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王牌導演最新章節列表 > 161 評委的電影解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1 評委的電影解析

今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競爭格外激烈。

23部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大師作品幾乎佔據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警匪片佔據的比例也令人咂舌,往屆,主競賽單元從未有一次像本屆電影節這般,有如此多商業味十足的警匪、黑幫題材影片殺進主競賽單元。

大師作品數量激增,不僅提高了本屆電影節作品質量,還讓各個獎項評選結果變得撲朔迷離。

《浮士德》、《殺戮之神》、《三月十五日》、《危險方法》、《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殺手喬》、《大新聞》……

這些影片無論哪一部捧得金獅獎,都可以稱得上實至名歸,可一旦聚在一起,一決雌雄,不要說主競賽評委感到很為難,就連媒體人也難以抉擇。

按照目前媒體評分情況,最受媒體喜愛的影片當屬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執導的影片《浮士德》,其次是大師羅曼·波蘭斯基帶來的《殺戮之神》,以及法國天才導演塔瑪拉·霍恩的新作《大新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三部電影各有千秋,評分咬的很緊,尤其是塔瑪拉·霍恩的《大新聞》,不少專業影評人是這部影片的擁護者,奪獎呼聲非常高。

其次分數比較高的影片是憑藉影片《生人勿進》開創“吸血鬼題材電影新篇章”的導演托馬斯·阿爾弗萊德森、以及他的最新力作《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喬治·克魯尼的《三月十五日》,大衛·柯南伯格的《危險方法》,以及威廉·弗萊德金帶來的影片《殺手喬》。

老實說,把《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放在第二階梯有些委屈,和有明顯硬傷的《危險方法》以及《殺手喬》相比,第一階梯顯然才是這部影片該呆的地方。

但這位瑞典新銳導演在個人知名度上,顯然是無法和第一階梯三位導演相提並論,這部講述冷戰時期的間諜大戲,也不太像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欣賞的風格,所以說,這部電影被放在了第二階梯。

總的來說,和第一階梯的電影相比,第二階梯的影片雖各有千秋,但都有相對比較薄弱的地方。

每年各個獎項的歸屬總會出現爭議,尤其是最高獎金獅獎的選擇,評委稍有不慎,結果就會落個黑幕之名。

不少媒體認為,主競賽單元評委若想評出一個比較讓人信服的大獎,《浮士德》或是《殺戮之神》二選一即可。

若評委想要劍走偏鋒選出一部與往屆截然不同的電影,《大新聞》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誰也記不得,金獅獎上一次頒給喜劇片是什麼時候,十幾年前還是幾十年,誰又知道呢?

當然,若是想要來個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和《三月十五日》都是不錯的選擇。

本屆據說還有兩部評分不錯的中國電影,不過因為該片提供給記者的媒體放映場位置有限,很多媒體人並未觀看幾部華語片,所以也無從知道質量,只聽看過的同行說電影很好看。

想到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是一個中國狂熱愛好者,中國電影在金獅獎刷到新榮譽,想來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本屆主競賽評委會主席是電影《黑天鵝》的導演,來自美國的達倫·阿羅諾夫斯基,除此之外,還有六位評委,他們分別是義大利女演員阿爾芭·洛瓦赫、以作品尺度大膽而聞名的美國導演託德·海因斯,義大利著名導演馬里奧·瑪通,音樂家大衛·拜恩,芬蘭視覺藝術家埃亞·麗莎·阿提拉以及法國“手冊派”代表導演安德烈·泰西內。

這些評委裡,苔米唯一稱得上熟悉的除了安德烈·泰西內,就只有評委會主席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手冊派”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之後,相當重要的流派。

很多“手冊派”導演與新浪潮電影導演本身就是重合的。

比如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讓-呂克·戈達爾,他們有個共同特點,曾為《電影手冊》擔任專業影評人。安德烈·泰西內60年代開始為《電影手冊》撰寫影評,69年開始擔任導演,在法國堪稱德高望重。

縱然苔米有“最年輕電影大師”的稱號,但這個稱號是恭維她的作品有大師水平,和那些真正的電影大師相比,她這個大師,顯然還有些稚嫩。

言歸正傳,當23部主競賽單元影片全部放映完畢後,評委們的甄選工作也在緊張的進行中。

安德烈·泰西內顯然是比較欣賞《大新聞》的,這並非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塔瑪拉·霍恩是法國人,又出自電影大師搖籃is,而是因為這部電影本身。

