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宋時風韻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8章 論道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8章 論道1

由於法主的及時開口,朱揚祖也不好再計較,否則就會被人毫無風度,只能憋在心裡,瞥向李易的目光稍有不善。

有時候,人的善惡對口就在瞬間。

李易並不鳥朱揚祖的喜好,只要走好這步棋,他就能在太乙宮站穩腳,取得自己想要的文疏,然後尋個藉口回家。至於得罪個小官,嗯,太常主簿而已,就算你是個潛力股,屆時他也遠走高飛了,那是山高皇帝遠,關我鳥事?

當他很有風度地逐一稽首,面對張松嶺和劉老非、柳青冥、向莊、馬俊等五人,盤坐在蒲團上。

“敢問,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和解?”劉老非開口就是當門炮,直接用易·繫辭上的某個章節,更是萬世聖師孔子的註釋: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李易是重生的人,嚴格說應該是真靈未泯的轉世,又在這個時代生活學習十餘年,尤其是在正統的道門為道士,學識和視野絕不會低,至少能夠搞懂易。

劉老非用儒家聖人解釋易,也是無可厚非的,這個時代早就是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在用,你知道也不可能辯駁,以免壞了潛規則。

這句話是孔子對易的解釋和理解,不要說儒家的學者了,對道門中人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先賢至聖就是不同尋常,超越了門戶之見,尤其是書生當道的時代。

易是開物者、成務、冒道者。所謂開物是天下萬物從無生有,宇宙混沌初開的場景,特指人所看到的一切,過去是沒有的、不存在的,易就是讓不存在的事物存在。

成務則是易演化萬物,既然有了物,那又有了發展的時間,推動諸天萬物的發展繁衍,萬物各成其所是。

其實,無論是開物還是成物,都是說萬物演化,推動力量為何物?那就是道,儒家聖人求道老子,這也是道門津津樂道的事情,無形中高了儒家一個層次。

當然,這也是道門中人悠然自得,儒家書生並不是分認同,也沒有好辦法去否認,只是筆糊塗賬。

李易心下稍稍總結,淡淡地道:“開物成務乃冒天下之道,所以,聖人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是為,斷天下之疑。”

對方讓他解釋冒天下之道,他直接說聖人統治天下,先從通天下之志方面解釋,也就是借用孔子乃至莊子的理論,用了聖人和生生不息來說話。

其實,儒家和道家有著相濟的地方,不要拿變了味的道門來說,整個道德經就是部帝王學,講究天降聖人治世,你要把它當成出塵那就錯了。儒家就更不用說了,地道的佐天子治理天下學說,兩者區別在於天、人道。

關鍵是天下大業是什麼?既然萬物生生不息,那麼天下大業怎麼辦?就是如何確保萬物生生不息的本。

道和儒出發點是相同的,結局也是大差不離,過程卻有著不同。道家講究天道,儒家說的是人道,萬物演化必然和外界互相碰撞,難免會遇到難料的吉凶福禍。

怎樣逢凶化吉,讓百姓趨福避禍,這就引發了道家和儒家聖人的分歧,產生斷天下之疑。

“如何能避大兇?”馬俊緊跟緊來了句,多人辯論的好處,就在於能夠跟上上個人的問題,展開車輪戰,把對方思維逼到角落裡。“自然是以蓍之德圓而神。”李易回答的相當簡練,就是透過蓍草祭祀,來合於天地之數,也是先秦普遍的祭祀昊天方式,也是合乎道家傳統的禮儀。白茅和蓍草,不同於別的草木,先民認為它們具有其它草木不具備的天賦之德,合乎天數。這就引出某個不容辯駁的道理,既然是合乎天數,那就能和易相通,推演一切時空中所發生的事,以斷吉凶福禍。回答的比較無賴,卻容不得人去辯駁,你要說不對的話,那就是對本源的顛覆,連自家最根本的東西都被推到,你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聖人以易洗心通天下,定天下,斷天下,然後交於天道,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不管吉凶,都與天下百姓共患難,共進退。”李易又解釋了句。

柳青冥深深看了眼李易,感覺這個北道不簡單,絕不能用簡單的學問來辯論,當下道:“天地人神鬼之道,何解?”

李易不免有些蹙眉,柳青冥問的事是而非,卻暗含惡毒的陷阱,要知道神宵為符籙三宗分衍的支派,來源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取先秦“九霄”之說,神霄為仙境極致,取高遠尊貴的妙義,長生為極致。

道義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正所謂人之精神與天時、陰陽五行一脈相通。講究行法者內修功行深厚,風雲雷雨可隨召而至,正所謂五雷符,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災。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個倒是大家都明白的,關鍵是真虛觀在神宵北方道統中,受到蜀川鬼道影響太深,頗為讓人詬病。

當年,張道陵在蜀川斬殺當地巫人祭祀鬼帝,又把巫人的某些術法和道門結合,造就了獨特的蜀川鬼道。關鍵就在這裡,後世不斷進行補充完善,把道家逐漸演變為道門的分支道統。

王小波,他絕不會陌生的人物,那可是在後世教科書大名鼎鼎的人物,提出均貧富的口號,被稱之為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標誌。

歷史人物善惡,有時候是當代統治者的需要。

說這廝是茶販子,那真是有點說不過去,其實是一位居家的道人,利用當時朝廷銳意北伐,壓下沉重賦稅的機會“替天行道”。

當年,蜀川剛剛收復不久,還屬於那種正在消化階段,朝廷要對北方用兵,自然不會大肆盤剝中原生民,天府之國蜀川正當其衝,誰讓你是魚米之鄉呢!誰又讓你是新收復地區,親兒子和乾兒子有別。

哦,結果再明白不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