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鐵十字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7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7)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07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7)

在伏羅希洛夫講述完所有新裝備開發計劃和現狀後,華西列夫斯基代表總參謀部彙報了對德軍南非戰役和閃電戰0戰術的分析,雖然紅軍不可能派觀察員到南非戰場,但南非戰役既然是德方意圖洩露出來並威懾各方的利器,就不可能加以細緻封鎖,相反,不但不封鎖,適當時候還要予以公開透露一邊向盟友展示實力,一邊向中立國和美軍展示獠牙。

對東俄而言,要想蒐集到相關情況也是可行的,且紅軍總參謀部還能得到部分來自美軍的訊息,對華西列夫斯基這個層次的指揮官而言,很容易看懂德軍做法,儘管看懂不代表能學會,學會也不代表有能力依樣畫葫蘆來一次,但對真正領教過德國閃電戰威力的俄國人、法國人而言,現實很容易重新勾起他們的慘痛憶這就夠了。

“南非戰役德軍宣傳的戰果與實際戰果出入不大,唯獨最後那一部分部隊是在布萊德利帶著史末資出走後投降的,沒有經歷交戰,甚至他們投降時德軍最近的先頭部隊離他們還有100多公裡這完全是失去指揮而又毫無希望的部隊指揮官在絕望下做出的選擇”華西列夫斯基照例抨擊了一下盟軍戰鬥意志之薄弱和動搖,然後才分析了具體過程,“在這次戰役中,德軍事先用了近2個月時間調集各位軍事物資、部隊,而整個過程幾乎是相當公開的,除人員外運輸量超過百萬噸級別對南非盟軍沒抓住這個前期時間進行主動出擊我表示非常困惑。”

這一點確實有布萊德利失算的地方,不過他也有苦衷:德軍第一時間將兵力重心部署在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美軍在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從地面硬打,而進攻戰術顯然要付出極大代價當時誰都不知道有閃電戰0,甚至認為德軍故意慢吞吞進行佈置是故意引誘美軍放棄堅固防線出擊,從而將防禦戰打成對攻戰這種戰術顯然對缺少經驗的美軍不利,只是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打成這樣。倘若再給布萊德利一次選擇機會,他一定會考慮主動出擊。

“第二點經驗教訓是,德軍整體戰術有很多與大縱深作戰理論相貫通的地方,說明我們原先考慮的軍事學說並不落後,不過由於大量先進裝備湧現,德軍將戰場範圍和廣度進一步進行了深化,這次戰役進攻寬度寬達350公里,縱深距離超過600餘公裡,美軍戰前苦心佈置了6道堅固防線,原本是要依靠層層阻擊戰術遲滯德軍進攻的,結果被一次性全面貫穿,這充分說明死纏爛打的陣地戰在高技術條件下是相當被動,今後的戰爭模式,特別是戰場範圍侷限於中等國家的戰爭將突出機動與活力,比拼的是快速反應能力和彈藥投放能力,單純比較兵力多寡並無意義”

這一點顯然也有為紅軍從“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理論中退來搞精兵主義的用意所在,華西列夫斯基雖是軍事將領,但政治上並不遲鈍,他顯然知道當前自己手裡的底牌和衛國戰爭開始時的底牌完全不一樣了,繼續用以前的軍事戰略無異於自殺。

“第三點經驗教訓是,要加強對指揮體系、聯絡體系的防護。這次德軍動用大功率干擾裝置,完全破壞南非盟軍的指揮體系和命令傳遞體系,使布萊德利最終的戰術佈置和情況蒐集淪落到依靠吉普車搭載傳令兵去傳遞的地步,設在後方的指揮部變成了聾子、瞎子、啞巴,設在前方的指揮部被德國特種部隊端掉,戰役過程中指揮體系完全喪失及時性、全面性和主動性,各據點被迫單獨抵抗該情形與我軍在衛國戰爭初期面臨的局面極為相似,無非當初我們是遭到了德國人背信棄義的偷襲,這次德國用技術手段癱瘓美軍指揮體系”

美軍與紅軍不同,後者在被分割包圍後,如能得到基層指揮官特別是政治委員的有效激勵,通常能硬拼到底,特別是戰爭初期的常備部隊更是如此(後期當然也不行),但美軍因為“人道主義”緣故,在絕望情況下多半就選擇了投降,這樣的作戰意志和戰鬥作風並不算強悍,最起碼在德軍看來是比不上袋鼠兵(澳大利亞部隊)和考拉兵(紐西蘭部隊)的頑強。不過考慮到美軍從維德角戰役以來的表現和黨衛軍亞美利加集團軍的存在,似乎這樣的表現也不足為奇。

