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劉辯,雄主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章:廢史立牧?不!(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六章:廢史立牧?不!(二)

事實上,歷史上靈帝對於‘廢史立牧’,就表現地十分謹慎。

第一批被他任命為州牧的只有三人,除了提出這項建議的劉焉被如願以償地任命為益州牧,還有幽州牧劉虞,與豫州牧黃琬。

劉虞對漢室忠心耿耿,在歷史上曾嚴詞拒絕韓馥、袁紹擁護他稱帝,可謂忠貞之臣。

而黃琬乃司徒黃瓊之孫,是被黨錮一事禁錮二十年的黨人,但此人亦忠於漢室,於董卓禍亂時聯合王允同謀董卓,最終因李傕、郭汜攻破長安而被害。

可見,當時靈帝在選擇州牧一事的人選上,是非常慎重的,唯一看錯的就只有劉焉。

但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當前的劉焉尚未暴露其野心,再加上又是漢室宗親,靈帝看錯了劉焉也無可厚非。

至於後來董卓把持朝廷,各地諸侯紛紛自表州牧,那只能說是靈帝始料未及,他怎麼會想到,在他死後,大將軍何進一番操作,害死自己不夠,還害得他漢室從此淪喪呢?

而反過來說,正是因為靈帝開了恢復州牧的先河,歷史上後來才會出現層次不窮的州牧。

因此州牧一事,劉辯一定要扼殺在源頭。

但問題是,不設州牧,又如何有效平定各州叛亂呢?依靠刺史?

事實上,各州刺史不是不能代替州牧,只是談不上‘效率’。

因為刺史本身對各州是沒有管轄權的,只有監督權,別看丁原之前任幷州刺史時,一度聯合幷州各郡討伐義屠各胡,那是因為他得到了朝廷臨時賦予的權利。

換而言之,刺史想要臨時接管州郡的軍事,就必須先得到朝廷的允許,這一來一回最起碼幾個月,等到朝廷授予權力,估計這州也被叛亂軍禍害地差不多了——這也是劉焉提出設立州牧的理由之一,以便最迅速地,聯合整個州的力量去平定叛亂。

這一點劉辯也是認可的,他對靈帝說道:“兒臣以為,可以授予刺史‘臨時軍權’,倘若某一州發生叛亂,則該州刺史自動獲得州下各郡的兵權,立即出兵討賊,平日,則依然無權管轄各郡。”

靈帝聽罷,不置褒貶,旋即平靜地反問劉辯道:“若有刺史養寇自重,該當如何?”

劉辯一愣,回答道:“若刺史養寇自重,州內郡守自會舉報。”

“若刺史與郡守沆瀣一氣,又如何?”靈帝又問道。

劉辯思忖了一下後說道:“可由朝廷派御史或監軍督查。”

靈帝笑了笑,又問道:“若刺史賄賂御史、監軍又如何?”

這樣問下去還有完?

劉辯臉上露出幾許無語,正色說道:“兒臣相信,總有清廉正直的御史。”

靈帝看出兒子被問得有點不耐煩了,在下了一子後,換了個方向又問道:“臨時賦予刺史領兵之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如何討賊?”

此時劉辯已猜到靈帝這是在考驗他,於是按捺著不耐煩回答道:“可賦予刺史一些兵權,不必多,三五千人足以,若發生叛軍,刺史便可以這支軍為骨幹,各郡郡軍為羽翼,出征討賊。為增強刺史之軍與各郡郡軍的協同,可允許刺史手下兵曹從事,平日裡代替刺史與各郡郡兵聯合操練。”

靈帝饒有興致地聽著劉辯的建議,忽而又問了一個刁鑽的問題:“平日演練時,若有郡尉不服從兵曹從事的安排,又該如何?刺史是否有權處置?”

“呃……”劉辯也被問住了。

說有吧,在他的設想下,刺史平時不應該具有管轄各郡軍軍政的權利,若允許刺史這麼做,那就等同默許刺史干預各郡軍政,權利直追州牧;若沒有吧,那就等於變相支援各郡與刺史對著幹。

思忖良久,他堅定說道:“沒有!刺史無權處置不服從的郡縣,但刺史可以上報朝廷,由朝廷出面問責。……雖如此一來一去花費許久,但考慮到是在和平時期,繁雜一些也太大無妨礙。不過一旦州內出現亂象,各郡縣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刺史。”

靈帝微微一笑,看得出來對劉辯的回答比較滿意,但旋即他又故意挑刺道:“若刺史派人偽裝亂象,假公濟私,擅自處罰各郡縣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辯輕吸一口氣,正色說道:“自當嚴懲不貸!”

不得不說,哪怕明知靈帝是在考驗他,劉辯也被靈帝這些刁鑽的問題給問得心中焦躁,最終忍不住說道:“父皇,這世上豈有十全十美的政令?查漏補缺,才是常態。”

靈帝一怔,在仔細琢磨了片刻後,看向劉辯的目光中浮現幾絲讚賞,旋即好奇問道:“這些是盧植教你的?”

劉辯擔心靈帝詢問盧植,謹慎地說道:“一些是,另一些不是。……另一些是我老師史道人與友人交談時提及的,偶然被我聽到。”

靈帝大為意外:“史道人與其友人,亦懂治國?”

