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大汗下令圍襄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大汗下令圍襄陽

忽必烈在失去那次拿下襄陽城的最佳時機後,追悔莫及,正可謂差之毫釐失之千裡。當時,蒙古與大宋相持在兩淮、襄漢以至川中一線上。

淮東多水網,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淮西據淮水,大宋在此屯重兵,與淮東相呼應;川蜀地區,宋人憑一部分餘玠當年所築的山城頑強固守,蒙古大軍也急切難以得手。

相形之下,襄漢地區像是千里長蛇的軟中腹。襄陽、樊城孤立的暴露在前沿,很容易受到攻擊。所以郭靖毅然決然趕赴襄陽,

如果蒙古人攻下襄陽,長江中游的重鎮鄂州就失去屏障。鄂州不守,大宋的千里防線就被從中突破,首尾截成兩段。向西,使川蜀與朝廷失去聯絡;向東,則有順江而下之勢;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地區門戶洞開。

因而襄、樊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此,《錢塘遺事》也有提及說:“襄者,東南之脊,無襄則不可立國。呂祉常謂:得襄陽,則可以通蜀漢而綴關輔;失襄陽,則江表之業可憂者,正此也。”

可是,圍襄陽談何容易!歷史上,關羽也曾圍樊城攻襄陽,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忽必烈的謀士肯定知道這些,忽必烈也必然會有所顧忌。可他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去圍襄陽呢?

關羽沒有打下樊城,是因為他孤立無援,蒙古大軍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現在威勢正盛,二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更何況關羽的性格有些狂妄自大,他是劉備手下第一名將不假,可是打的敗仗也多的數不清,只是後人感其忠勇,才會把他捧為“武聖”,單論武力值,歷史上比他強的多多了去了;若論智謀,他也排不上號,可他能夠成為武聖人,那肯定是有過人之處的。

歷史上的關羽之所以有名,並非是並非是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護送二皇嫂。關羽有名,主要是因為樊城一戰,水淹七軍,天下震動。

當時,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荊州精兵進攻曹魏,曹操剛剛在漢中經歷大敗,漢中爭奪戰最後以劉備勝出,曹操失敗告終。

當時的局勢,好不誇張地說,二分天下,劉備已得其一。雖說曹操手上還有許多州郡,可是劉備的地盤也非常廣大,最關鍵的是,劉備可以從漢中出兵,以高擊下,進攻長安、洛陽。

曹、劉、孫三家的天平,不知不覺傾向了劉備。此時,關羽出兵攻打襄陽。曹魏剛剛經歷大敗,而關羽又是成名宿將,曹操手下的將領都不敢帶兵出征。

老將于禁奉命率軍防守,于禁還是比較能打,要不然也被時人選入“五子良將”。本來,于禁已經擋住了關羽咄咄逼人的攻勢,雙方進入了相持階段。

可天不從人願,竟然連降暴雨,漢水氾濫。于禁率領的三萬多曹魏精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性,突然之間天降大雨,于禁麾下也沒有足夠的船隻。

反觀關羽,他隨劉備投了劉表之後,訓練荊州水軍多年,看到江水暴漲,就抓住時機,率領幾百艘大型戰艦衝入於禁軍中,于禁倉皇失措,被關羽殺得大敗,為免全軍覆沒,於禁率軍投降。

于禁投降之後,關羽把駐守江陵的守軍全部調到前線,滿心希望在短時間內攻下樊城。

關羽率軍圍困樊城,當時水勢浩大,樊城內外到處是水,軍民大都呆在屋頂,樊城因為大水浸泡,許多地方癱軟塌陷。

守城將士人心浮動,連曹操在洛陽都膽戰心驚,許多大臣竟然建議遷都來躲避關羽的鋒芒。

非常時刻,一旦人心浮動,喪失鬥志,那樊城必然被攻破。可如果曹軍堅守,等待救援,關羽的水軍短時間也難突破。

畢竟曹魏在樊城經營多年,城池堅固,糧草眾多,何況曹仁驍勇善戰,智謀超群,在軍中威望極高,只要曹仁堅持作戰,那麼樊城就還有一線生機。

曹操在聽到樊城被圍的訊息,立刻意識到了樊城失守的可怕,在第一時間就派出援兵,並任命徐晃擔任統帥,率軍前去救援。

徐晃在眾將中最擅長奔襲作戰,此次果然不負眾望,在樊城之下和關羽大戰,而曹仁也開城迎擊,關羽腹背受敵,只能選擇後退。

忽必烈敏銳地發現,當關羽率大軍圍困樊城之時,他並沒有強大的後援力量,才導致徐晃和曹仁兩面夾擊,最終兵敗身死。

現在蒙古大軍圍困襄陽,是有大量的時間和兵力去實施的,而且襄陽以北的廣大地區都已經是蒙古人的地盤。蒙古大軍進入中原,似乎失去了以往狂風驟雨般的威力,光襄陽一地,就斷斷續續打了三十多年。

降將劉整成天在忽必烈耳邊唸叨“無襄則無淮,無淮則南宋唾手可得”,忽必烈在他的強烈建議下,迅速地將戰略進攻重點放在了襄陽城。

投降蒙古的劉整,他之所以提議讓忽必烈擊破襄陽,再圖南下,是因為他對宋朝的佈防瞭如指掌。他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身為降將,不想辦法立下大功,那是無法在新主子那裡立足的。

