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明末逐鹿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3章 張獻忠東出,天雄軍再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33章 張獻忠東出,天雄軍再立

公孫翊率部在豐寧鎮,一舉殲滅建奴阿山所部之後,由於沒有進一步的敵情,大軍遂在豐寧進行休整待命。

另一支五萬步卒在王輔臣、劉芳亮、郝搖旗、徐治都、蔡毓榮諸將的統率下,則在圍場進行休整。

有關建奴譚泰、南褚、葉臣這兩支的兵馬的軍情還未傳來,公孫翊卻先接到河南巡撫孫傳庭發來的戰報。

就在本月初三,長安的張獻忠東出了。

張獻忠在攻下長安之後,盡收李自成殘部,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實力迅速的膨脹。

如今張獻忠的勢力南起貴州、滇中,四川、西至隴西、銀川、關中,橫跨大半個西南西北。

統治數省數十個州府,兵馬達到四十萬,號稱百萬大軍。

此次東出,張獻忠並未親自掛帥,而是分別任命四位義子掛帥。

平東將軍孫可望為東路軍大將,平西將軍劉文秀為副將,統率十二營人馬,共十二萬人馬,號稱二十萬出潼關,兵鋒直指洛陽。

安南將軍李定國為南路軍大將,安北將軍艾能奇為副將,統率十二營人馬,共十二萬人馬,號稱二十萬,出商洛,兵鋒直指湖廣。

此次張獻忠意圖很簡單,那就是攻取河南,湖廣之地,然後兩路大軍會師武昌。

武昌會師之後,兩路大軍齊出,直取金陵,從而達到顛覆大明王朝,奠定大西王朝為華夏正統的目的。

張獻忠此次的戰略目的若實現,大明確實距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中州經略、河南巡撫孫傳庭,在河南早已經經略一年,為防備張獻忠東出,孫傳庭經過公孫翊批准,特意把河南巡撫衙門,從開封搬遷至洛陽。

此時的洛陽城中雖然只有三萬駐軍,但周邊各州府卻有兩萬團練兵。

河南總兵唐通常駐洛陽、副總兵牟文綬統率五千駐軍,以及一萬團練兵駐紮開封。

副將馮雄統率五千駐軍,一萬團練兵駐紮南陽。

位於山西的河東府,山西總兵高得捷派副將王希忠同樣常駐一萬兵馬,作為防範張獻忠西進。

這一年,為加強洛陽的城防,海州軍器局調撥了十二門十八磅的紅夷大炮,以及十二門十二磅的紅夷大炮,外加十二門六磅紅夷大炮架設在城頭之上。

另外洛陽的駐軍,還配發了五千支火繩槍,組建了一支火器營。

洛陽作為六朝古都,城防本就堅固,加上孫傳庭一直都在防備張獻忠的東出。

在得知大西軍東出的訊息時,孫傳庭並沒有絲毫慌張,第一步他自是想京城發出軍報,在軍報上他陳述道:“洛陽兵精糧足,流賊張獻忠即便傾巢而出,吾足以堅守半年,若半年之內洛陽失守,主公砍下吾人頭。”

這就是孫傳庭的自信,雖然他手中僅僅幾萬人馬,但他擁有蔑視張獻忠的勇氣。

孫傳庭之所以給公孫翊寫這份戰報,那就是他深知公孫翊的戰略重心在遼東。

同樣作為一個戰略大師,一方統帥,孫傳庭也認同公孫翊的戰略部署。

在他孫傳廷眼中,流賊出身的張獻忠,亦或者已經死去的李自成,都難以成大器。

相反邊患卻始終是大明的心腹之患,事實上在大明三百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邊患始終是大明最大的掣肘。

尤其是遼東的建奴,近二十年來,對於大明九邊威脅,與日俱增,每年朝廷一半以上的財政,兵力都用在了對付建奴身上了。

豐寧鎮公孫翊大帳。

“陳近南,擬令。”看罷孫傳庭傳來的軍報,公孫翊雖然情緒未見起伏,但內心卻依舊升起一股無力感。

眼下朝廷對他戒心防備,江南賦稅一分撥款都沒有給公孫翊。

如今張獻忠實力大增,東出關中,這對於他平定遼東,將會是莫大的掣肘。

“擬孫傳庭重組天雄軍,調任東昌總兵李牟為天雄軍左都督,調任臨清州總兵楊衍為天雄軍右都督,東昌臨清州衛所兵馬,歸建天雄軍。”

“河南副總兵牟文綬擔任天雄軍中軍都督、河南總兵唐通擔任天雄軍後軍都督、河南副將馮雄擔任天雄軍前軍都督。”

“天雄軍統率五個大營,兵力滿編為十萬人馬。”

“臨清州知州任棟調任東昌知府,副將齊見龍為東昌衛指揮使。洪恩照升任臨清州知州,齊昱龍升任臨清州衛指揮使。”

“即日起,組建河北承宣布政使司,調任山東總兵吳國貴為河北巡撫,馬科擔任原職河北總兵,保定知府胡世安升任河北布政使,刑部司主事蘇京調任河北按察使。”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韓一光升任山東巡撫,按察僉事邱祖德升任山東按察使,劉景耀擔任原職布政使。”

“山東副將王屏藩升任山東行省總兵,此令無需三省六司稽核,直接六百裡加急下發至各行省。”

