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正德日不落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2章,稅收的本質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42章,稅收的本質

聽完朱厚照的話,弘治皇帝沉默了。

自己似乎好像真的窮慣了。

從弘治皇帝登基以來,自己就特別的窮。

在當時不僅僅國庫空虛,連皇帝私人的內帑也都非常的窮,窮的叮噹響。

一直以來朝廷窮的要死,弘治皇帝想要辦一些事情都辦不成,想要開徵商稅也是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

認為徵稅會導致苛捐雜稅以致民不聊生,自古君王都應該輕徭薄賦、與民休養,而不是橫徵暴斂、窮奢極欲。

所以朝廷就應該窮、不應該徵稅,朝廷所有的開支是能省則省,能不支出就不支出。

就比如這整頓邊軍什麼的,這就沒有必要了,能夠給這些邊軍提供糧食,讓他們吃飽飯就可以了,至於說重整軍備什麼的,完全沒必要。

韃子南下就讓他們劫掠一番就是了,搶夠了他們自然而然就會返回草原了,無關緊要的。

但如果朝廷徵稅的話,那就會讓天下的百姓在苛捐雜稅之下民不聊生,所以徵稅是絕對不能徵稅的,即便是商稅也不行。

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大明朝的稅收很低,朝廷的開支更低,對整個大明的控制和干預自然而然也就更低了,這也是晉商、徽商、鹽商、海商之類的能夠迅速膨脹起來,一個個富可敵國的原因。

學過稅法的人都知道,稅收的它的作用當中就有很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控制、引導經濟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稅收的本質是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

朝廷的稅收低,放任商人從中牟取暴利,底層百姓吃著昂貴的鹽,饑荒之時更是被糧商們聯合哄抬糧價,還有對外貿易的巨額利潤被小團隊所竊取,無法惠及整個國家。

這些弊端在大明朝非常的凸顯出來,朝廷窮、百姓窮,唯獨富了中間的這些士紳、商人、大家族,財富掌握在他們的手中,被他們不斷的埋進了地裡面。

朝廷沒錢去幹真正能夠惠及國計民生的大事,百姓窮苦生活艱難,唯獨中間的這些人在歌頌著大明的中興和盛世,對於他們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年代。

“照兒,看來這商稅是很有必要徵收的。”

弘治皇帝想了想說道。

“父皇,當然要開徵商稅了。”

“太祖當年確立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但在設計稅收制度上的時候卻恰恰相反變成重商抑農!”

朱厚照鄭重的點點頭說道。

“我為什麼這樣說,那是因為農業稅的比重要遠遠高於商稅,農民辛辛苦苦種地一年,交給朝廷的比例是每畝三鬥。”

“而商人呢,他們的稅率更低,一百抽三,關鍵是這一百抽三的稅,朝廷這邊一年到尾基本上都是收不到的,各地官員只會針對農民收稅,根本就不會去找商人收稅。”

“可以說在我們大明,經商幾乎是不用交稅的,即便是現在的納銀開中,商人繳納一點點銀子就可以獲得大量的鹽引,再轉頭賣給百姓的時候,這裡面利潤何止百倍,這也是那些鹽商能夠真正富甲天下的根本原因。”

“並不是因為他們多有能力,也不是因為他們多會經營,只是因為他們有關係,善於用錢賄賂鹽政的官員、官吏,所以能夠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幾乎是一本萬利。”

“最終買單的是我們大明的百姓和朝廷,老百姓吃著昂貴的鹽,朝廷收不到稅,還要承擔著鹽場灶戶的罵名,承擔著天下百姓的離心離德。”

朱厚照的話讓弘治皇帝也是傻眼了。

一直以來弘治皇帝都覺得朝廷的重農抑商的,沒想到真是的情況竟然是反過來的,這是真正的重重的剝削農民,寬鬆了商人啊。

“這~”

“竟然是這樣。”

弘治皇帝都不敢相信了。

“父皇,你不相信?”

