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宋時山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 矮松園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五章 矮松園

中秋之後,詩會上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極快的速度,在青州城,在京東東路,以及更遠的地方瘋傳。

隨之而來的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了,青州出了一個淡泊名利、大隱隱於市,頗具魏晉遺風的大才子。

傳言中什麼樣的形容都有,彷彿不把劉旭說成是文曲星下凡,不足以顯示出其才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劉旭每每聽到傳言,也不由苦笑。哥不是淡薄名利,哥也真的想出名,哥也很像跳出來承認是自己寫得那首詞,可是哥沒那個膽子啊。自己這點文學功底,要真打腫臉充才子,估計用不了幾天就會被抽回原形。

……

中秋佳節過後,劉旭的生活又歸於平靜。

依然每天早起鍛鍊下身體,偶爾去酒坊指導下二柱和栓子造酒,有時去找徐錦兒說說話,只是酒坊文書一直未能批覆下來,劉旭有些暗暗著急。

劉旭每天跑到長亭時,依舊會停下來跟崔老對弈幾局。當然崔老也免不了問及劉旭,那首詞是否是他做的。崔老的問題被劉旭用模稜兩可的回答敷衍過去了,崔老也不追問。當然,他自也會有辦法知道是不是劉旭所做。

每次路過雲竹居住的小樓,劉旭不由的想起雲竹那晚美妙的歌舞,偶爾有時小樓上會傳來幾聲古箏,悠悠揚楊的讓人聽著舒心。

劉旭有時很想上去見一下雲竹,不過想起自己的酒坊文書還沒批下來,還不能去找她幫忙賣酒,劉旭暫時沒有去小樓上的藉口,也就努力忍住。

劉旭有時不免覺得很對不住徐錦兒,自己明明有未婚妻了,腦中還時常出現別的女人的影子。

來自後世的劉旭,還沒有完全接受大宋這種一夫多妻(準確的是說,是一夫一妻多妾)的社會觀念,雖然自己會偶爾意|淫一下妻妾滿堂的幸福生活,但骨子裡劉旭還是尊重一夫一妻制的。

今天劉旭照例去跑步,然後跟崔老對弈幾局,回來的路上劉旭決定去王宗元家,讓他幫忙找白主簿問一下,酒坊文書的事情怎樣了。所以劉旭沒有回家,而是去偶園街買了點禮物,直奔王宗元家。

……

北宮巷深處,王家小院的那個有些銅綠的門環,依舊暗暗靜靜懸在那裡。

劉旭上前拿起門環,輕輕拍擊了幾下大門。

劉旭沒有如往常一樣,等到那個梳著兩支總角的王皞來開門。

劉旭拿起門環又拍擊了幾下,依舊沒有應門的動靜。劉旭有些詫異,以前每次來訪,敲不了幾下大門,王皞就會來開門的。

正當劉旭有些奇怪的時候,一個有些蒼老的聲音響起:“小哥兒,你找王教諭吧?”

劉旭回頭望去,見一個白髮老者站在不遠處,忙道:“敢問老丈,王教諭家可是沒人?”

“王教諭這個時辰怕是正在縣學授課呢,我是王教諭家鄰居,好像聽說最近小皞也被王教諭帶去縣學旁聽去了,而曾小哥兒好像去矮松園讀書了,家裡怕是沒人吧。”

“哦,原來如此,那謝過老丈了。”

“這點事兒不用謝。”

劉旭待老者走後,心想:今天看來王宗元是沒時間去幫自己問白主簿了。不如去矮松園見見王曾,順便讓他給題個匾額,再順便看看能否得見一下他的那個老師,牛人張震。自己今天的來意,讓王曾帶給其叔父就可以了。

劉旭來到這個時代,熟悉的朋友就王曾和甯浩兩個人。

甯浩天天在武館廝混,自己天天能見到,而王曾自打上次在沁園街買畫之後,還未曾見過。如果說劉旭剛開始跟王曾閒侃攀交情,是基於王曾歷史上的大名氣,想抱條大腿。可是經過幾次跟王曾的接觸和交往,劉旭已經深深的認為王曾是一個可交的好朋友。雖然王曾年紀比自己還小兩歲,但為人和善直爽,且學問廣博,兼涉各家,劉旭很是跟他談得來。