在安德烈·泰西內看來《大新聞》本身非常有趣,它以喜劇為載體,講述了一個本身並不愉快的旅程,這個旅程的所見所聞甚至已經稱不上不愉快這麼簡單,用慘絕人寰形容,也不足為過。

電影本身並沒有描述過多的戰爭場面,但卻無時無刻不在控訴戰爭的殘酷。

難民營裡的老弱病殘,為了生活下去無奈賣女兒的父親,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哀求被誤認為懷孕想要偷渡到歐洲的主角,將她的孩子以雙胞胎的名義帶回歐洲……

還有住在恐怖組織控制範圍內村莊,被壓迫的毫無做人尊嚴,明知道這樣是錯誤的,卻還覺得至少這裡短時間內沒有戰爭、比外界好很多的穆斯林婦女,以及被恐怖組織圈禁,隨時都會失去生命或是尊嚴的雅茲迪人。

這些小插曲,任何一個單獨列出來,都可以獨立成為一部電影,但在《大新聞》中,這些真的只是裝飾,似乎真的只是為了講述一段旅程。

電影最後透過蛇頭和記者的對話,闡述了導演的思想,只要有戰爭,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難民湧向歐洲、北美,唯一能夠平息一切的方法是停止戰爭,可人類的*是無窮無盡的,他們根本做不到和平共處,牛津大學畢業的記者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那些還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民,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或許總有一天,有一位偉大的人,會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現在他們看不到希望。

看似大圓滿的結局,隱藏的,是未完的悲劇。

就像電影中兩位主角救出了一對雅茲迪人姐弟後,弟弟天真地問記者狄奧,那些人呢?我們不管了嗎?

狄奧略帶惆悵地答道,我們管不了了。

一句“我們管不了”,似乎也暗示了導演本人的有心無力。

類似上面這種包括在喜劇外衣、細節之下的悲劇,在電影中還有許多處,說霍恩是“最年輕電影大師”也並非是媒體毫無根由的吹噓,至少在《大新聞》這部電影中,安德烈·泰西內看到了一個電影大師應有的水平。

所以,他毫不猶豫地將票給了塔瑪拉·霍恩。

可惜,並非所有評委都與安德烈·泰西內做出同樣的選擇。

評審團七位成員,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認為最好的電影,喜劇型別影片和正統文藝片相比,存在許多劣勢,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喜劇片不夠莊重,將金獅獎頒給一個年輕導演的喜劇片,有些過於大膽。

換句話就是,絕大多數評委打心眼兒裡認為喜劇不上檔次。

七位評委和安德烈·泰西內看法相同,認為本屆金獅獎應該頒給《大新聞》的,只有蘇格蘭音樂家大衛·拜恩。

安德烈·泰西內無法接受這個結果,他和另一位評委義大利導演馬里奧·瑪通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了爭執。

馬里奧·瑪通認為泰西內導演在偏袒同樣來自法國的塔瑪拉·霍恩,畢竟霍恩在法國影壇地位特殊,天才之名讓一堆大佬保駕護航。

泰西內認為這是汙衊,馬里奧·瑪通之所以抹黑塔瑪拉·霍恩,目的就在於讓義大利導演的作品脫穎而出。

安德烈·泰西內非常直白地大聲嘲諷道:“有眼的人都看得出來,今年義大利入圍影片水平普遍不佳,想來它們要是來自別的國家,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你可真是白費心思了,誰能想到呢,他們那麼不爭氣。”

馬里奧·瑪通被安德烈·泰西內夾槍帶棍的一番話氣得幾乎吐血。要知道評審團不止一位成員來自義大利,泰西內毫不留情的揭短後,義大利女演員阿爾芭·洛瓦赫同樣羞憤難當,可是她太年輕了,也沒有多少有分量的獎項,只能暗自在心裡唾棄這個倚老賣老的傢伙。

事實上,安德烈·泰西內說義大利電影“水平普遍不佳”還真不是故意貶低。

今年入圍主競賽的影片大部分質量都不錯,只有一小撮非常糟糕,《地球最後一日》、《賽德克·巴萊》都可以稱為拖後腿的影片,許多影評人毫不留情的評價電影讓他們感覺尷尬,不明白為什麼會讓這麼糟糕的影片入圍主競賽,相比之下,義大利本土影片並沒有糟糕的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情況也不是特別好,和本屆一些優秀作品相比,義大利本土影片較為平庸,同樣受到了許多專業影評人的批評,認為這樣的影片選入主競賽,實在是有些名不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