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武侯祠裡看武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武侯祠裡看武將

楊逍問獨孤信怎麼知道這麼多有關成都的東西,獨孤信說自己也沒有怎麼留意,只是在隨柳貫讀書時,翻看了幾本記載成都物產、歷史的書而已。

況且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文殊院、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蹟。文人騷客們往往會在這裡駐足,旅客遊人也喜歡來這裡。

最受遊人們青睞的就是武侯祠(也就是蜀漢昭烈廟)。武侯祠肇始於蜀漢章武三年修建劉備的惠陵時,它是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是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以及蜀漢英雄紀念地。

大詩人杜甫曾在錦官城外尋找過這久負盛名的武侯祠。杜甫千里跋涉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當時人稱之為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

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楊逍知道杜甫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更明白杜甫“致君堯舜上”的政治目標,能寫出《蜀相》這首詩,杜甫絕不是心血來潮,更可能是蓄謀已久。

想著想著,楊逍的嘴裡不自覺地唸叨著:“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獨孤信聽到楊逍唸叨這首詩,也有所感觸般地說道:“前四句疏疏灑灑,後四句忽變沉鬱,魄力絕大。‘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楊逍也跟著評論道:“此亦詠懷古蹟。起句敘述點題,三、四寫景,後半論議締情,人所同有,但無其雄傑明卓,及沉痛真至耳。前四句傷其人之不可見,後四句嘆其功之不能成,憑弔最深。”

獨孤信聽了楊逍的意見,深然其說,對他大加讚許道:“不光是你如此讚賞,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為官理政者,都非常喜歡此詩的意境。此詩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首領王叔文、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說明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堪稱歷久不衰的經典。”

二人走著聊著就慢慢地到了武侯祠,大門上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政權的稱號,史稱“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

匾額說,這裡是祭祀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又稱為武侯祠呢?有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

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不顧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

殿宇坐北向南,佈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為昭烈皇帝劉備墓。

武侯祠內有蜀漢歷史人物泥像四十七尊,碑碣五十三通,匾聯六十一幅,鼎、爐、鍾、鼓十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應該稱作蜀國君臣紀念堂。大門到二門道路的兩側,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唐碑負有盛名,被稱為“三絕碑”,高一丈有餘,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率僚屬二十七人,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後刻建的。

此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文中極力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對他鞠躬盡瘁,力圖統一的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他比做前代名臣管仲、晏嬰、蕭何、張良。

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綽書法漂亮,是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之兄。後由名匠魯建鐫刻。此碑就因其文章、書法、刻技都非常精湛而被譽為“三絕碑”。

在劉備像東側,是劉備之孫劉諶的塑像。劉諶是劉禪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國鄧艾軍隊進逼成都時,他苦諫父親,同來敵決一死戰,與國家共存亡。但劉禪不聽,他悲憤已極,去祖廟哭述後,先殺妻子,而後自殺。

劉諶以死殉國的精神受到後人頌揚。劉備像西側原有劉禪的像,由於他不能保住父業,投降魏國,當上安樂公後,“樂不思蜀”,不知亡國之恥。早在前朝,他的像就被人毀掉,自此沒有再塑。

東偏殿內是關羽及其子關平、關興,部將周倉、趙累的塑像。關羽像高2米多,頭戴冕旒,紅臉,丹鳳眼,臥蠶眉,兩眼半睜半閉,美髯垂胸,身著金袍,手執象簡,一副帝王打扮,神靈面孔。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關羽初字長生,後改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猛將,號稱“熊虎之將”。他們與劉備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產生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關羽曾被曹操俘獲,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攏下,仍然效忠劉備,劉備得荊州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樊,活捉曹軍大將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歷代帝王將相對關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義”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追封為王,詔令全國各地修廟祭祀。因此,這裡的關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張飛祖孫三代的塑像。張飛面色漆黑,豹頭環眼,燕頷虎須,相貌威猛而有生氣。早年追隨劉備打天下,他勇猛善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員虎將。

民間傳說他的吼聲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橋下河水也為之倒流。張飛常無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將張達、範疆暗害。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張飛時說:“飛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關心尊重下級,也遭到失敗。

武將廊內,有蜀漢著名將領14位。他們或因戰功卓著,或因戰死沙場,被立像表彰。

趙雲居於武將之首,他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領。在當陽長坂坡,他隻身在曹軍重圍中衝殺,保護了幼主劉禪。在漢中爭奪戰中,他憑膽識,殺退曹軍,劉備稱他“一身都是膽”。

其他著名將領還有馬超、姜維、黃忠等。馬超武藝高強,當他還是一支獨立勢力時,曾在潼關大敗曹操,弄得曹操為逃命而割須棄袍,狼狽不堪。曹操曾說:“馬兒不死,吾無葬身之地!”

姜維本是魏國一名小將,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時將他收降。因忠於蜀漢,文武雙全,受到器重。諸葛亮死後,他擔負起蜀國的軍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圖完成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遺志。

黃忠,也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他老當益壯,征戰中總是身先士卒,勇冠三軍。

獨孤信和楊逍一個一個地看著這些武將的塑像,一邊看著他們的神態,一邊想著他們的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