朱厚照看看弘治皇帝,這個可憐的孩子,從小被文官們忽悠、洗腦長大的,除了文官們所傳授的那點仁義道德、禮義廉恥、忠孝之外,對於其它的事情,他真的是知道的太少、太少了。

當然了,這是這些文官們特意的,為的就是這樣的結果,讓弘治皇帝知道的越少越好,這樣才好他們去忽悠,他們去控制,最終無力的時候又不得倚重他們這些忠心耿耿的正直大臣們。

“父皇不是不信,而是第一次真正的看清了我們大明稅收的情況。”

弘治皇帝搖搖頭說道。

“父皇,想要真正瞭解稅收,決定是否要開徵商稅什麼的。”

“我們首先要知道的稅收的本質以及稅收所能夠起到的作用!”

朱厚照看看弘治皇帝,覺得自己有必要給他好好洗洗腦,給他普及下稅收的知識。

“稅收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分配關系,分配社會財富的一種分配關系!”

“是朝廷透過強制性的、無償的向社會徵收一部分社會財富的方式!”

“社會財富的分配關系?”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強制性、無常的向社會徵收一部分財富?”

弘治皇帝一聽,頓時就仔細的思索起來。

這大明朝的稅收雖然基本上是以食物為主,糧食、棉布、茶葉等等,這些從本質上來說確實是社會的財富,而且朝廷徵收這些都是強制性的,也是無償的。

以前對稅,弘治皇帝被灌輸的思想是這東西是洪水猛獸,尤其是對於百姓來說是洪水猛獸,所以自古君王就應該輕徭薄賦、要儘可能的少收稅,這樣百姓才能夠過上好日子。

還從來沒有人如此清晰直接的向弘治皇帝解釋這個稅收的本質是什麼?

朱厚照如此清晰說出稅收的本質來,也是讓弘治皇帝一下子就清楚了,這確實是一種分配關系,一種強制性、無償性的徵收社會財富的方式。

“理解了稅收的本質,我們就不難發現稅收所具有的特點,首先它是強制性的,因為如果不強制性的話,沒有人會願意將自己的財富交出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其次它是無償性的,因為朝廷徵稅是不需要向百姓支付任何東西的。”

“最後就是稅收它是固定性的,徵稅的比例是固定的,不可能隨意的亂浮動的。”

“同時從稅收的本質上我們也是可以知道稅收的一些作用。”

“首先來說,朝廷的運轉它是需要依靠稅收徵收的財富來支援運轉的,無論是軍隊的開支、還是官員的俸祿又或者是賑災、救災、修築堤壩、道路、橋樑等等。”

“這些都是需要稅收徵收到的錢糧來維持運轉,整個大明朝廷需要一部分的財富來支援他運轉下去。”

“其次就是稅收是可以用來調節國家經濟的,所謂經濟,指的是人們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這一概念從微觀上指一個家庭的財產管理,宏觀上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生產是基礎,消費是終點,這就是經濟!”

“因為稅收是對財富的一種分配方式,所以可以透過稅收來調節經濟,比如某個地方有災荒,朝廷就可以免除這些地方稅收,這也算是調節經濟的一種。”

“再比如像鹽商非常的賺錢,攫取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導致鹽商集團迅速的膨脹,朝廷其實就可以透過徵收高額的商稅來限制鹽商集團的膨脹,同時將社會財富集中到朝廷的手中來。”

“再比如像現在興起的紡織廠、水泥廠,它對我們大明非常有利,我們完全是可以支援這些工廠的發展,在徵收稅收的時候,就可以少收一些。”

“還有我大明各個地區之間的發展是極其不平衡的,江南地區富庶、西南地區貧窮,我們可以再江南地區多徵稅,西南地區少徵稅,以此來平衡各地之間的發展。”

“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時候,一旦失去了平衡就導致某些事物的無序發展和迅速膨脹!”

