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五章聖人永遠是素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五章聖人永遠是素王

石猛道:“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周女皇帝武則天二人還真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一對歡喜冤家,不過照我看來,女皇帝還是更為出色的,武周王朝還真不一樣。女皇武則天死後,無字碑一直矗立在那裡,任由風吹雨打。”

楊逍道:“立下無字碑的女皇帝武則天,當然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女皇帝武則天開創了武週一朝,按照諡號制度,女皇帝武則天最合適的諡號就是‘周文帝’,再加上她本來的姓氏‘武’,就成了‘武周文帝’。因為歷朝歷代都有‘文’、‘武’皇帝僭越篡位的優良傳統,‘武周文帝’這個諡號怎麼看怎麼彆扭,聖君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文和武都用上了,結果卻成了一種諷刺。廢除諡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諡號加長,於是唐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女皇自己的諡號是‘則天大聖皇后’。後世的皇帝當然不願意自己的功過由後人來評述,因此皇帝的諡號越變越長,這樣稱呼皇帝時,還是用廟號比較方便。這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稱諡號,唐朝之後的皇帝稱廟號的由來。‘文’、‘武’皇帝共同點之一是得位不正,共同點之二是不遺餘力的打擊世家大族。可以說能想的辦法都想了,能用的方法也都用了,但效果只能說是一般般。以打擊世家大族為己任,說明那些‘文’、‘武’皇帝的政治素養都很高,無愧於‘文’、‘武’之諡號。另一方面說明消滅世家大族的勢力任重而道遠,哪怕貴為天子也力所不能及。世家大族真正的衰落要到宋代,印刷術、儒家倫理和科舉取士才真正成為世家大族的掘墓人。”

石猛突然問道:“漢武帝雖不是是景帝長子,但被立為太子自然以繼大統,怎麼成了篡位僭越之人了?周文王也是繼承自己父親的君位,也成了篡位了?”

獨孤信怕楊逍一時說不出所以然來,他趕緊回答道:“按照儒家倫理,不按照既定順序繼承大位,就是得位不正。如果靠陰謀詭計上位,更是篡位僭越。文王是商朝的臣子,被追封為文王,是典型的僭越。”

石猛再次說道:“既然這麼講規矩,怎麼說武則天和唐太宗是夫妻?武則天連妾都算不上,有資格稱妻?”

楊逍道:“石大哥說得有理,按儒家那條理論,是不是必須按順序繼承?亞聖孟子就說過,天命有常,唯有德者居之。”

石猛又問道:“那究竟誰是那個有德者?”獨孤信答道:“不一定非得有德者居之,有時候還真是看寡助與多助。商紂王,文治武功一流,可是他動了貴族世家的利益,被周文王和周武王所滅;秦始皇,千古一帝,創華夏千年政治制度,動貴族世家利益被滅;魏武帝曹操,鼎鼎有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終其一生都沒有解決世家貴族的問題;隋煬帝楊廣,文治武功,制度創舉,可媲美秦始皇,依然被世家貴族所擊敗!這些帝王的舉措,都間接促成了下一個王朝的興起繁榮,商紂之後八百年周朝,秦之後四百多年漢朝,隋之後三百年的唐,周漢唐,華夏最巔峰的時代!無論誰上位,總有一批追隨者。孟老夫子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道理。”

楊逍道:“商湯王是叛夏的,還把夏桀流放了。周武王是叛商的,把商紂王逼到自殺。周文王在世時,還不是最高統治者,早已經在自己的領地裡陰謀部署造反。此三人者都是聖人,那為唐太宗何李世民不是聖人,擔當不起所謂的‘文’、‘武’之諡?能夠得到‘文’、‘武’之諡的君王,主要是因為功績大。我一直覺得楊廣再怎麼混蛋,諡號也應該是武帝,明帝肯定不合適,煬帝屬於過分醜化,不作討論,最合適的其實還是武帝。關於隋煬帝楊廣的史料,我非常懷疑李世民從頭到尾地篡改、醜化了,楊廣怎麼也應該有一些正面形象的。他其實是一位很複雜的帝王,他和秦皇漢武一樣有開創大業的雄心壯志,他繼位後定年號為大業,可以看出他想成為一名有作為的帝王。在他執政前期,他也確實做了幾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開鑿大運河、修建東都洛陽、開疆拓土、完善科舉。這些大氣魄的工程和業績,使隋煬帝一度有望比肩秦皇漢武。”

石猛道:“其實諡號是對死者生前的功績評價,只有死後才有。惟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則賜之善號以為稱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名謂號諡。人們又常常講‘死者為大’,所以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平諡’,並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

獨孤通道:“由於‘美諡’太多,諡號制度的初衷是人死後,後人根據他的生平,所給予的評價。簡而言之,是非功過,蓋棺論定。有功,則美諡,加以表揚;有過,則惡諡,必須批評。無功無過,為平諡,多表同情。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厲、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所以最開始時,人們對於褒貶還能出於公心,可越往後來,美諡卻越來越多,很多人根本名不副實,鬧出很多笑話,就算是當時議定這些美諡的人,也很有可能覺得非常荒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楊逍道:“一般說來,帝王的號主要有四種:年號、廟號、諡號、尊號。人們也許不知道劉病已是誰,但知道漢宣帝,人們也許不知道劉驁是誰,但知道漢成帝……皇帝的號,當然是有講究的,相對於出現較晚的年號、並非人人都有的廟號、隨時間發展日益加長的尊號,諡號則是持續時間長而褒貶較明確的一種通行的稱呼。儘管這種原始的上諡號的方式所起到的限制作用因人而異,具有較大的主觀性,但仍然不失為一種可取的限制君權、要求仁政的措施。我們知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政治上而言,皇帝是風水輪流轉的,但思想上,一旦接受了儒家的評價體系,孔子就永遠都是‘素王’。儘管諡法的出現如此順理成章,也還是有反對的聲音:‘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於是秦不恤下民,二世而亡,不由使後世喟然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