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江海潮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九章 下車伊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九章 下車伊始

應聲被任命為白龍港大隊黨支部書記後,下車伊始就開始走訪農戶,他想知道這裡的社員住啥種啥吃啥穿啥用啥想啥。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引起了應聲的關注,所有農戶自留地種植的都是清一色的大頭菜,而農民習慣種植的黃芽菜卻長得少之又少。

應聲就問大隊主任顧自途是怎麼會事,他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應聲。

過去,老百姓的自留地大多長黃芽菜,冬天收穫後,藉著農閒時光,三至五戶自由組合,將菜裝船運到柳橋、海潮縣城,有的甚至去海通城擺攤叫賣,很受城裡人歡迎。往返也就十來天,有了這筆賣黃芽菜的錢,各戶就可以辦各自的過年的大事了。

後來,上面說賣黃芽菜也屬於資本主義尾巴,規定每人只准種植十棵自己食用,自留地主要種植大頭菜。因為大頭菜是用來餵豬的,這樣產的豬糞比較肥,有利於集體農作物生長。

老百姓就等著賣黃芽菜來筆大錢,好安排全家的生活。不讓種植黃芽菜,等於斷了群眾的財路,於是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種植狀況。有的規規矩矩每人只種十棵,有的超出規定很多,有膽兒大的仍然我行我素原來種多少現在還種多少。

全村超種的人家很多,領導的意見很明確,這個資本主義尾巴不能讓它長出來!

有的生產隊利用老百姓少種的人眼紅多種的人的心理,採取了“挑動群眾鬥群眾”的辦法,出現了按規定種植的唾罵多種植的,種得少的指責種得多的亂象。相互之間這麼一傾軋,多數農戶多種的黃菜都被拔掉了。

但是還有一些釘子戶,怎麼說就是不肯拔。有的生產隊就想出了辦法,讓按規定種植的人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做不動工作就強行拔,隊裡按一等勞力記工分,多拔多記。

大隊領導和公社掛鉤蹲點的幹部覺得這些方法不錯,就在全大隊推廣。

一隊的“光搖鈴”是個硬頭,他本來名叫姚林,死了女娘後,就剩下他和四個兒子五條光棍,人們便喊他“光搖鈴”。

他家自留地都長上了黃芽菜,一棵也不肯拔。他是想賣了黃芽菜聚錢蓋房子,為兒子找媳婦。隊長說:“大隊等聽彙報呢,誰拔的菜歸誰,先動手的加記兩分工。”光搖鈴帶著女娘和四個兒子跪求隊長開開恩。隊長卻說:“憑什呢搞特殊,拔!”話音剛落,群眾蜂擁而上把菜拔得精光,連按規定可種的菜也沒有留,拔菜的人都說是第一個動的手,要求加記工分,這麼多人誰分得清誰先誰後,最後隊長只能給拔菜的人都加記了兩分工。

光搖鈴的女娘眼看著長得茂盛火旺的黃芽菜被拔光了,心口一陣陣疼痛,她想著這一茬怎麼辦?蓋房子還差錢怎麼辦?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她實在想不開了,就拿起敵敵畏農藥瓶衝向人群,咕咚咕咚喝了幾大口,根本來不及阻攔,眨眼間人就倒在了菜地裡,再也沒有起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從此,整個白龍港大隊的農戶都知道了什麼叫資本主義尾巴。再也沒有人敢拿家裡的東西到街上去賣,再也沒有人為了多種黃芽菜或其它經濟作物而拼命。

應聲聽了自途的介紹後心情十份沉重,他想換個話題調節一下情緒。就對一旁的大隊會計柏青說:

“你領我去看看手藝人家好吧?”

柏青指著路邊的破草房說:“彈花匠家,過去可有名唻。”

“好,去看看。”應聲說。

只見彈花匠家,牆上掛著一把彈弓,這是彈棉絮用的。牆邊上有一臺生了鏽蒙上了很多灰塵的膨棉花的機器。柏青介紹說,人工踩踏踏板使曲軸帶動左側大小輪轉動,透過齒輪傳動,使金屬毛滾高速旋轉,皮棉在毛滾的作用下迅速膨化。用這種膨化的棉花擀成棉條,搖起紡車,這棉條就像春蠶抽絲一般拉出了棉紗,有了棉紗就可以織布啦。

“師傅,還膨棉花,彈棉絮吧?”應聲看著彈弓指著機器問。

“不做了,我寧可三個兒子打光棍,也不碰這個高壓線!”彈花匠似乎有些憤怒的說。

白龍港是革命老區,出過不少先烈,這裡的人民為革命做過很多貢獻,整個大隊以貧下中農居多。

老彈花匠很勤勞,除人家來膨棉花、彈棉絮外,他帶領全家老小做起了棉紗加工的活兒。

買了一些皮棉膨化後,日夜操勞擀成棉條,然後給加工費讓會紡紗的女人紡成紗。有很多女人特別是一些老太太,對這個掙錢的活兒還挺熱心。

用皮棉換棉紗的人越來越多,想紡紗的女人還託著人來要活兒幹。生意越做越紅火,忙的時候還請小工幫忙。

彈花匠帶著妻兒送走了父母,發誓再也不彈棉絮、膨棉花了,上面說怎麼做就怎麼做,從不敢越雷池半步,免得搭上性命。此事一出,嚇得當地的木匠、瓦匠、篾匠……都不敢出去幹活,更不敢帶學徒,擔心有朝一日被當成資本家打倒。

社員循規蹈矩種植,匠人不敢外出做工,大家都窩在隊裡,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能不窮得叮噹響嗎?光搖鈴和彈花匠的形象在應聲腦海中揮之不去,他又有什麼辦法來改變白龍港大隊的落後境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