他為忽必烈制定了只打襄陽,襄陽一破,臨安不保的策略,如果蒙古大軍攻下襄陽,一舉平定大宋,他當居首功。

其實,在所有的戰爭中,無非就是兩種方式。如果你比較弱,要打強對手的時候,一般是集中優勢兵力,包圍敵人薄弱之軍,比如韓信對項羽的打法,曹操對袁紹的打法。

還有一種是當你比較強,打弱對手的時候,通常就會用“斬首行動”。可以說,蒙古的軍事力量遠強於宋朝,所以劉整會給忽必烈提這條建議。

郭靖黃蓉早於蒙古人之前,就意識到襄陽的重要性,於是對襄陽城進行大力整頓,加固城防,積蓄糧草和武器,已經提前做好了防守的準備。

兩大帝國,一南一北,在襄陽一帶展開一場大決戰,襄陽不敗,則南宋不滅。蒙古人的攻勢越來越猛,而大宋朝廷被奸相賈似道牢牢把持,他蓄意隱瞞襄陽戰況。

由於忽必烈得位不正,阿里不哥糾集了一批蒙古宗王,趁忽必烈統兵南下,趁機發動政變,想一舉推翻忽必烈剛剛建立的政權,取其汗位而代之。

忽必烈得到密報,星夜兼程北上平叛,臨走之前他阿術任統帥,宋朝降將劉整任軍師,發動襄陽之戰。作為進攻方,蒙古大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地理問題。

襄陽和樊城中間隔了一條漢江,南北對望,兩城有浮橋相接,糧草與軍人互為援助。

樊城的地理位置稍差,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的說法,相較於樊城,襄陽的地理位置就優越得太多了。

襄陽城地勢很高,北面、東面、南面被漢江環繞,且江面寬闊,西面是萬山,西南面是羊祜山、峴山,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保護,襄陽城下的護城河,也是中原大地上自古至今最寬的護城河,有六十多丈寬。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蒙古大軍進攻所面對的第一關。

襄陽城也曾經落入蒙古人之手,那是郭靖黃蓉奔赴襄陽之前的事情。

淳佑十一年之前,襄陽被蒙古大軍控制在手裡,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是防衛蒙古人的戰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復襄陽。

由於連年戰火,襄陽城殘破不堪,成了易攻難守之地,而恰好當時的蒙古大軍並沒有意識到襄陽城對於他們征服大宋的戰略意義,對襄陽城也不太重視,對殘破的城市沒有進行修繕,這就給了宋軍得手的機會。

淳佑十一年四月,李曾伯派高達率領兩萬一千名宋軍,打敗了盤踞在襄陽城的蒙古人,一舉收復襄陽、樊城。

剛剛收復襄陽城,李曾伯就下令對襄陽和樊城的城防進行加固,使得襄陽城防周長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兩個月在城內建造了一萬間駐屯營房。

靠李曾伯一人之力,對襄陽城的改變並不顯著,所以在淳佑十二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議在襄陽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六條建議,但是朝廷只是象徵性地採納了他的一小部分建議。

在這之前,李曾伯上書說“襄陽剛剛收復不久,城池雖經修繕,但耕田還未開墾;房屋雖經初建,但街道還未修通。請求免除襄陽三年的租賦。”朝廷下詔同意了。

當他準備為朝廷效犬馬之勞,把自己的餘生都獻給大宋王朝時,他卻被朝廷打壓了,確切地說是賈似道打壓了,提的這六條建議,無論有多麼高瞻遠矚,有多麼地為國為民,都無濟於事。

此後,他在宦海沉沉浮浮,幾次起復,有幾次沉淪,直到鹹淳四年,滿懷憂憤的他離開了人世。

李曾伯的遭遇使郭靖意識到,自己絕對不能為這樣的朝廷賣命。幾十年為國為民赤膽忠心最終換來的卻是猜疑和打壓。

郭靖黃蓉來到襄陽城三十多年,朝廷曾幾次三番遣使為他加官進爵,他都毫不猶豫地推辭了。他的信仰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加官進爵從來不是他所考慮的事情。

莫說為趙家皇帝賣命,就連成吉思汗的面子,郭靖也不給。當年成吉思汗把自己的寶貝女兒賜婚給郭靖,又讓自己最疼愛的兒子託雷與郭靖結為異姓兄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郭靖連成吉思汗這樣的乾爹都不要,何況趙宋王朝那一官半職。若想升官發財,他留在蒙古,不一定比那些蒙古宗王混的差。

郭靖自小在蒙古草原長大,可以說是蒙古人養大的,忽必烈見了他也是一口一個“叔叔”地叫著,如果貪圖榮華富貴,他絕不會窩在小小的襄陽城裡憂國憂民,連自己的兒子郭破虜現在都不知去向。

襄陽城如今被圍,誰也無法安枕無憂,擺在郭靖面前的只有一條道:發動所有的同道中人,拼死抵抗蒙古人的進攻,絕不讓他們輕易攻佔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