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大國空天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八章 針鋒相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八章 針鋒相對

“矛隼重型殲擊機,機長二十一點五米,翼展十四點二米,機高五點七米,機翼面積六十八平方米,安裝兩臺AL31F發動機,一臺先進的PD雷達,對空最大探測距離一百二十千米,對地八十千米,全機有十二個掛點,可掛載kh31p導彈這樣大的對地攻擊導彈,以及各類制導炸彈,中距空空導彈,近距格鬥導彈!”孫總師繼續彙報著爭氣機的一些設計引數。

不過這些引數,看起來非常接近蘇三五戰鬥機呢!

但是二者的外形又並不一樣,矛隼更像是一架拍扁了的蘇三五,同時它的機翼形狀不同,蘇三五戰鬥機是後掠翼,而這款矛隼戰鬥機是雙三角翼。

似乎這架矛隼戰鬥機,把各種先進的增加機動性的氣動設計都集於一身了,比如說鴨翼,邊條翼,還有雙三角翼,中央升力體。

這很顯然,就是為了超過六一一所的重型殲擊機設計方案,這是針鋒相對的一種設計。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孫總師繼續道:“三面翼佈局,可以說是高機動重型戰鬥機最佳的氣動佈局設計了,同時我們又採用了雙三角翼的設計,使得它的超音速效能和亞音速效能都得到了兼顧。對於三面翼氣動佈局,我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CFD和風洞試驗,透過數十個不同的設計,我們最終最佳化出了這麼一個方案,僅是邊條翼的造型,我們就用了十個設計,還有我們也對加萊特進氣道和BUMP進氣道進行了CFD模擬,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加萊特進氣道,是最好的,特別是在一點六馬赫以上,相對於BUMP進氣道來說,有更明顯的優勢!”

“加萊特進氣道在高速乘波飛行理論的啟發下提出的,利用了超音速激波增壓原理,機翼下方會產生一道從前緣開始的斜激波,氣流在經過這道斜激波後會形成一個壓力均勻的高壓區。在此基礎上,沿波面進行進氣道進口設計,可以讓高速氣流經過波面的減速增壓後仍是均勻的。”孫總師還深入的解釋了加萊特進氣道的原理。

聽到孫總師這些解說,無論是宋老,楊瑋,李軼,還是領導和專家們,可都是聞到了一股火藥味兒,這顯然是六零一所在針鋒相對啊,六一一所選擇了BUMP進氣道,而六零一所就選了加萊特進氣道。

“可以說加萊特進氣道,速度適應範圍廣,比BUMP進氣道更適合我們的高機動性戰鬥機,為什麼F22戰鬥機要選加萊特進氣道,就是因為BUMP進氣道雖然具備一定的隱身效果,結構更簡單,但是在一點六馬赫以上,總壓恢復系數明顯不如加萊特進氣道。”孫總師當然希望能夠透過進氣道的比較,打壓一下六一一所的方案。

確實在一九九七年,洛馬公司的F22戰鬥機進行首飛後,空軍也正式向六零一所和六一一所都下達了研製第四代重型空優戰鬥機的任務。

這就是後來的七一八工程,殲二零戰鬥機專案。

六一一所和六零一所將展開競爭,誰設計的戰機方案能夠獲勝,誰就能得到空軍四代機訂單並獲得殲二零這個正式戶口。

六一一所由於人手比較緊張,所以只是抽調了少部分技術人員,進行前期預研。

而六零一所則是人手比較多,所以在九八年開始就全面的投入了四代機研製。而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李添專家就帶領團隊,進行了隱身戰鬥機的研究。

其實殲八IIACT技術驗證機,也有為四代機探索三面翼佈局和電傳,航電系統的意味。

在二零零一年,六零一所的三面翼四代機方案,還獲得了科工委的科技進步一等獎呢。

只不過現在,六零一所為了PK掉六一一所的重殲方案,就把原本是四代機的初步設計,拿來改了改,就做成這了矛隼重型殲擊機方案。

這是因為這樣的三面翼設計方案,在所有的方案當中,機動性是最好的,而六零一所又非常信奉蘇霍伊設計局的機動性至上的理論。

真正的四代機競標,還要過好幾年呢,得到二零零七年去了。

而最終六零一所在四代機競標中失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走偏了方向,四代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隱身效能,還有就是超級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機動性也是要強調超音速機動性。

四代機可不是像三代機那樣,還是玩近距格鬥那一套,而是超視距空戰,利用隱身優勢,提前發現敵人,提前開火,打了就走,絕不會糾纏。

所以即便是機動性不怎麼樣的F35肥電戰鬥機,由於隱身效能好,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強,也能輕鬆的把機動性非常強大的歐洲雙風打個十八比零,十九比零的空戰結果。

這是因為F35戰鬥機擁有強大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可以說這架隱身戰鬥機能夠做到全向感知,它的機身上有先進的分散式光電孔徑系統,可以探測到前後左右上下,三百六十度方向,九十公里以內的目標,透過這套系統獲取的影象,可以投射到先進的數字化頭盔瞄準具上,也可以投射到戰鬥機的衍射平顯上,可以讓飛行員看透整個戰場。

這僅僅是紅外光電系統,它可以不開雷達的情況下,做到全向探測,還有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更是讓F35戰鬥機佔盡優勢,它能夠發現二百公里外的三代機,而憑藉隱身優勢,三代機就算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也只能在三十公裡以內才可以看到它。

所以四代機最重要的已經不是三代機強調的亞跨音速,中低空的機動性了,而是隱身第一,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第二,超音速機動性第三,超音速巡航第四。

所以六零一所開始就錯了,他們還是學習了蘇霍伊那一套,認為四代機的效能最重要的是機動性,只要機動性優越,在近距纏鬥中能壓制對手,再配合先進的航電系統,這樣的戰機就能在空戰中獲勝。

三面翼雖然機動性好,但是阻力也很大,所以對發動機的推力要求是比較高的,要減小阻力機頭還不能太粗,但是機頭小了,雷達就要小,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就會減弱。

這些缺點,孫總師當然不會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