劉旭說去邊去,拎著偶園街買的幾摞宣紙,幾塊徽墨,直奔矮松園。

……

矮松園位於青州的南陽城。

劉旭雖然來大宋青州已經快兩個月了,但南陽城一直很少過來。好一陣打聽,才找到位於雲駝大街的矮松園。

青州名山眾多,其中以雲門山和駝山最為有名。

而青州城內的這條雲駝大街,也是甚為寬闊,一架南陽橋橫跨南陽河兩岸,使得雲駝大街南北通達。

青州城最寬闊,也最重要的大街是海岱大街。海岱名字來源於《禹貢》“海岱維青州”,說得是以前的青州,東至大海而西至泰山。而這條名字源於雲門山和駝山兩座名山的雲駝大街,則是青州的第二大街。

雲駝大街兩旁樓閣店鋪林立,鱗次櫛比,而其建築也無一不是飛簷斗拱,雕樑畫棟,雲駝大街的繁華可見一斑。

劉旭邁步走進矮松園。

一進矮松園,但見兩株古松對植,幹矮枝闊,樹粗兩人難以合抱。

劉旭不禁嘆道,這兩株古松怕有千年之久了吧,怪不得此書院名為矮松園。書院白牆青瓦,古樸雅緻,倒是一處好地方。

青州矮松園,在此時甚為有名,為大宋官學當中,號稱四小書院之首。

矮松園在明正德年間改名松林書院,依舊以松為名,而到後世劉旭生活的那個年代,則成為了青州第一中學。劉旭後世去青州開會時,看過青州的旅遊指南,據說這兩株植於漢代的古松,一直到後世自己那個年代猶存,足足生長了兩千多年。

劉旭不禁感嘆: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可是人的匆匆百年,比起在這兩株見證千年的古松來,又算的了什麼。

劉旭不禁來了興致,倒不急著去見王曾了,便在矮松園內施施然的遊逛起來。

矮松園內,園內庭臺樓榭,遊廊小徑蜿蜒其間,一水環繞園內。劉旭從小橋走過,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清風拂過,倒影虛虛晃晃,甚是有趣。院內四處都種有不少桂樹,八月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滿園香氣環繞。

劉旭不禁感嘆,一個小小矮松園設計的如此別緻,大宋繁華風流,也可自此窺見一斑。怪不得張震這個牛人,會在矮松園落腳教書,這裡的景緻著實不錯。劉旭突然想起,歷史上的王曾外放青州知州時,好像做過一首《矮松園賦》,不知自己要是待會跟他吟起這首詞賦他會什麼反應。

不過劉旭也就想想罷了,那首《矮松園賦》,劉旭還真沒記住。

……

園內很是寂靜,唯能聽見秋蟬聲聲。

劉旭正在遊逛,忽然聽到一陣聲音傳來,只聽一人朗聲而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謂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恆道。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恆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所以所謂的儒學至理,也沒恆論,世間萬物莫不在變化,以古之定理,用之今時,也未必都行的通,所以眾位讀書,一定要學會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根據今時之現狀,活學活用.......”

劉旭聽到這用道學釋義儒學的講解聲音,不禁有些好奇,望向聲音傳來的方向。

但見碧水環繞的一方小亭內,坐滿了人,亭外也站著許多人,都在圍著一個青衣老者聽講。老者身穿一襲青色道袍(古代家居常服,交領大袖,四周鑲邊的袍子),頭綰一個道髻,一身閒適打扮,但看上去有些仙風道骨模樣。

劉旭打眼掃了一下圍聽的眾人,赫然發現王曾正坐在老者面前,認真的聆聽老者的授課。

劉旭聽來,似乎聽這老者講解與傳統的儒家授課有些不同,而是另闢蹊徑教授眾人。

劉旭正要向小亭走去,卻聽到老者道:“今天的課就到這吧,都散了吧,王曾留一下。”

Ps:又是週一啊,再求推薦、收藏,謝謝大家支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