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宋時風韻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4章 陛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14章 陛見

過臨安府一聲嘆息,看禮部朱門再次感慨

“道長,官家在小西湖碧波閣內納涼,喬相公、鄭相公正在奏事,道長進去謹慎言語。”徐才好心叮囑,看李易聽明白了才先行進去稟報。

這事,進了宮才算明白,感情還是真專門宣召他,其他人雖說也有事要做,卻不過是些許不重要的法事。當然,宮裡人辦事圓滑許多,只是找個藉口尋他出來,因為不會太招人關注的。

就這樣,李易來到聞名遐邇的小西湖,他一路細細觀看,驚歎皇宮內廷之華麗、小巧,後世竟不存,蒙古人真是可恨之極,還他娘地宣傳時代的進步,呸,狗屁的叫獸。

不過,想想也能理解,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總該為主子服務,聽話的狗才是會叫的獸,歷代如此,真正錚錚鐵骨的史學家,先秦之後便已絕跡,太史公或許是為異類。

不多時,一名小內侍出來,傲慢地看了眼李易,道:“官家宣妙虛道人覲見。”

李易見內侍長的俊秀,不覺有幾分好感,跟在後面隨口道:“閣長可是貴姓董名諱宋臣?”

小內侍一怔,忽然停下步子,轉身盯著李易,目光戒備地道:“你這道人怎知我名諱?”

靠,還真被蒙準了,李易險些爆了粗口,這廝可是終宋一代,最後一名知名權閹,那是大名鼎鼎的董宋臣。原本認為就算認錯了又能怎樣?不就是個宦官嘛!認錯人很正常,你能拿太乙宮的道士怎樣,也就是隨口問問而已。

他也是感覺年代差不離,此人又在趙昀身邊,也就是偶爾一問,不想瞎貓碰到死耗子。

心下千百念頭閃過,董宋臣一生受趙昀寵信,賜節度,致死不衰,日後權傾一世,又掌管國信所和內軍器庫,當真是炙手可熱。

君子自負和小人好處,何況董宋臣比起漢唐宦者,不過是弄權而已,實際並無過分害人,宦官嘛,想出人頭地,不在天子面前動點心思,下場會很淒涼的,將心比心是制度害死人。他念頭一動,不妨在此人發跡前交好一二,至少留個好印象,或許日後有個方便不是。

既然他有了別樣心思,那就有的放矢,至少有意無意地結交某些能用得上的人物。

“在下,久聞閣長名頭,今日一見,果不同凡響。”

董宋臣雖是天子近侍,也有不少宮人巴結,但在中外朝,地位卻甚是卑賤,不要說中朝那些天子內臣,便是外朝大臣也不太鳥他,兩府甚至掌握他的生死,要知樞密使可是內官之首,完全有權力處分內侍。

李易是三甲之首,天子門生,對他溫文爾雅,令他有些觸動,印象上好了許多。

“道長過譽,奴臣不過天子身邊雜役,豈敢大人誇讚。”董宋臣的語氣和善,面帶溫和地笑容,誰不願意聽好話啊!既然人家頗為客氣,自家也不能顯得拒人千裡之外,道人立即改成了道長。

“在下陛見,此物攜帶不便,還請閣長保管。”李易從袖中取出一小包塞了過去,近一年的經歷他早非吳下阿蒙。

董宋臣下意識左右一看,順手接過拿捏,臉色就是一變,飛快地揣入懷中。

黃金,又是黃金!

黃金對於李易而言,是身外之物,對董宋臣而言,卻是喜愛之物。

蓋因時今,他僅是入**侍省一區區內侍高班,地位甚是卑賤,又不敢伸手,每月俸祿三石,實在清貧至極。

摸著黃金,知味李易端地一位妙人,知趣得緊,輕聲笑道:“謝道長好意,奴臣還是初次保管外朝之物。”

既然收下還是第一次,李易大為暢快,往往首次記憶最牢固,恩情最高,他放下心來,區區身外物而已,隨手佈下的閒棋,能用得上固然好,用不上也是段善緣不是。

“道長且隨我來,官家。。。。。。”態度好的不能再好,董宋臣的眼,都眯成一條縫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遠的曲折小徑,董宋臣把趙昀秉性大概一說,李易心裡有了數,這錢花的值得啊!正式場合透過交談,能摸個二三分,卻哪有透過內侍說的明白。儘管,他袖中還剩幾張端平會子,但那連一斤肉也買不了的廢紙,還是別丟人了。

總算隱約明白此次召見,原來還是干係到他和李慕白,那篇策論引起了趙昀的興趣,經過打聽知道他頗有觀點,才有了這次召見。不過,就算趙官家想要見某人,也不是隨便能見到的,才用了太乙宮道士入宮做法事的由頭,想親眼看看這個風頭正盛的年青道士。就算有人不以為然又能怎樣?也不能為了這點小事鬧氣。

入了碧波閣,李易第一次近距離見面聖,卻見趙恆相貌倒是端莊,卻頭大如斯,難怪後世被做成渃器。

當然,士大夫見到天子也不用跪拜,道士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是稽首作揖。

“今日召卿家,是為當日卿家學問辯論,連進士也交口稱讚。卿家對於沿邊防務,退虜人之策,宰相卻有事要問。”趙昀態度溫和口吻溫雅,卻直截了當說出。

其實,他心裡相當不爽,當然並非對李易,而是眼前兩位執政大臣。這些重臣對召見並不感冒,卻對李易這個人頗有興趣,準確地說是對那篇策論的觀點有看法,才有知道了召見來奏事的事情,他又不好趕宰相走人。

要知道士大夫勢力之龐大,已經到了能夠左右天子的程度,就像是他力主收復三京,卻拿史嵩之毫無辦法,只能放棄最佳的北上路線,選擇不宜進軍兩淮北上。

李易心下一動,暗瞥了眼鄭性之,恭敬地道:“貧道豈敢在陛下、宰相前放肆。”

鄭性之瞥了眼李易,他對其稍有些好感,卻溫聲道:“官家既然說了,你但講無妨。”

‘高等文臣就是牛叉啊!’李易心下感嘆,在天子面前插話,態度還大大咧咧的,在議論是非時,幾乎是某種程度上的對等,換到明清時代,還不龍顏大怒死翹翹,至少要拖出去打打屁股才行。

“卿無需顧慮太多,便說三京之事,又有何妨。”趙昀笑了,不介意鄭性之的插話,只是眉宇深處掠過些許不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