要有瓊州軍在,那清狗就沒有可能再禍害藤縣的百姓,讓他們通知那些還在深山中不肯出來的百姓儘快下山,馬大帥會重新給他們丈量土地,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自古百姓就是最純樸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擁護誰,當年李自成一句,“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贏得了中原百姓之心,現在瓊州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對百姓同樣仁義,藤縣的百姓自然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短短十餘日,竟又有兩三千躲在山中的百姓下了山。

和藤縣一樣,第四旅旅帥王永清在進駐懷集後,不光發動地方百姓助瓊州軍在天勝嶺和白石山修建防禦工事,而且還搶修了了懷集城牆,為的就是退無可退之下,還能退守縣城,據險而守。

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懷集縣城乃是依白石山所建的山城,縣城周左盡是群山,而能夠攻城的區段只有東門一帶,且寬不足六百步,敵軍的大隊根本展開不了,那些重型攻城器械更別想冒著已方的火力推到城門前的高坡上。

王永清相信,只要有足夠的物資,就憑他的第四旅,足可抵擋數萬大軍。

至於梧州府城,卻是和南寧一樣,也是三年環水,止北面背靠大山,且城高池寬,僅僅城牆就有兩丈二尺高,垛口一千三百個,城寬兩丈,通體用夯土所建,外用青條石和城磚堆砌而成,

成化二年,時任都督使的韓雍對城牆進行了加固,並進一步的建設與完善。加設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外設窩鋪三十六間,浚池深二丈,潤如之。濠內外皆樹木柵。四年,作東南北德政門甕城,又建五門鍾鼓樓,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都不為過。

故梧州守將秦懷忠並沒有繼續加固城牆,而是命令民夫梧州東南三江口一帶的白雲山佈置防線,又在西江兩岸的浮橋處修建了六處木城和炮臺,並飛書瓊州,請求瓊州知府牛天宿立即轉運三十萬斤火山灰至梧州,意圖趁著清軍主力還沒有轉入兩廣的空擋,在三江口修建一座稜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