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八章爭先恐後疑武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八章爭先恐後疑武將

石猛問道:“北宋的名相多如牛毛,世人皆知。偏偏為什麼是北宋一朝的文人們如此受重視呢?”獨孤信答道:“古人雲:‘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現在已為天下人所熟知,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了做良相是人們的第一追求,如果做不成良相可以退而求其次做良醫。而歷史上能夠成宰相甚至是良相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都可以稱為人中龍鳳。真的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歷史上的良相也是燦若星辰,比較知名的如漢代的蕭何、曹參、陳平,唐代的房玄齡、杜如晦,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宋代的士大夫們總結晚唐五代的教訓時,認識到‘道德仁義,所以為治;而法制綱紀,亦所以維持之也。’‘善為天下慮者,不敢忽於微,而常杜其漸也。’由此在宋太祖的一手推動下,開創了宋代最好的文官制度,由此也讓文人學而優則仕進入了歷史上最為滋潤的一個階段。”

楊逍道:“我記得史籍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宋太祖建隆元年四月,也即宋太祖趙匡胤登基的頭一年,時任京城巡檢使的禁軍將領王彥升。在夜間巡邏時突然造訪時任宰相王溥的私第。王薄‘驚悸而出’,小心詢問來意。王彥升回答說,自己只是‘此夕巡警困甚,聊就公一醉耳’。大半夜找酒喝當然只是藉口,王彥升的真實意圖,還是想‘求貨’,也就是訛些銀錢。但王溥竟是歷經兩代四朝的元老重臣,假裝沒聽懂王彥升的弦外之音,僅僅‘置酒數行’,便將他打發走了,轉過頭第二天,就找當時的皇帝趙匡胤告了狀。趙匡胤一聽,勃然大怒,將王彥升貶到了唐州作知州。”

石猛問道:“敲詐勒索當朝宰相,這膽子也真夠大的。難怪宋太祖趙匡胤會嚴肅處理。”

楊逍道:“太祖皇帝之所以大動肝火,是有深層原因的。身為當朝宰相,尚且不免被蠻橫的武將所驚嚇,其他文臣的待遇,不問可知。為了徹底扭轉這股野蠻風氣,宋太祖趙匡胤很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文臣的地位:首先全面推行以文馭武,在中央以文臣出任執掌兵權的樞密使,並明令在京禁軍將帥不得干預文臣職事;在地方則以文士充當知州、知縣、通判,執掌地方民政;其次,給文臣極為優厚的待遇,俸祿充裕,升遷優先。此外,宋太祖還擴建了自後梁時期開始就備受冷落的國子監和孔廟,並多次率群臣以大禮拜謁。宋太祖趙匡胤,一介武將出身的天子,卻對孔子奉行如此高規格的禮儀,這是再強烈不過的‘文治’訊號。建隆三年,太祖又在太廟中為後世子孫立下一個‘太祖誓約’,誓約三事,其一就是‘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對此,他的繼承者宋太宗在即位詔書中加以延續說:‘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尊承,不敢逾越。’而這種官家欽定的優越性,終宋一代未有更改,以致於宋人常不無自豪的說,本朝乃‘官人世界’也。”

獨孤信補充道:“觀宋代一朝,一是名臣賢相交相輝映,二是三朝元老、四朝元老比比皆是。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我們基本可以認定,在宋朝出現眾多賢相,並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制度保證。並大體得到了各代皇帝的認同。?觀宋代尤其是北宋朝,臣下犯顏直諫的事例不勝枚舉,百官忠於職守,皇帝容忍不同意見,朝綱穩定,民心順暢,這也是‘積貧積弱’的北宋在西夏、遼、金等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依然能存活一百六十多年的一大原因。?宋朝尤其是北宋的名臣賢相之所以如此奪目,除了因北宋王朝重視文官的原因外,還因為北宋王朝的治國理念與別朝不同:即在文官執政的前提下,非常重視宰相的作用;作為北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北宋各朝皇帝和其它朝代的統治者相比,也較為仁義。否則,在皇權專制的體制下,沒有仁義的君主,很難有大批賢臣良相湧現。宋朝重視文臣和賢相,使得二朝元老、三朝元老大量湧現,像趙普、寇準、司馬光等都是二度為相或幾度為朝廷重臣。像韓琦為三朝元老、文彥博則為四朝元老。”

石猛道:“文彥博這個人我知道,在有宋一代,最讓人稱奇的要數軍國重臣文彥博。他不僅壽命較長,而且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其當政時間超過了五十年。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他執政於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這段評價比較中肯,事實上,文彥博在北宋中期的政壇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的執政時間縱觀整個北宋王朝無人能及。”

獨孤通道:“北宋君主重視文臣和仁義治國的理念換來了回報。比之於其它朝代,北宋王朝的名臣賢相最多;儘管北宋王朝當時有西夏、遼、金等強敵壓境,但北宋時期並沒有爆發致王朝於死地的農民起義;而宋朝直至滅亡時,仍有文天祥、陸秀夫等忠臣為國而死。正所謂:‘種瓜者得瓜,種豆者得豆!’理固宜然!?”

楊逍道:“北宋王朝不是沒有名將,就算是有名將,也會被人給擠兌死。有位北宋中期鐵血戰將,出身貧苦農家,十六歲就替哥哥坐牢,後來又在軍中當了小卒。但一場宋夏戰爭,卻叫他的光芒驟然閃亮,從來見了西夏兵就狠打,還常帶著銅面具衝殺,一副青面獠牙做派,常打的兇悍西夏不戰自潰。就這樣大小二十五戰,真刀真槍殺出功名。”

石猛道:“此人天下聞名,就是狄青啊,可是狄青的下場確實令人唏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獨孤信接著說道:“在得遇了恩師范仲淹後,狄青這位早年出名又沒文化的戰將,開始耐下心來讀書,兵法韜略愈加熟諳,仗也越打越聰明,還立下了平定儂智高叛亂的大功,官位也扶搖直上,一路升遷到樞密副使。一個沒功名沒背景的武將,升到了文官才有的高位,堪稱北宋中期官場的神蹟。他穿著官服出入時,臉上還帶著當兵時的刺字,經常惹的旁人圍觀。可他卻相當放輕鬆:留著這刺字,才能鼓勵士兵們上進。可接下來的事,就不輕鬆了。宋朝的武將被壓制了多年,突然冒出個狄青,立刻引得文官們眼睛噴火,哪怕狄青為人謹小慎微,罵他的奏摺仍然滿天飛,各種他要造反的說法,常年有鼻子有眼。甚至還出聳人聽聞的傳言,說狄青家的狗長了角,半夜裡狄青府邸有鬼火——這個狄青是妖孽,萬萬留不得。千萬別以為,這只是奸詐小人的攻擊,當時罵狄青罵的最狠的,清一色都是北宋朝堂所謂的‘名相’們,比如歐陽修、文彥博等名流,各個都是急先鋒。狄青本人也委屈:‘我一輩子忠心為國,為啥落這下場?’沒想到文彥博,就是那位北宋名臣,四朝元老的文彥博,直接回答:‘你沒錯,可你是武將,所以必須懷疑你!’帶著這樣的回答,狄青,這位北宋中期最優秀的戰將,默默的離開了京城,離開前悲慼戚和朋友告別,滿嘴說著訣別的話,到了陳州任上,更是天天生在恐懼裡,四十九歲就含恨而去!”

石猛道:“風光到狄青這個地步,卻也只是悲涼結局。這樣的北宋,哪怕有再好的將,真到半壁山河淪陷時,再也不會有下一個狄青挺身而出,只能默默接受靖康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