劉辯借打諢岔開話題:“父皇,先秦時期,道家便有治國理念,無為而治嘛。”

靈帝哈哈一笑,果然不再追問早已不知去向的史道人,令劉辯暗自松了口氣,低頭一看棋盤,暗暗嘀咕:方才他被靈帝刁鑽的問題問住,毫無心思下棋,可即便如此,他的棋勢居然還是能與靈帝旗鼓相當?

可見靈帝放水放得有多厲害。

最終,父子二人下滿棋盤,以劉辯輸七八目收場。

“我兒還是要加強棋藝啊。”靈帝笑著說道。

劉辯嘴角牽了牽,心中又一次對靈帝稍稍有了幾分改觀。

次日,靈帝於崇德殿設朝,召群臣商議廢史立牧一事,朝中諸臣各持己見,有的贊同、有的反對。

在反對的人當中,不乏有盧植、楊彪、馬日磾等冷靜客觀的臣子,他們也覺得州牧的權力太大,日後或會竊奪朝廷對地方州郡的控制;而贊同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目的,就比如何進、袁紹、袁術,一看就知道準備推薦心腹出任州牧。

可惜劉辯早已向靈帝陳述了利害,於是靈帝不顧何進、袁紹、袁術等人的勸說,加強刺史了的職權:“……從即日起,在各州出現叛亂之際,各州刺史自行獲得調兵討賊的權力,允許其調動各郡郡軍,直至討平叛亂。另外,平時允刺史轄下兵曹從事與各郡郡軍練軍,糧草撥付由刺史與各郡太守商議決定。”

盧植、楊彪、馬日磾等人一聽,紛紛表示贊同。

畢竟刺史再加強也只是監察官,對各州軍政沒有直接的管轄權力,不可能真正變成割據一方的諸侯軍閥,若有人心懷鬼胎,朝廷完全可以將其罷免。

相較之下,何進、袁紹、袁術等人就未免有些不甘,還有今日朝議中劉辯特地多瞅了兩眼的侍中董扶,畢竟這董扶與劉焉私交頗深,歷史上劉焉上表求益州牧之時,曾薦董扶為蜀郡都尉,與劉焉一同入蜀,可見二人私底下肯定有些勾當。

果不其然,待等何進回到大將軍府後,董扶便來拜見,遊說何進勸靈帝改變想法,贊同廢史立牧。

其實何進何嘗不想贊同?

與做長遠考慮的劉辯、盧植等人不同,何進、袁紹、袁術更渴望控制天下各州來增強己方的聲勢,而劉焉提出的廢史立牧,恰恰就符合何進陣營的利益。

問題是靈帝已被劉辯說服,而盧植、楊彪又不贊同,他也無能為力。

於是,董扶就向何進提到了一個人:張燕。

何進心中微動,遂帶著董扶進宮勸說靈帝,靈帝身邊的張讓急忙派人告知劉辯。

“張燕?”

在聽到這個名字時,劉辯有些意外,因為他在劉焉的奏章中也看到過這個名字。

據他所知,張燕原名褚燕,常山真定人,中平元年黃巾暴亂時,他亦糾集了一幫少年佔山為王,轉戰出擊,逐漸發展到了萬人。

中年二年時,褚燕與同為流寇的張牛角匯兵一處,推薦後者為首領,直至張牛角被流矢命中,臨死之前任命褚燕為首領,而褚燕也因此改名張燕。

此後,張燕的勢力不斷壯大,與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的叛賊相互聯絡,後者紛紛投奔,不到年逾,張燕的勢力就發展至十餘萬,號稱‘黑山軍’。

他依稀記得,他十年前曾看過一本小說,當時那位年輕的作者錯將黑山軍誤認為黑山黃巾,還寫張牛角帶著張燕去攻徐州,但其實黑山軍與黃巾軍沒太大關係,而張燕本人也並非黃巾餘黨,他只是見黃巾動亂趁機佔山為王的一個投機者。

甚至於,張燕見當時朝廷無力征討他,他竟主動派使者向靈帝投降,被靈帝任命為平難中郎將,命後者管理大河以北山區的行政與治安,每年還可以向朝廷推薦孝廉,可謂是相當聰明。

當然,只要有點腦子就能猜到,朝廷雖然招安了張燕的黑山軍,但對其並不信任,因此在冀州刺史劉焉的奏章中,他就將張燕視為潛在的隱患——說說話,張燕的黑山軍目前也就是沒反,真要叛亂,這股威脅確實還要強過張舉、張純。

而這次董扶也正是以此為理由,與何進一同前往勸說靈帝,希望靈帝改變主意,贊同廢史立牧。

對此,劉辯自然不能視若無睹,但考慮到上回在朝議中已經反對過何進一次,再若出面未免會引起何進、袁紹等人的懷疑,於是他便吩咐尚書常侍渠穆。

尚書常侍渠穆依言去見孫璋,將劉辯的原話告知孫璋:“……大將軍贊同廢史立牧,無非是要心腹出任各州州牧,若被他得逞,太后與董侯危矣!當速請驃騎將軍,阻止此事!”

孫璋大驚,立刻派人告知董重,董重也立即進宮面聖,與溫室殿內與何進、董扶辯論爭吵,最終三人都被不耐煩的靈帝喝退。

得知此事,劉辯心下暗笑。

還別說,驃騎將軍董重,還挺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