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正德日不落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7章,富了鹽商,窮了皇帝,苦了百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67章,富了鹽商,窮了皇帝,苦了百姓

“殿下!”

“這長蘆鹽場的訊息一旦到了京城的話,到時候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的!”

塔讀@

天津港,楊廷和看著一車、一車送過來的海鹽,天津港這邊有了大批量的廉價海鹽,鹹魚工廠也是正式的開工了。

每天天津港這裡賣出去的海魚全部都被低價收購到了鹹魚工廠這裡,然後加工成鹹魚。

說實話,楊廷和也是知道長蘆鹽場對於大明和大明百姓是有好處的,曬鹽法的出鹽量實在是太大了。

用朱厚照的話來說,這長蘆鹽場一個鹽場產出來的鹽可能真的是夠整個大明人食用了,這也必然會對現有的鹽政體系產生巨大的衝擊,嚴重的損害鹽商集團的利益。

對於鹽商集團來說,任何人膽敢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都不會放過你,即便是是天子和太子,他們也會想盡各種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這滿朝的大臣,很多都是鹽商集團的代言人,再加上各種各樣盤根錯節的關係,可以說這朝中的人大家都知道鹽政的弊端,但從來都沒有人說要去改一改。

即便是改,那也是往有利於鹽商集團利益的方向去改。

比如將納糧開中改成納銀開中。

所謂納糧開中值得是鹽商如此想要獲得鹽引,那就必須先將糧食運到邊關地區,用糧食來換取鹽引。

這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不費國力就供應大明九邊重鎮的大軍。

在明初的時候,這個政策也確實是起到了鞏固邊防的作用,鹽商們為了獲得鹽引,不得不辛辛苦苦的將糧食運到邊關地區換取鹽引,然後再拿著鹽引去鹽場裡面提鹽,最後再將鹽販賣到大明各地去銷售。

從這個過程我們就知道,明初的時候鹽商集團想要獲得鹽引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這糧食運到邊關地區去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要知道古代交通極其的不便,這十斤糧食運到邊關地區去可能就只剩下三四成的樣子,故而運糧是很麻煩的事情。

所以糧商們就想方設法的從各地招募流民到邊關地區去開墾土地種植糧食,直接在邊關地區得到糧食再運送到邊軍手中,這樣一來就方便多了。

這個政策不僅僅鞏固了大明的邊關防禦,而且也是讓大明的邊關地區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大量的移民過去開墾土地,繁榮邊關,夯實了邊關地區。

可以說這個政策從一開始制定的時候,確實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保證了大明邊軍的糧食供應,節省了朝廷的開支,還鞏固、開發了邊關地區,可謂是一舉多得。

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代皇帝都將這個鹽引當成了硬通貨大肆的賞賜給大臣、權貴、宗親、外戚等等。

尤其是到了弘治朝,弘治皇帝這個大傻子,他被忽悠的瘸了,總是喜歡大肆的賞賜大臣、權貴、王室宗親等等。

比如像建昌伯、壽寧候——弘治皇帝就一個正宮張皇後,這倆是皇后的親弟弟,這樣的皇親國戚,他們就經常向弘治皇帝要鹽引,一要還是十萬引、二十萬引的要。

還有就是大明朝的那些王爺,一個比一個肥,但一個比一個能哭,能裝窮,這是天天向弘治皇帝這裡哭窮,今天只能吃饅頭,明天只能喝粥的。

不是所要鹽引就是所要地方的稅收又或者是所要賞賜土地等等,而弘治皇帝也是聽信了這些王爺的話,一直都很大方,這反而又讓這些王爺們變本加厲的索要,因為要得到啊。

以至於很多的大臣都強烈的表示了反對,屢次勸說弘治皇帝不能這樣濫賞賜下去,但弘治皇帝很少聽。

可以說鹽引制度的崩壞,其實就是大明的皇帝帶頭搞壞的這個制度。

皇帝大肆的賞賜鹽引,導致鹽引通脹、濫發,鹽場裡面生產的鹽根本就跟不上鹽引的發行速度。

導致的結果就是真正老老實實運糧去邊關的鹽商手裡面有鹽引但卻是提不出鹽來,因為想要從鹽場裡面提鹽出來,那必須要有足夠的背景、足夠硬的關係。

反而那些不用運糧手裡面拿著大量鹽引的權貴、大臣、王爺外戚們,他們提鹽的話,鹽場根本就不敢怠慢,必須要優先滿足這些人的需求。

如果濫發的鹽引在一定的範圍內,鹽商們的等一等倒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當等幾個月,甚至於幾年都提不出鹽來的時候。

這些鹽商就不會再往邊關運糧了,因為運糧了也拿不到鹽,有個錘子用。

這也就是鹽引制度崩潰的根本原因,沒人運糧到邊關地區去,邊軍的糧食都供應不上,怎麼去抵禦韃子的入侵?