經過激烈爭論,12月份的政治局會議確定1945年裝備開發重點是陸軍序列優先: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兩款新型坦克t44/100和is3,要求到1945年末至少建設出8個裝備is3坦克的獨立近衛坦克旅和六個主要以t44為主力的近衛坦克軍,同時再配上46個主要裝備is2的獨立坦克旅和以68個t43/85為主力的坦克軍一起構成紅軍精銳裝甲力量。至於其他的t34和t43型坦克,部分底盤收利用改造為坦克殲擊車,部分改造為自行火炮,還有部分分撥給步兵部隊組建坦克營今後要搞精兵主義,步兵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光禿禿沒有任何坦克裝甲車輛了。

ps:本書被起點遮蔽,最新更新可在微信公眾號“月影梧桐”上免費瀏覽,歡迎關注

同時對炮兵也進行重新定義,現在紅軍無論編制、後勤、裝備都遭到了極大損失,已撐不起一貫喜歡的大炮兵主義,便悄悄將數量多的要求去掉,把強調機動性擺在突出位置,這觀點和德國最高統帥部驚人地相似:認為未來戰爭是快速戰爭的時代,能伴隨步兵高速推進的自行火炮才有價值,拖曳式火炮不是不要,而是不會再具有以前的地位了。

根據編制要求,新型su152突擊火炮被視為機械化部隊支援核心,火箭炮被看做是傳統步兵的可靠壓制力量,除此以外也強調利用裝甲車和舊型號坦克底盤搭載火炮,實現高射炮、壓制火炮的高機動性。

最後強調單兵武器改進升級,準備用成熟後的ak突擊步槍取代目前"bo bo"沙衝鋒槍和莫辛納甘步槍的地位,同時輕機槍依然保留使用dp系列,但強調用1942年問世的新款dpm取代dp機槍,對rpg火箭筒的配置到班一級並進一步強調改進。

應該說紅軍的改革思路與德國組建快速反應縱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區別:德軍在霍夫曼大力引導下,已開始向e45(或e50)主戰坦克轉型,紅軍還在強調重、中結合;德軍開始全履帶步兵裝甲戰車狼瓘的研製、改進和裝備,而紅軍對此重視程度依然不夠,出於強調將經費到刀刃上的要求,未對步兵戰車進行要求,步兵要麼依然搭乘卡車作戰,要麼利用有限的裝甲車伴隨作戰,歷史上名滿天下的bmp步兵戰車開發設想在會議上只轉了一圈便被束之高閣,用伏羅希洛夫的話說“東西雖好,可惜蘇維埃目前無福消受”。

第二個優先序列是空軍,空軍武器進一步劃分為進攻性武器和防禦性武器兩類:

類似於雷達、高射炮、殲擊機等屬於防禦性武器,比進攻性武器具有更高優先順序;類似於轟炸機、攻擊機屬於進攻性武器,相對而言等級略低一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整體而言,蘇聯電子工業尤其是雷達工業是落後的,但這種落後只是相對於美、英、德三國而言,對比其他國家並不能算落後,蘇聯在雷達領域的造詣比起日本和義大利來不但不落後反而還強一點,即便對比法國也不逞多讓,在個別領域甚至還有些優秀產品出現。

雷達領域權威是蘇聯雷達工業奠基人維克多季霍米洛夫,他在大清洗中奇跡般地倖免於難,目前擔任nii20研究所負責人,主要攻關課題是準備安裝在pe3夜間截擊機之上的機載雷達“片麻岩”雷達,到這次會議前已基本研制成功可以裝備。

會議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設沿烏拉爾山佈置的預警雷達體系,防止再遭受德國和西俄的突然襲擊因為烏拉爾工業區很多工廠距離烏拉爾山只有200300公里,大型轟炸機半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必須有強大的預警力量。

在雷達領域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伸過來的橄欖枝美國把自己從英國拿到的一大批雷達實物和技術資料轉給東俄方面,雖然只是英國1942甚至更早期的技術反映(最新資料美國人沒有給),但對東俄而言依然是極其寶貴的資料,大不列顛的雷達水平在全世界都是排得上號的。

這個橄欖枝也反映了美國心態的調整與轉變。雖然杜威、華萊士等人當初一再宣稱要停止援蘇,雖然蘇聯和軸心簽署停戰協定後實際上已背棄了同盟國陣營,但無論杜威還是參聯會,現在除在公開場合嘀咕幾句外,在私下對蘇聯的態度來了180°大轉彎,報以了極大的肯定和嘉許這種評價甚至比當初更高。

完美破,請用搜索引擎搜尋關鍵詞(uu小說),各種小說任你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