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二章 興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二章 興農

新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吳三桂尚之信兩人也是藩王,但是人家卻只是坐鎮老巢昆明廣州總攬全局,運籌帷幄。耿精忠剛剛繼任藩王,就開始到處亂跑,這樣的事情要死叫吳三桂等人知道,估計會笑話起耿精忠。眼看著平潭島新船廠的戰艦也就要下水了,進攻呂宋島就在眼前。這個時候,他應該是留在馬尾主持大局才是,但是耿精忠卻並不是怎樣擔心。

呂宋島,李光地早已經擬好了作戰計劃,主要方式就是突襲,也可以說是偷襲。已經定好的時間是七月初一,在這一天馬尾海軍艦隊將會抵達馬尼拉外海,擺出進攻的架勢。同時藏於海家莊園內的一千陸戰軍戰士,協同海家等幾個參與進攻的世家衛隊,共計五千人,會乘著城內混亂的時候,拿下馬尼拉城。裡外夾攻,西班牙人必亂

雖然海家等幾家的衛隊的戰力可能不強,比不上西班牙士兵;但是陸戰軍一千戰士卻全是精英,並且全副武裝,其中還暗中隱藏了五門大炮,用於攻城。有陸戰軍精銳作為攻擊矛頭,拿下不足三千的西班牙士兵,問題不大。到時候,在西班牙人看到大批戰艦來到馬尼拉港口外的時候,不知道西班牙人還能不能提起死戰的鬥志。

來到月港的這十天,耿精忠算是清閒了。走走看看,將心情徹底放鬆。他將耿三調到月港,來負責籌建月港織造局。專門負責民間的自由商貿。對織造業進行規範的管理。這方面耿三也沒有多少經驗。但還是按照耿精忠的意思對福建織造進行統計。幾天時間,也只是統計了月港與猴嶼港兩處地方。這兩處地方都是在靖南王府直接管轄下的,統計起來倒也簡單,但是其他各府各縣,數量龐大,規模零散可就不是三兩天能夠完成的了。

耿精忠給耿三進行了一場改造教育,將自己後世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建議等等一股腦的全部傳授給了耿三。耿三也還算機靈。聽懂了個大概,但是還是有不少超前的理念沒能理解。這些理念對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基本上是有些驚世駭俗,耿三隻是撿自己覺得有用的記,待到以後慢慢理解。耿精忠給他上完課之後,耿三便麻溜的開始再次幹活去了。

耿精忠百無聊奈,在月港這邊的確是沒有什麼事情需要他來管理,這邊自有完整行政機構。無所事事,耿精忠便打算再次打道回府,反正再過一個月。行動就要開始了,他回去坐鎮的話。多少也能給戰士們增添一點信心。

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每次出征,都要先為三軍準備好充足的糧食,否則一旦缺糧,則必定軍心不穩,到時候別說是進攻了,能不潰散就算是好的了,不過,這個事情李光地也早有考慮。繼去年十月的一場風災過後,福建的糧食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想要短時間籌措到大量的糧食,的確是有些困難。鯤鵬商隊這幾個月共跑了三趟呂宋島,將呂宋市面上的稻米都買了個空。

之所以說是將市面上的稻米買了個空,是因為西班牙人也需要糧食,他們控制糧食市場,不再賣給鯤鵬商隊糧食。不是說西班牙人發現了他們要攻打呂宋島,而是西班牙人不希望鯤鵬商隊到這裡攪亂他們的糧食市場。西班牙人也需要很多的糧食供養各個據點的士兵以及他們的僑民。呂宋島盛產稻米,是他們的一處重要供給地,因此,在發現市面上稻米減少了之後,便開始管制起來。

這趟回程,耿精忠捨棄了海船,而是像去年年底那樣,乘坐著馬車,慢慢悠悠的往福州走去。從月港到福州,幾乎可以說是一條直線,沿著大路一直往北走就是了,走到盡頭,也就到了福州。這一路,全是靠近大海的沿海府縣,這邊的地勢偏低,平地也多,道路是最先修好的。四輪馬車在寬敞的馬路上奔跑,顛簸的感覺並不強烈。耿精忠不是坐在馬車裡讀書看報,就是躺下來睡大覺。只有到了太陽落山的時候,才會在就近城鎮找個客棧休息。

還真別說,他們出發的第三天,已經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到了傍晚,進入了晉江縣縣城,差點就沒有找到地方住宿。這裡原本也就不到二十家客棧,但是這一年多往來的客商逐漸增多,雖然客棧的數量又增加了十家,但是還是常常爆滿。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是要想一想這個時代的客棧,一個是大車店,就是專門接待過往商人夥計的。活計當然不可能住上房,只有掌櫃的或者是負責人才可以。就這樣,架不住人多,各個客棧都住滿了。