沉思之下,公孫翊頓生時不我待之感。

這一連串的人事調任命令,公孫翊自然不是胡亂任命的,事實上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他的老班底,之前公孫翊沒有調任在第一線使用。

並不是不信任,亦或者他們才幹不足。

其實恰恰相反,這些人都是忠誠可靠,敢於任事之人。

公孫翊統軍在前方作戰,後方自然需要留下可靠信任,又敢於任事之人任職,否則豈不是後方不穩。

就拿吳國貴來說,這幾年他一直在山東擔任總兵,實際上行使得卻是山東巡撫的職責。

這兩年山東雖然連續遭遇蝗災,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可依舊連年豐收。

這裡面誰的功勞最大?自然是吳國貴這個主事之人,所以吳國貴的功勞,公孫翊一直惦記在心中。

這次他把北直隸隸屬京畿的河北劃出去,成立河北承宣布政使司,就是加強地方上政權治理。

吳國貴出任河北巡撫,實至名歸。向吳國貴這樣的人,上馬能領軍,下馬能安邦,這才是真正難得可貴的人才。

如今吳國貴年僅三十二歲,正當年富力強,與公孫翊帳下的山西巡撫李延齡、宣大總督田見秀、以及護漕軍大都督李巖。

四個人年齡最大的田見秀今年也僅僅三十七歲,李延齡三十六、李巖三十三歲。

除此四人之外,能夠稱得上統帥就是孫傳庭,如今也還不到五十歲,這批人用好了,公孫翊未來二十年根本不用擔心無將可用。

天雄軍、關寧鐵騎、秦軍這三支軍號,在明末的歷史上,代表著大明軍隊的天花板。

不過如今隨著公孫翊的到來,關寧鐵騎和秦軍都未能問世,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只有盧象升的天雄軍,當年曾殺得流賊李自成和張獻忠丟盔棄甲,哭爹喊娘的罵盧象升為盧閻王。

公孫翊此時重新啟用天雄軍軍號,一來是對盧象升的致敬,二是如今張獻忠軍中,當年可是不少人對天雄軍記憶猶新,此次正好藉此名號行事。

三嘛在公孫翊心目中,能夠接過天雄軍旗號,繼續發揚光大之人,當今之世舍孫傳庭還有何人?

歷史上的孫傳庭同樣也是憑藉一己之力,組建起秦軍,與李自成展開了殊死之戰,雖然最後戰死沙場,去也贏得了身前身後之名。

而且公孫翊此番特意為孫傳庭配備了五大都督,左右都督李牟、楊衍都是善戰之將,前後都督馮雄善於撫軍佈陣,唐通善於練軍、牟文綬善於守城。

五大都督齊心協力襄助孫傳庭,足以讓公孫翊期待。

其次還有五員大將統軍,分別是蘭養成、張禮、田虎、張能、陳尚智。

這五個人除了陳尚智是武舉出身的大明將軍外,其餘四人都是當年追隨李自成南征北討的大將,個個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

他們這批人都是李錦自殺之後,隨劉芳亮、趙應元、郝搖旗他們一道投降公孫翊的。

“近南,你看看本督這番佈置,還有沒有遺漏的地方?”公孫翊一口氣下達完這份人事任命之後,還是有些不放心的問了一句陳近南。

“主公統籌全域性,算無遺漏矣。”陳近南分封文書之餘,樂呵的拍馬屁道。

“你小子,現在也學會油嘴滑舌了。”公孫翊笑罵一句,再次補充道:“命令山西巡撫李延齡做好軍需保障,山西總兵高得捷進入備戰狀態,必要的時候,要率軍策應。”

“主公,如此佈置,那就真是天衣無縫了,我料這次那個八大王,在洛陽城下,定會撞個頭破血流。”

陳近南這話卻是由衷之言。

孫傳庭用兵的本事,他可是如雷貫耳。

天雄軍一旦組建,十萬大軍匯聚中州大地,張獻忠就算御駕親征,傾巢而出,也定然討不了半點便宜。

事實上也是如此,大西軍軍的統率孫可望、劉文秀雖然也是難得的名將,但面對洛陽城,以及孫傳庭,十二萬人馬,連番進攻半月,不但沒能寸進,反而在洛陽城下留下近兩萬具屍體。

尤其是當李牟、楊衍統率山東的援軍抵達時,孫可望、劉文秀更是只能望城興嘆。

“撼山易,憾洛陽城難!”

相比起孫可望、劉文秀的東路軍,圍攻洛陽半個月寸功未立不同。

此時南路的大西軍李定國、艾能奇卻是進展順利,第一戰便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攻破鄖陽城,鄖陽巡撫馬世奇。

隨後李定國與艾能奇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出現在襄陽城下,殺了襄陽守軍一個措手不及。

一戰而定襄陽,拿下襄陽之後,李定國艾能奇兵分兩路,主動放棄襄陽,避開湖廣的明軍主力,輕取江陵、夷陵。

在劫掠了大批糧草以及財物之後,李定國艾能奇再次出奇兵,二佔襄陽城。

待湖廣總兵金聲桓統軍尾隨而至時,李定國艾能奇再次放棄襄陽,輕騎直取江夏城。

待金聲桓擔心武昌有失,匆匆從襄陽撤回武昌途中,卻被李定國艾能奇半道伏擊。

這一戰湖廣總督何騰蛟好不容易聚集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求銀票了,兄弟們,看完扔一張銀票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