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現代 > 王牌導演最新章節列表 > 165 霍恩又去哪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65 霍恩又去哪了?

作為霍恩家的小女兒,麗莎很難有機會進入影院觀看姐姐,塔瑪拉·霍恩執導的電影。

因為那些作品絕大多數都是限制級,麗莎年齡不夠。

《大新聞》是麗莎極少數可以進入影院觀看的電影,上一次她得以進入影院觀看的是《擁抱》,一部講述失去雙臂的少年追逐鋼琴夢想的故事。

因為姐姐的關係,她得以拿到了電影院最好的位置,這讓她的朋友羨慕不已。

他們紛紛詢問麗莎是從哪裡搞到的,要知道《大新聞》的首映票非常緊俏,很早就宣告售罄。

麗莎笑而不語,她已經過了時時刻刻炫耀哥哥姐姐的年齡,她的朋友只有極少數知道她的姐姐是大名鼎鼎的塔瑪拉·霍恩。

和那些傻乎乎站在影院佈置的紅毯兩邊,時不時尖叫一聲的影迷不同,麗莎沒有選擇在紅毯外面等待明星,而是提前半個小時進入放映廳,一邊玩兒手機遊戲,一邊等待電影上映。

因為嘉賓陣容她今天上午吃早飯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都是她見過的。

沒有什麼新鮮感。

麗莎聽到外面撕心裂肺的尖叫聲,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驕傲感。

“啊啊啊啊啊——”影院外,又是一聲女高音,麗莎一邊玩著手遊版《黑暗將逝》,一邊在心裡吐槽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傢伙。

——嘖,太不淡定了!

等到大部隊陸陸續續入場,麗莎的遊戲已經過了一關了。

電影如想象一般好看,哪怕有段時間朝夕相處,麗莎依然覺得姐姐是個神奇的人,沒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能看到塔瑪拉執導的喜劇片。

要知道大姐幾乎沒有什麼幽默感,生活中一絲不苟,臉上也沒什麼表情,用安德烈的話就是,塔瑪拉無時無刻不再藐視著他們這些凡人,若是她的眼睛能寫字,出來的一定是“你們這群蠢貨”!

《大新聞》有點像中東版的《格列佛遊記》,講述了一個叫狄奧的記者和他名叫文森特的搭檔在中東一路的見聞。

一開始兩人的計劃是深入到恐怖組織的內部,然後將那裡的一切拍下來,炮製一起震驚世界的大新聞。

沒想到一路陰差陽錯,幾番和死神擦肩而過,當兩人想要平安回家,卻誤打誤撞真的進入恐怖組織內部,並如他們臆想中的一樣,做了一次英雄。

和有些奇幻色彩的《格列佛遊記》不同,掉和文森特並沒有去那麼多怪異的國家,也沒有那麼玄幻的經歷,他們的見聞並非大人國小人國,而是一場場因為戰爭帶來的悲喜劇。

兩個人自始至終,都履行著他們記者和攝影師的任務,又或者說,兩個人非常符合大眾對於記者和攝影師這兩個職業的想象。

狄奧一路上不停的問東問西,文森特無論何時何地,都沒有放下他手上的那個微型攝像機。

之前影評人有認為,在《大新聞》中,馬修·卡索維茨和吉姆·布勞德本特貢獻了他們成名以來最好的演技,並非只是為電影造聲勢。

馬修作為導演,雖然並未出演過多少電影,但是他在電影中的表現一直都是可圈可點的,吉姆·布勞德本特就更不用說了,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演員。

兩人的表演非常自然,就像他們原本就狄奧和文森特。

這是一種全然忘記自我,返璞歸真的表演方式,及時是最苛刻的影評人,也無法對二人的表現有所挑剔。

除此之外,電影啟用了一批毫無表演經驗的普通人,這些人的本色演出,也為這部電影增添了可信度。

很多時候,喜劇都很容易讓觀眾覺得浮誇和不真實,怎麼讓喜劇片既有紀實片的真實感,又不失原本的幽默,是很多喜劇大師研究的課題。

這個看似很難的問題,卻在《大新聞》中得到了解決,這部現實感很強的電影,幾乎每隔十分鐘或是更短,就會讓觀眾發出笑聲,無論是捧腹大笑還是會心一笑,都證明了電影的成功。

“太搞笑了,我臉有些發麻。”正片結束後,麗莎聽到旁邊看電影的一個女生對另一個男孩說道。

不過他們話音剛落,電影彩蛋就跳了出來。

麗莎嚇了一跳,因為她在大銀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姐姐。

“哇,美女!”

“哦,她是誰,好漂亮?”

“你剛才紅毯秀看了什麼,這部電影的導演!”

“我都沒注意,原來導演這麼美。”

“身材好棒,好年輕!”

……

麗莎也被銀幕上的姐姐驚豔到了,因為電視上,姐姐實在是身材太棒了,前-凸-後-翹,麗莎忍不住思考,這一段什麼時候拍的,要知道拍《大新聞》的時候,姐姐還挺著肚子呢,身材肯定沒有這麼火辣。

《大新聞》的彩蛋讓觀眾在驚喜和讚歎中,結束了他們的觀影體驗。

電影結束後,幾乎所有人都在詢問朋友“狄奧和文森特的故事是真的嗎”?

“彩蛋裡的故事是真的嗎,馬修真的是因為這個出演了《大新聞》?”

“應該不是吧,太誇張了!”

“真有文森特和狄奧這倆個人嗎?”