“此外,稅收的作用還可以用來監督經濟的發展,比如災荒之糧食官商勾結、囤積居奇、哄抬糧價,我們就可以用稅收來打擊這些糧商。”

“再比如,海外貿易利潤非常的豐厚,朝廷就可以透過徵收關稅的方式,將裡面的利潤轉移到朝廷手中。”

“而稅收最重要的還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朱厚照將自己後世所學的關於稅收的東西說了出來。

“稅收竟然還有怎麼多的作用?”

“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弘治皇帝仔細聽,聽完之外也是茅塞頓開,對於稅收的認識一下子就昇華了,能夠從本質上來認識稅收,而不是還侷限於眼前那些文人們所灌輸的內容當中。

“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值得這個稅收最終還是要用來回饋社會、回饋百姓。”

“比如有錢了可以鞏固邊防、打擊韃靼、清剿倭寇、海盜、盜匪之類的,這可以讓百姓更加的安全,有更好的社會環境。”

“有錢了還可以修橋鋪路、可以修河堤、大壩、修運河等等,最終這些也是回饋到百姓的身上。”

“但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真正說能夠將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少之又少!”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大家只是一味的知道從百姓的身上索取稅收,卻很少有真正能夠將稅收又用到老百姓身上的時候。”

說到這裡的時候,朱厚照也是忍不住嘆氣道。

“就像我們大明,以國家來供養宗親皇室,我大明朝的王爺越來越多,我們老朱家的子孫越來越多。”

“全部都不事生產,對國家、對社會毫無貢獻,但卻是享受著極高的供養待遇,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大明遲早有一天,即便是將所有的稅收都用來供養那些王爺都是遠遠不夠的。”

聽到這裡,弘治皇帝就微微皺眉道:“照兒,優待皇室宗親這是歷朝歷代都在做的事情,更何況,太祖皇帝辛辛苦苦的打下江山,福澤子孫後代,這本就是應該的事情!”

“父皇,你想過沒有?”

“太祖皇帝的時候才幾個王爺?”

“總共加起來都沒幾個,朝廷供養起來並不難,可是到了現在,我大明建國已有一百多年了,我大明現在大大小小的王爺有100多個,再加上其它的宗親,現在我大明一年的稅收又三分之一都用在了養這些宗親上面。”

“如果再過一百年?”

“到時候恐怕將所有的稅收都用在上面都是不夠的。”

“福澤子孫是應該的,但也是應該有一個度,如果是無度的,遲早都會禍害整個大明!”

“父皇,兒臣知道各地的藩王都時常向父皇您哭窮,要求賞賜鹽引、土地、稅收等等。”

“父皇您寬厚仁慈,對宗室多有照顧,時常都大方的上次鹽引、土地和稅收,可是父皇您知道嗎?”

“整個河南現在一半的土地都在那些王爺的名下!”

“這些王爺一個個佔據著大量的土地又不用交稅,他們再窮能夠窮到哪裡去?”

“能夠有老百姓窮嗎?”

朱厚照對弘治皇帝算是無語了,他絕對不是歷史上那些文官們所寫的中興之君,也不是大有作為的君王。

事實上,真正去瞭解弘治皇帝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發現,弘治皇帝其實是一個毫無作為的皇帝,它的寬厚仁慈都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大肆的賞賜官員、賞賜、優待宗室等等,這些最終都是大明的老百姓來買單。

歸根結底來說,他是一個毫無主見、沒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又被文官們洗腦、忽悠的極其嚴重的皇帝,對於大明各個方面的認識都有著嚴重的不足,所做的很多事情都直接讓大明的局勢變得更加糟糕。

“河南一半的土地都在那些王爺名下?”

弘治皇帝聽到這裡,頓時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

這些王爺可是時常向自己所要賞賜的,鹽引、土地、稅收、錢糧等等,一個比一個會哭窮,一個比一個能裝,沒想到竟然是這樣的一種情況,這河南一半的土地都在這些王爺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