耿精忠等沒法子,只得一家一家的詢問。總不能亮出他王爺的身份強行將其他客人趕走吧。雖然只要他亮出身份,必定有人會主動讓出房間,但是耿精忠並不想那樣做。一行人在路上四處尋找,客棧沒有確定,耿精忠倒是看到了一處特殊的所在。這是長街拐角處的一棟房屋,看起來房屋不小,前面的門臉就比其他店鋪要大上一半還多。只是這處店鋪整個門臉全部都被塗成了綠色,門牌上還寫著四個大字:福建郵局

一看到郵局兩個字,耿精忠樂了。看來耿大做事效率還是挺高的嘛,這才兩個月多一點,這在南邊幾府郵局的業務就已經全部鋪設開來了,十分不錯。雖然他在月港也有見到,但是只是以為這件事情耿大還在嘗試中,等到他接到耿大的稟報之後,再來談論這件事情。可是現在,眼前有了這處郵局,自己也就不用在到處去找客棧了。反正自己隨行的人也不多,就在這客棧將就一晚就行了。

有了這個發現。引起了耿精忠的興趣。他也就更不著急的往前趕了。而是停下來在這泉州幾個縣內轉悠一下。泉州城是李光地的老家。自己還從來沒有來過。從晉江出來,走上半天不到,便能進入泉州城,兩地相距很近。這一次的行程,可以說他是毫無目的,只是為了遊山玩水。那麼既然是遊玩,那麼就該好好的觀賞一下四處的美景。還真別說,這到了外面還真就發現了不少令自己以外的東西。

福州城外。乃是屬於福州平原的一部分,而泉州也是屬於泉州平原的一部分。不過,這處平原只能被稱之為小平原,面積在福建四個平原中最小。福州平原,有著閩江穿過,那裡基本上全部都是水田,極少看見旱地。但是在這裡不一樣,水源沒有閩江那麼豐富,旱地水田各佔一半。在福州附近很難看到的一些旱地作物,在這裡卻是都見到了。

福建這邊的水田。與廣東一樣,一般都是種植雙季稻。現在這種技術已經開始慢慢的發展到了長江中下遊地區。他們福建與廣東地區的雙季稻,種植的形式很是多樣,有連作間作混作等多種,其中以連作為多。由於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生長期長,早在漢代時期,福建地區就已經種植了雙季稻,但長期沒有推廣,直到最近這幾年年才慢慢成為一種普遍推行的耕作制度。但是就這樣,福建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有實行這樣的雙季稻制度。

現在是六月初,田裡的稻子已經長得老高,待到七月中旬的時候,便可以收割。這是今年的第一季稻,從四月下旬插的秧。當這一季稻米收割完畢,在八月初的時候就得再插上第二季稻的秧。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對擴大了耕種面積。這一年二熟制地區的土地利用率,用數字來表達就是,整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這對緩和耕地不足具有重要意義。耿精忠一邊在道路上緩慢的行走,一邊就思考了這麼多,看來,回去以後,還是要行文通知地方,大力推行這樣的有秀方法。

再往前走,耿精忠看到了一片旱地。看著眼前這一片旱地中種植的作物,耿精忠愣了好一會。這玩意不是向日葵嗎自己來到這個時代這幾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玩意。記得很久之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自己還曾經唸叨過這東西。閒暇的時候,抓上一把香瓜子嗑一磕,那感覺也是相當不錯的。只是自己一直事忙,也沒有關注過這些瑣事。在他看來,這玩意也就是消遣吃著玩得,倒也沒有派人專門去找。其實,在五六十年前這向日葵就傳入中國了,只是種植的人太少,零星的一些,也只是人們當作自家孩子的零食種著吃的,市面上極少有賣。

也就是這兩年福建大開商貿,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都有人想嘗試一番。這向日葵也是這邊一部分人家種植出來的,在收穫之後,炒香,放到市面上,還真有不少的商家收購,由於味道不錯,這東西的價錢還不低。整體算起來,不比種植其他作物差。於是這邊種植向日葵的人越來越多,當然,整體上還是種植常規作物的佔了多數。

向日葵原產北美,亦稱迎陽花葵花等,在幾十年前,一個叫王象晉的人寫了一本書叫做群芳譜的書,就將向日葵記載在了裡面但是名字並不叫向日葵而是迎陽花。耿精忠知道,這東西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一種極好休閒食品。嗯,這東西可以推廣種植,但是好像對現在的福建並不太適合,看來,等到將來自己地盤大了以後再說吧。

