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浦江東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7章 為什麼要搞金融貿易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77章 為什麼要搞金融貿易區?

經過陳桂春老宅的時候,王建浦指著對面昏黃燈光中的老建築,問:“小毛,你看看對面你們這裡人稱呼的‘膠圈房子’,有什麼變化沒有?”

王建東停下腳步站定,天氣悶熱,他往臉上抹抹汗。往馬路對面看。

可乍一看,感覺那幢老房子和之前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他不由得轉頭看向王建浦。

“你沒看出來?------,不會吧?”王建浦笑著問。

王建東又看了幾眼,還是搖搖頭。

“你再仔細著看看?”

王建東只好站原地看了好一會兒,猶猶豫豫說道,“好像是真的有些變化。大院的門牆呢?好像門牆不見了的。”

王建浦哈哈大笑,說道:“都是前年的事情了,曉得伐?當時因配合延安東路隧道建設拓寬陸家嘴路,拆除了陳桂春宅前的大院門牆。”

王建東看著眼前的這一片“潁川小築”,不語。

王建浦笑笑說:“不過,現在馬路上大車多,街道兩旁全部都弄得來灰撲撲的,‘膠圈房子’上面積滿了厚厚一層灰塵,完全沒有了以往熱鬧的景象。你看不出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時有人從他們身邊經過。

走一段路,王建東問:“阿哥,我對這個金融不太懂,所以我還想問你一個事情。”

“哦?你想問什麼?”王建浦站定。

“為什麼我們上海要在陸家嘴規劃做這樣一個金融貿易開發區?”王建東想了想,說,“我查過資料,這裡是我國第一個金融貿易區,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

王建浦停下腳步,看看四周。

剛好前面是陸家嘴小學的位置,門口有兩個磚頭砌的花壇,裡面各種著一棵萬年松。

“你的問話說來話長啊。”他想了想,說:“我記得小學旁邊小巷裡的公共廁所我們大前年進去過的。我們去花壇邊坐坐,順便還可以醒醒酒。”

兩人坐下來。有一陣風吹過,稍微感覺涼快了一些。

上海為何要設立一個國家級金融貿易區?

王建浦想了想,說,“把陸家嘴地區規劃為金融區很好理解。因為與陸家嘴一江之隔的外灘原先就是金融集中地,所以,在陸家嘴發展金融,就與老市區聯成一體,組成一個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上去了,整個城市就活了,資金也有了,這是浦東新區開發建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再者,陸家嘴的區位優勢明顯,因此要充分發揮其級差效應,使開發效益最高。”

前年的時候,老人家曾這樣說:“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小平同志認為,“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崛起,要獲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這也就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不同於國內其它五個特區開發的定位:和中國其他開發區所不同的是,浦東提出“金融先行”。

王津浦介紹說,浦東開發開放,在金融、商業等第三產業上政策很突出,反映了中國的開放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開放。

他說道,從中國產業對外開放發展歷程看,80年代第一個階段是以建立五個經濟特區和開放14個沿海的城市為代表。開放的產業中主要是工業和部分第三產業,但第三產業中的核心領域,如金融、貿易、商業等仍不對外開放。進入90年代,浦東開發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第二階段。

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於制度環境有些更高的要求。有經濟學家就曾指出,製造業和服務業對制度環境有些很不相同的要求。與有形物打交道的製造業對體制、機制的依賴性相對較弱,而與人打交道的服務業對制度環境的依賴性卻很高。服務業所交易的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服務”或“許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因而大大增加。

浦東開發開放所肩負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在第三產業領域有所突破,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新階段。

王建東聽得似懂非懂,實際上心裡還是不太很明白。

王建浦看王建東的神情。站起身來,笑笑道:“我這麼說,可能理論的東西多了一些。這樣,我簡單地和你說說吧。”

80年代,國內的對外開放,主要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王建浦說道,我們曾經去廣東,還有深圳,香港做過調研。香港的經濟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是前店後廠。前面店在香港,後面廠在廣東,我們幾千萬人給他做後盾。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錢都是讓他賺走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為什麼?因為值錢的東西基本上都在香港,就是第三產業,其中當然包括了金融。

王建東靜靜聽堂哥往下講。

王建浦繼續說道,80年代初,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增加,香港製造業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經濟發展的勢頭開始掉頭向下。

這時候,釋放了內地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改革開放,成功提振了香港經濟。

珠三角開始成為香港的生產基地。到現在10多年時間,港商便在內地達成了14萬家企業、800億美元投資和500萬僱員的成就。僅在珠三角地區,就建立了超過10萬家企業與加工廠。“前店後廠”是這一時期最典型的生產銷售模式。

粵港協作,不僅成就了珠三角的“世界工廠”,實際上更有香港現代服務業的地位。

有一個資料,1980年,香港製造業GDP佔比為23%,位居第一;1990年,香港製造業GDP佔比下滑至17%,位居第三。現在,他們的製造業仍然在大量轉移到了內地。

王建浦說:“短短十多年時間,香港便完成了製造業的轉移。而金融業順勢成為香港的主要經濟支柱,讓香港穩坐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