邊軍沒有糧食吃很容易就發生兵變的。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最後朝廷這邊也是沒有辦法了,不得不將納糧開中改成納銀開中。

也就是說鹽商們只需要用銀子來購買鹽引就可以了,不需要再運糧食到邊關地區去獲取鹽引了。

這納銀開中一改,問題又來了。

真正能夠從鹽場裡面提鹽出來的都是真正手眼通天的人,在朝中和地方都有著極硬的關係,他們往往只需要象徵性的繳納一點銀子就可以獲得大量的鹽引,可以說他們的鹽引成本幾乎為零。

最主要的花費其實是花費在了上下關係的打點上,朝廷這邊的大佬們要一一打點,地方的鹽道官員,鹽場的官吏等等,全部打通了,成本主要就是在這方面。

從朝廷到地方,到處都是這些大鹽商的自己人,他們操作的空間非常大,100份鹽引他們都能夠輕鬆的提取出10000份鹽引的鹽出來。

然後這個鹽轉手一賣,賣給二級鹽販子,這些二級鹽販子,他們關係不夠硬,沒辦法打通朝廷到地方的關系網。

二級鹽販子也就是中間商,這些鹽商勢力遠不如最上游的大鹽商,這些中間鹽商的勢力範圍可能侷限於一個省內,沒有辦法上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辦法從鹽場拿到鹽。

所以他們就成為中間商,大鹽商從鹽場拿鹽,他們就接過來,轉手再賣給各自勢力範圍內的終端銷售商,同樣也是一個賺一筆。

最後的就是終端銷售商了,也就是三級鹽商,這些人往往都是一個小地方的豪強,能夠壟斷一個地方的食鹽買賣,鹽只有他們才能夠賣,自然而然的,這鹽到了他們的手中,一斤鹽至少也是要賺十文錢,有些心黑的,那就賺得更多了。

所以本來鹽這個東西,朝廷從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稅銀少得可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基本上就失去了這一塊的收入。

弘治五年的納銀開中,剛剛開始沒幾年,朝廷每年還能夠收到兩百多萬兩稅銀,但是到了明中後期,隨著朝局的腐敗,東林黨人逐漸掌控朝政。

朝廷在鹽引方面能夠收到的銀子根本微乎其微,甚至於到了後面的時候,一年下來,購買鹽引的銀子僅僅只有幾萬兩,稅收方面更是慘不忍睹,江南地區一個富裕的大縣,一年的稅銀甚至於連一百兩都沒有。

在整個鹽相關的利益體系當中。

鹽商賺錢非常的簡單,用銀子去買鹽引,然後再去鹽場這邊提鹽出來,轉手再一層層地賣下去。

幾文錢一斤的鹽,轉手就賣個二三十文錢一斤,幾倍的暴利,然後下一層的鹽商再一手,加幾文錢賣給終端的銷售商,這些終端銷售商再加上幾文錢一斤,然後缺斤少兩、滲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終的銷售價依然還是要高達幾十文一斤。

這還是正常的情況,有時候,這些鹽商還會根據情況加價,像雲貴地區,江西、湖南、湖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產鹽的情況下,鹽的價格還會更高,上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這其中第一層次的大鹽商,他們獲利最豐,他們只需要花點銀子賣到大量的鹽引,然後再把鹽從鹽場提出來,轉手賣給二級鹽商,鹽的利潤當中他們就要賺走一半。

五十文一斤的鹽,他們要賺至少二十五文錢。

可以說大明的這些大鹽商,他們根本就不是靠什麼精明、會經營什麼的才賺錢的,純粹就是靠關係、靠背景,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鹽引才能夠從鹽場裡面提到鹽。

江南地區的大鹽商一個個背後都霸佔了大量的鹽場,像提出納銀開中的葉琪葉家,他們就霸佔了六七個鹽場。

這六個鹽場裡面的鹽,除了他們葉家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提不出鹽來,而他們葉家只需要花點銀子賣一點鹽引,然後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提鹽出來,轉手一賣一斤鹽賺二三十文。

你說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大鹽商能不富嗎?

一個個都富甲天下,比朝廷都有錢。

當然,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成為這樣的大鹽商,這些大鹽商的背後都有極其龐大的背景,基本上每一個人的家族在朝廷都有人。

或是自己本家出去的子弟,在朝中為官,又或者是自己本家聯姻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的同鄉等等之類的,總之每一個都有著非常龐大的關係網路。

再加上又打通了地方的每一個環節、鹽場的上下等等,所以他們這些人繳納了銀子拿到了鹽引,才能夠從鹽場裡面將鹽給拿出來。

但總的來說,大明的鹽政制度到了現在,已經變成了這些鹽商集團的私人利益,變成了他們的禁肉,除了他們之外,任何人都很難插手進去。

即便是天子想要插手進去都很難、很難,因為朝堂上有大量的大臣在替這些鹽商集團發言,什麼祖制、什麼與民爭利、什麼國本,反正就是想方設法的組織改革鹽政,組織外人插手進這個利益體系裡面。

在地方,鹽道官員、地方官員、鹽場的官吏等等也都是他們的人,縱然是天下派人來查,也是查不出什麼東西。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一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甚至於還可以直接不配合你,讓你縱然是有天大的本領,你也休想在地方施展開來。

在這個體系當中,朝廷收不到稅銀,百姓吃著昂貴的鹽,幾十文一斤,有些地方甚至於上百文一斤,如此昂貴的鹽實在是罕見。

同時鹽場裡面的灶戶也是最苦逼,因為戶役制度的限制,所以他們世世代代都是灶戶,只能夠在鹽場裡面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煮鹽。

管理鹽場的官吏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會拼命地壓榨這些灶戶,本來規定灶戶一天只能夠工作四個時辰,可是官吏為了多出鹽,可能就會讓這些灶戶一天工作六個、七個時辰。這些多產出的鹽自然是不會上報給朝廷的,自然而然也就進了他們這些官吏的口袋了。

至於灶戶,誰會在意他們的生死?

