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江海潮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五章 脫貧靈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五章 脫貧靈感

一芳記住娘的臨終囑咐,一定要為娘償還任家為吳家傳承香火的大恩大德。自己雖然不能為任家生兒育女,這個秘密只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但是作為大嫂,一定要讓三個小叔子娶上媳婦。

她白天到生產隊裡勞動晚上繡花,但是儘管沒日沒夜的幹活,收入還是有限,要想新蓋三幢瓦房讓三個小叔子都娶上女娘談何容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再說這三個小叔子身強力壯,人也本份厚道,在生產隊是幹活的好手,所掙的工分也是壯勞力中最多的。但是,這裡的分配水平比韓橋低得多,扣除糧草錢外,能拿到手的也沒有幾個錢。

一芳有些心急了,就這樣辛辛苦苦累死累活,還是不能改變貧窮的窘境,等三個小叔子都到了新良那個年齡,還到哪裡去娶女娘?她驟然想起了她和應聲從高墩圩橋步行回家的情景:

應聲撞傷彭步德的娘後,他倆帶老太看了醫生,確認沒有問題後把她送回家,沒想到腳踏車被彭步德強行扣留,他倆只能步行回家。途中,一芳踩翻了路邊一塊石塊,摔了一跤右腳崴了。

她的右腿曾經被撞骨裂過,應聲擔心影響到舊傷。他一屁股坐到地上,讓她擁在自己的懷裡,為她搓腿捏腳。接著把她背在背上,繼續向前走。一芳要下來自己走,可應聲怎麼也不肯答應。

一芳聽她娘說過,腳崴了用熱水泡或用熱布敷效果明顯。她實在捨不得心上人這樣一直背下去,就和他商量找個人家要點熱水泡一泡敷一敷,應聲也認為可以。但是,高墩圩橋至九圩港之間,除了遠處電廠的燈光閃爍外,三〇四國道兩側一片昏暗,哪裡有人家?

“前方有燈。”一芳驚奇的說道。

從三〇四國道拐出,有一條下坡的汽車可以行駛的沙石路,路的盡頭就是一芳說的亮燈的地方。

應聲揹著一芳走過去,大門旁掛著一個大牌子,上面醒目的寫著“海通市高墩圩橋堆場”。燈光就是從傳達室射出的。

“咚咚咚……”應聲敲傳達室的門。

吱嘎一聲門開了,“你們有什呢事?”一位姓李的大爺邊問邊用水壺向熱水瓶裡倒開水。

應聲說明來意,麻煩李大爺成全。他放下水壺,拿來腳盆和凳子,然後在腳盆裡兌熱水,還親手摸一摸溫度說:“伢兒啊,來泡吧。”

“謝謝大爺。”一芳說著,應聲攙扶她坐下泡腳。應聲蹬在地上,為一芳洗腳並細心的為她搓捏,可一芳疼得厲害,她擔心應聲難過而未發出聲音,熬得額頭上蹦出了汗珠。應聲雖然小心翼翼,但是手法不對,一芳豈能不疼?

李大爺知道她的想法,為了男友而自已忍著痛不發出一絲叫聲,難得有這麼好的姑娘啊,他為之讚歎。

李大爺仔細打量一芳受傷的腳,過了一會兒,他拿來一張小矮凳在一芳旁邊坐下。

只見他左手托起一芳的小腿肚子,右手在她受傷的腳上的幾個穴位處重重的按了按,然後輕輕的搓捏了一番。一芳感覺疼痛舒緩了許多,臉上露出了微笑。

李大爺判斷她的腳骨沒有受傷,便用右手掰了幾下腳踝,活動筋絡。應聲和一芳還沒有反映過來,只聽到格噔一聲,一芳就感覺沒有那麼疼了。老人家又拿來虎皮膏藥給一芳貼上說:“軟組織也可能受傷,上點藥吧。”

李大爺妙手回春,一芳都能下地跑了。原來,他是當地的土郎中,專治跌打損傷。搞合作醫療時,因為他家成份不好,沒有能當上赤腳醫生,不能繼續為老百姓治病,成了他的終身遺憾。

一芳的腳不疼了,應聲就有了心情。他對堆場怎樣經營賺錢不瞭解,雖然天色已晚,但是來一趟不容易,他想長長見識,就主動與李大爺聊了起來。

“大爺,你們堆場是做什呢的?”

“堆場堆場,就是堆放杲昃的場地。這裡主要堆放建築材料,黃沙、石子、預制品、石材等等,曾經也堆過煤。只要露天能放的杲昃,都可以堆在這裡。”大爺講得頭頭是道。

“這些杲昃哪裡來的?”應聲問。

“有客戶租用場地寄存的,也有堆場自己經營的。”大爺回答道。

“這麼多,怎麼運輸?”應聲又問。

“你看,這裡有運河有公路,可以用船運也可以用車裝,但是大多數是走水路。”李大爺指指三〇四國道,又指指運河邊的那一片船隻說道。

“堆場有自己的船嗎?”

“沒有,也不需要,有專門搞運輸的。有公司的也有個人的,反正堆場按距離和噸位付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應聲感嘆,靠近運河和公路真好!

一芳想到這裡,似乎來了靈感。對呀對呀,生產隊那條閒置的水泥船可以派上大用場啦。

這條船,就是生產隊到外鄉剷草積肥,新賢父親救人遇難的船隻。自從出事後,生產隊就再也沒有人敢用它,說船上會鬧鬼,不安全,所以一直擱在河坎。倒是那些天真無邪的小孩,經常在船洞裡捉迷藏。

一芳思忖,如果三個小叔子用這條船,為堆場搞運輸肯定來錢。她帶了一些土產騎著腳踏車去了高墩圩橋堆場找李大爺。

“李大爺,您還記得我吧?”一芳問。

“你是?”李大爺疑惑的瞅著一芳。

“兩三年前,我腳崴了,是您幫我治好的。”一芳說。

“想起來了想起來了。”李大爺高興的說。

“這是我們農村的土產,孝敬您老人家。”

“來就來吧,還帶這麼多杲昃,不能要,不能要。”

“這蔬菜是自家田裡種的,雞是自家養的,不值錢。再說就憑您為我治好崴腳,您也得收下。更何況我還要向您打聽事呢。”

“那真的有點不好意思啊,你想問什呢事?”

“現在堆場運輸還要船嗎?”

“要,要,生意好著呢,運的船不夠,頭兒正在發愁呢。那些租用堆場的客戶也在向我們打聽有沒有船隻。”

“一般一條船上用幾個人?”

“看船大小,一般兩三個人就夠了。”

“像三個人一條三噸的船,在你們這裡運輸一個月能掙多少錢?”

“具體的我也不太懂,船上的人經常和我閒聊,一個人一個月不會少於八十塊,多的時候有一百多塊。就是時間長,人辛苦點兒。”

一芳眼睛一亮,乖乖,這麼多錢!

“和堆場哪個人談呢?”一芳問。

“和經理談,籤個協議,就安排運輸任務。走,我帶你去見經理。”

“經理,這兒有個船主想來做運輸。”李大爺說。

“歡迎啊,我們正需要運輸船隻,只要服從管理和調配,任務是足的,錢是有得賺的。”經理連續接完幾個電話後說。“但是,也是有條件的,船隻要有運輸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