“我看了電影的紀錄片,原型是三個人,其中一個是導演本人另一個是她的丈夫,還有一個是她的哥哥,好像蛇頭也是有原型的,裡面有好多故事都是真的,在紀錄片裡都有……”

麗莎聽著周圍人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情,心中升起一股驕傲感。

這可是她姐姐的作品呢。

》》》》》》

“……若說《精神病人》、《擁抱》、《黑暗將逝》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還不足讓你承認塔瑪拉·霍恩,或許你應該去影院看看《大新聞》,相信,在看完這部電影後,你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這個未滿三十歲的年輕導演,就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

《大新聞》在法國公映的第一天,《費加羅報》就迫不及待表示了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之情,它幾乎佔用了一整版面,去介紹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參與這部電影的演員和團隊成員,稱讚它的最大的功臣,劇作家、導演塔瑪拉·霍恩。

無獨有偶,同樣對電影稱讚有加的,還有由法國語羅馬天主教會創辦的日報《十字架報》,該報一改之前因各種關係對塔瑪拉·霍恩的不喜,破天荒的稱讚了這位曾被他們認為“狂傲自大的年輕人”,雖然措辭極為婉約,但文字中表達出的喜愛之情,還是非常明顯的,要知道上一次《十字架報》用“出色”一詞誇獎塔瑪拉·霍恩的電影,還是她十幾年前的處女作《牧羊人》。

當然,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肯定,媒體們談論《大新聞》的重點還是放在電影裡提到的內容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戰爭,難民。

電影有幾個場景讓觀眾格外難忘,尤其是兩個主人公逃離恐怖分子大本營時,狄奧和男孩的對話。

他們不是救世主,沒有辦法救出所有的雅茲迪人。

而紀錄片中,霍恩也提到了,劇組曾經想要救助一些難民兒童,但是他們的錢對於他們來說是杯水車薪的,因為環境無法改變,他們的命運也無法改變。

造成這些人流離失所的根本原因,還是戰爭。

各種各樣的戰爭,有時候那些所謂的正義之戰,是否是在打著正義的旗幟,侵佔別國的土地,殘害他國的百姓?

在電影中,導演藉著兩位主人公的口,大肆嘲諷了一番美國和北約對敘利亞內政的插手,認為他們本質根本和侵略並無不同。

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導演卻給出了一個悲哀的答案,她也不知道。

但導演還是藉著兩位主人公的口,說出了她自己的觀點,“總有一些人打著這樣那樣的旗號,去做殘暴的事情,卻不知,這個世界上,最該被清除出去的,最該下地獄的,是他們。”

這種對戰爭的質疑和對無辜平民的痛心,才是塔瑪拉·霍恩隱藏在捧腹大笑的故事後面最深層次的東西。

在移民問題日漸尖銳的歐洲,媒體報道了太多戰爭引發的人間慘劇,會支援霍恩的觀點,也並不奇怪。

當然,除了主流媒體的大肆稱讚,網上《大新聞》獲得的稱讚也不容小覷。

電影中許多經典畫面被網友們津津樂道,結合電視四臺放映的紀錄片,網友們很容易看出電影中那些畫面是實景拍攝,哪些是後來搭建的影棚。

——“真不容易,紀錄片裡全劇組除了吉姆·布勞德本特所有人都吃的很差,布勞德本特為了維持體重,每天都在不停的吃吃吃,那個難民營沒有洗手間,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儘量不喝水,我看電影裡特意注意了一下馬修·卡索維茨的臉,果然和紀錄片裡的一樣,爆皮了,這電影拍得可真是辛苦。”

……

——“那個彩蛋有沒有人好奇是怎麼拍得,按照事件,塔瑪拉·霍恩已經懷孕了,怎麼彩蛋裡,霍恩身材那麼好?”

——“同想知道什麼時候拍的?”

——“霍恩身材和臉蛋都沒的說,不當明星真實太可惜了!”

……

——“看完電影後我才明白,為什麼威尼斯電影節頒獎晚會上,霍恩的獲獎感言那麼陰陽怪氣,還獲得了媒體力挺,這樣的水平竟然沒有拿到大獎,確實是非常嘲諷。”

——“期待年底歐洲電影獎和明年凱撒。”

》》》》》

今年法國電影質量普遍較高。

十月上映的影片,除了剛剛上映的《大新聞》,最值得期待的大概就是今年第64屆戛納電影節驚喜片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執導的影片《藝術家》,這部幫助男主角讓·杜雅爾丹一舉摘得金棕櫚影帝桂冠的影片,在《大新聞》橫空出世前,一直都是公眾心中明年法國電影凱撒獎最有利的競爭者。

如今兩部電影狹路相逢,讓影迷倍感焦慮,幸好兩部電影的首映時間是錯開的,要不然真不知道該看哪部電影好。

不過《大新聞》的影迷絲毫不擔心《藝術家》會過來爭票房,因為《藝術家》複製數量並不大,只是小規模放映,與其擔心《藝術家》,還不如關心呂克·貝松監製的動畫電影《怪獸在巴黎》,雖然這部電影並不被外界看好,但呂克·貝松個人號召力還是很強的,說不定到時候可以和《大新聞》一較高下。

對於是否會被別的電影搶風頭的問題,主演吉姆·布勞德本特在倫敦為即將在英國上映的《大新聞》宣傳時霸氣表示,“質量過硬的電影是從來不懼競爭的,無論地點是法國還是英國。”

不過,吉姆的這番話並未引起媒體太多的重視,英國媒體左看看右看看,眼睛繞著會場轉了一圈,終於忍不住問道:

“塔瑪拉·霍恩去哪了?她怎麼又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