真正受益的就是這些鹽商,大大小小的鹽商,一層層的鹽商,一個個富可敵國,一個個吃得滿嘴流油。

總結起來現在大明的鹽政就是富了鹽商、窮了皇帝、苦了百姓。

很多鹽商家族原本只是一個普通家族,但是因為和鹽扯上了關係,迅速就壯大起來,變成了一方豪族。

這些鹽商家族又很清楚維持自己一切的根源,所以這些鹽商家族又會不斷地興建私塾,支援自己家族的子弟讀書考科舉。

又或者是將自己家族當中的女子嫁出去,嫁給那些讀書人、嫁給上下的官員;還有就是投資自己的老鄉,自己家鄉有讀書人進京趕考什麼的,他們都非常樂於出銀子資助,非常喜歡結交這些讀書人。

塔讀@

時間一長,慢慢地就會形成龐大的關係網路,這也是明朝中後期東林黨形成的根本原因,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本來就厲害,出的官員多,現在又是各種支援,老鄉幫老鄉之類的,慢慢的就形成了黨爭,鬥的你死我活,爭權奪利,根本就不顧江山社稷。

至於大明的皇帝,機靈點的還知道利用廠衛的力量來制衡這些文官,傻乎乎如弘治、崇禎之類的,那更是直接被這些文官們忽悠到死。

皇帝要銀子沒有銀子,國庫餓死老鼠、內帑連老鼠都懶得光顧,要權力也基本上都被文官們所把控和限制,即便是換了一批文官依然還是老樣子,想要做點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這樣的大明朝不滅亡都是奇蹟了!

朱厚照對這一切自然是洞若觀火,身為一個穿越者,再加上歷史愛好者,對於明朝的這種情況可謂是非常的清楚。

甚至於比眼前的楊廷和、王華、劉忠、劉瑾等人更加的清楚。

楊廷和只是看到了這長蘆鹽場的訊息一傳開會遭到朝著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卻是沒有看到鹽政背後關係著大明朝的國運。

如果一直讓這樣的鹽政制度持續下去的話,大明朝將不可避免的走上歷史的老路。

現在是弘治朝,朱厚照有心要改,還是可以的,有希望成功的。

畢竟現在黨派還沒有形成,黨爭還沒有,江南地區的鹽商也還沒有到明後期那般強大,天子的力量還很強,朝中正直的大臣也有不少。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真要是等到明後期的時候,鹽政這一塊根本就沒辦法改了。

到時候朝廷收不到銀子,百姓吃著昂貴的鹽,最終卻是便宜了中間的那些鹽商。

“能掀起什麼波浪?”

“不就是那些鹽商集團的代言人強烈反對嘛,沒什麼大不了的。”

朱厚照看了看眼前的鹹魚工廠,很是淡定的說道。

如果自己都沒辦法插手鹽的話,那這天下還有人可以插手進去嗎?

只要弘治皇帝不被忽悠瘸了,這鹽政要改還是可以改的。

插手不進現有的鹽政體系,那就掀桌子,另起爐灶,再從新弄一個鹽政制度出來。

以長蘆鹽場為試點,以後實行私人鹽場制度,將朝廷的鹽場逐漸全部的廢除掉,再廢除灶戶,允許私人辦鹽場,根據這些鹽場來收稅。

這樣確保朝廷稅收的同時,各個鹽場之間存在競爭關係,也可以降低鹽的價格,讓老百姓吃上更廉價的鹽。

塔讀@

當然核心還是要自己牢牢的抓住長蘆鹽場,將大頭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至於這些鹽商制度,朱厚照心裡面早就已經想要收拾他們了,當然現在還不是時候,自己還沒有當皇帝,沒有掌握大權。

等自己登基之後,大權鞏固了,到時候這些鹽商一個不會放過,尤其是那個葉琪的葉家,更是如此。

妥妥的一個大蛀蟲,吸食大明的血液,還崩壞大明的制度。

“我所做之事皆是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我大明的億萬百姓,只要需要對得起大明的億萬百姓就可以了!”

朱厚照信念非常的堅定,也是讓一旁的楊廷和、王華、劉忠三人頓時就無話可說了,想想太子所做的這些事情,還真是如此。

“公子,公子!”

“鯨魚已經準備好了,可以往京城出發了。”

這時,石七急匆匆的前來彙報道。

【作者題外話】:三章萬字更新奉上,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