看到了向日葵,他也就想到了其他幾種農作物,比如甘薯玉米土豆什麼的,這些東西原產於美洲,的確是十分高產的作物,相當適用於中國現在的國情。地少人多,尤其是福建的一塊硬傷。但是這些作物的種植到現在還沒有形成規模,這就由不得耿精忠不思考了。這些農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產等特性,因此推廣這些作物才是解決根本的辦法。

就說甘薯吧,甘薯最初就是從福建和廣東兩省傳入中國的,大致在福建從呂宋引種甘薯的同時。廣東也從越南引進這一作物。東莞人陳益於萬曆十年從越南把薯種帶回到東莞。甘薯引進後。首先在閩粵部分地區得到推廣,但是也只是利用田間地頭的閒置土地進行種植。明末之際,為了推廣甘薯徐光啟還專門編寫了甘薯疏,可是卻沒有得到當權者的重視,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若是甘薯能大規模種植,說不定小冰河時期也就不會那麼難度過,而導致農民起義暴起了

和甘薯相比,玉米的引進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肅平涼府志中就有關於番麥的記載,就其對番麥所作的植物學形態的描述,可知番麥即玉米,證明至遲到十六世紀中期,玉米已傳入到中國。從玉米栽培的最早記載出自甘肅平涼來看,玉米可能是從中亞沿古絲綢之路引進到中國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十六世紀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認為:御麥出於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同時。他還記載:吾鄉傳得此種,多有種之者。說明當時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當時玉米的種植並不普遍。主要分佈在山區。所以本草綱目說: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也很可惜的是,玉米也沒有得到全國範圍的推廣,當權者只知道爭權奪利,卻是毫不關心民生問題。事實上,直到後世十九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玉米種植才走出山區,而向平原地區擴充套件,出現遍山漫谷皆包穀的景象。

從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傳入和緩慢的推廣中不難看出,新作物對於山地和海塗的利用起著重要的作用,耿精忠回想這方面的資訊,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山地和海塗的利用,便可以使得人口對於原有土地的壓力有所減輕,即便以後人口激增,也不會鬧起饑荒。看來,回頭勢必要大力推廣這些寶貝了,不能就靠百姓們自己摸索。自己應該領頭,成立一個農學會才是。雖然自己下令在報紙上已經經常刊登農業種植方面的資訊,但是沒有正確的引導,跟著做的人還是太少了。

回去以後應該先找幾本農書過來看看,好像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自己還沒有看完,看來要接著看,該死,自己居然沒有注意甘薯疏這一條。徐光啟生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在萬曆九年二十歲時,考取金山衛秀才,從此開始了教書生涯,直到萬曆二十五年三十六歲時順天鄉試第一,才成為舉人。考中後仍以教書為生,直到四十歲前後,他的人生才發生大變化。他先是在趕考前認識了耶穌會士利瑪竇,開始接觸傳教士。然後在傳教士羅如望的指點下,加入了天主教會,教名保祿。次年徐光啟進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後又歷任翰林院檢討內書房教習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贊善少詹事河南道監察御史等職。

徐光啟接觸利瑪竇等人以後,便開始學習探討西方科學知識。自己譯出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但徐光啟平生用力最勤影響最深遠的,是對農業和水利的研究。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好幾部,農遺雜疏屯鹽疏種棉花法甘薯疏種竹圖說北耕錄宜墾令農輯農政全書等,其中主要的代表就是農政全書。

六十卷的農政全書分為十二目,五十餘萬字。十二目依次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荒政。農政全書是繼元代王禎農書之後,又一部大型的綜合性農書。雖然,農政全書取材於王禎農書的地方很多,但從體系上比較中就可以看出農政全書的許多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莫過於農本開墾水利和荒政等屬於政策內容的加入。

甘薯是新引進的作物,徐光啟敏銳地認識到甘薯的優越性,總結了甘薯十三個方面的優點,即所謂甘薯十三勝,並積極加以推廣。為此,他對甘薯的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甘薯從福建引種到長江流域的關鍵問題是留種越冬。可以說,徐光啟繼承了元代農學家們的積極主張,用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異地之間是可以相互引種的,還用宋代佔城稻引種成功的史實,對風土不宜的學說做了進一步的批判。徐光啟對引種失敗或不願引種的原因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懶惰保守是美種不能彼此相通的根源。

自從來到這個時代,耿精忠就並沒有任何輕視古人的意思,相反,他對古人的智慧相當的推崇。先前他一直看的天工開物,和抱在手上的農政全書再加上兵書武備志等,就能很好的說明問題。自己總是注重商貿是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建設,卻是忽視了最根本的問題。糧食,糧食比金錢更加重要,有的時候,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未完待續。。

: 感謝 書友n2bf31fc4bbchnsl 的兩張月票,小弟感激不盡,也感謝其他兄弟長期支援,小弟繼續努力,感謝一路有你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