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蒙古奇兵挖城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蒙古奇兵挖城牆

當時的蒙古人可以說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攻城武器,那些俘虜們為蒙古大軍研製的拋石機,是最當時先進的。

蒙古人擁有了這些強大的拋石機後,迅速找到了更有效的方法。他們會將裝滿烈油的罐子點燃後拋射進城中,讓城市燃燒起來。

成吉思汗的大軍攻打西夏中興府時,不但採用了火攻,而且還因地制宜,用起了水攻。蒙古人強迫俘虜們挖開城牆,引黃河水灌入城中,最終西夏君王李安全送去美女和求和書。

如果敵方城池久攻不下,蒙古大軍還會在城外屯田,將城池圍成鐵桶一般,跟敵人打持久戰。等到敵人彈盡糧絕,疲憊不堪之時,蒙古人才開始攻城。如果一次進攻失敗,那就繼續圍城,直到這裡變為死城為止。

蒙古人對蘇茲達爾公國首都弗拉基米爾的圍攻就是一個血淋淋的現實,首先是孤立這座城市,他們先切斷了水源,然後在周圍修築了一道牆。

接著使用拋石機和弓箭往城內發射石雨、箭雨或火箭以及拋射火罐。又強迫大批俘虜用攻城錘去撞擊城門,蒙古大軍攻入城內後,將王宮付之一炬,幾乎殺死了城中所有的人,無論是婦女還是兒童。

他們會將砍下的頭顱在路邊堆砌起來,讓對手知道這就是激怒蒙古人的下場!曾有一位倖存者恐懼地對人說道:“蒙古人的彎刀永遠不會生鏽,因為他們的彎刀永遠滴著鮮血。”

同草原上的狼一樣,蒙古人不僅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還有著遊牧民族特有的智慧。在戰場上如果他們發現敵人比自己的人數多,他們往往會故布疑兵。

在安營紮寨的時候,他們會點上無數的篝火,讓敵人誤以為他們有數不清的戰士,而且蒙古人打仗時,一個人往往會有兩匹或者三匹馬隨行,一匹馬跑累了換騎另一匹馬,可以保證他們能夠長途奔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們還會在多餘的戰馬身上安放上假人,在馬尾巴上綁上樹枝,讓戰馬賓士揚起塵土,營造出千軍萬馬的氣氛,威懾敵人。

蒙軍騎兵一般不會與敵人展開巷戰,如果敵方想依託城內小巷進行巷戰,那麼蒙古大軍將不惜大火焚城,他們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優勢,自己下馬去和敵人拼命,“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蒙古人似乎理解的很透徹。

蒙古人還把心理戰術應用到攻城略過上,他們在攻城之前,先派出輕騎兵騷擾城市周邊的村莊,燒燬村莊和農田(但是不會殺死村民),此時無家可歸的村民會湧向離他們最近的城市。

這樣做造成的後果,就是大批難民湧入城市,加劇城內居民的恐慌氣氛,加快城市內食物和水的消耗,並告訴城內居民:我們來了,你們還是放棄抵抗吧。

蒙古人的慣例是,如果他們要進攻的城池敢於抵抗,拒不投降,攻克之後立即屠城。將屍體丟棄到水道,或者投入井戶,徹底汙染地下水。

蒙古人也會留下數百名目睹屠城慘狀的百姓,將他們送給下一個要進攻的城池,以擴散恐怖。在蒙古人攻城之前,守城的將士們心理防線就已經崩潰了,極端的恐懼就籠罩著他們心頭。

蒙古人多是從小殺牛宰羊,將殺戮生靈當作樂趣的遊牧民。農耕民族的人們很少見到那樣的血腥,而且佛教在宋朝境內盛行,朝廷多年以來堅持的重文輕武政策,使得漢人已經遠離了殺戮。

若不是蒙古人步步緊逼,襄陽城也絕不會成為大宋的前沿陣地。

現在郭靖的部隊有了三弓床弩這樣的武器,就不再懼怕蒙古人發起的進攻了。

忽必烈回到大營,先把有通敵嫌疑的那些人全部處死,然後命令大軍休整半個月,修復營寨,儲備糧草,準備發起新的攻勢。

上次蒙古人雖然打敗出擊的宋軍,一口氣追到襄陽城下,無奈宋軍閉門不出,他們只能向城裡瘋狂地射箭,宋軍卻沒有再露頭。

忽必烈誤以為那是郭靖黃蓉的圈套,想誘使蒙古人攻進城內,展開巷戰,那蒙古人擅長野戰和衝擊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忽必烈下令所有將士按兵不動,也沒有籌劃再次發起攻擊,給了元氣大傷的宋軍一個喘息之機,錯失了攻下襄陽城的大好時機。如果忽必烈知道襄陽城內的情況,他一定悔的腸子都青了。

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了就是錯過了,再後悔也無濟於事。忽必烈為了打下襄陽城,費了好多心思,八思巴等一幫人也沒少給他出主意。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蒙古軍營什麼樣子,郭靖早就一清二楚;可是襄陽城內到底是什麼樣子,忽必烈等人一無所知,這也太不合理了。

忽必烈為了更好地對付郭靖,命令自己的偵察部隊,必須在最短時間裡摸清楚襄陽城內佈防情況。想派細作、間諜潛入襄陽城打探訊息根本不可能,找逃出襄陽城避難的人打聽也無從下手,與其聽那些從襄陽城逃出來的人講,還不如自己去猜。

蒙古人的偵查部隊想了很多辦法,都覺得不可行。最後大家想了一個最土的辦法,那就是“挖“。他們趁夜間,派出奇襲部隊,悄悄靠近襄陽城下,準備把城牆給強行挖開,再進去看看裡面究竟是什麼情況。

郭靖在夜間巡城時,發現城牆下面有蒙古人出現,當時他想召集部屬,準備對敵。可轉念一想,蒙古大軍攻城從來不會晚上行動,這些人肯定不是為了攻城,他們到底是幹什麼來了?

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郭靖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才弄清楚蒙古人的意圖。原來在城下集結的蒙古軍隊想在後半夜挖開城牆。

郭靖立刻回去,快速召集守城部隊,命令他們去給蒙古人幫忙,蒙古軍在外面挖,宋軍在裡面幫忙一起挖,然後在挖開的大坑上修築起一道道城牆。

當蒙古大軍挖開城牆後發現自己面對的又是一堵牆,在前擁後擠的情況下,前面的蒙古士兵一個接一個被推下大坑。

站在上方的郭靖看清局勢後,馬上命令士兵把早已準備好的石頭、檑木全部推下去,掉入坑中的蒙古士兵被推下來的石頭檑木砸的十不存一。

蒙古人琢磨來琢磨去,好不容易想到的攻城法子,被郭靖這麼輕易地就給破了,宋軍自然皆大歡喜,蒙古人怎能善罷甘休。襄陽城三面臨水,而水戰正是忽必烈的絕對最不擅長的,也是蒙古軍隊極為牴觸的。

忽必烈在襄陽城下吃的虧,是其前期征戰生涯中最多的,如果評選讓忽必烈一生征戰中吃虧最多的對手,那必然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兩次吃虧,都是蒙古大軍不擅長水戰。

以往的蒙古人攻城略地總是簡單粗暴,大迂迴,大包圍。忽必烈的作戰風格也有和父祖一脈相承的地方,那就是善於大迂迴作戰。

忽必烈出兵大理就是最經典的戰例,他用40多萬匹戰馬、十萬騎兵從甘肅(忽必烈親自指揮)、四川(兀良合臺、臺抄合、也只烈分別指揮)分三路進攻大理。

忽必烈的大軍途經上千公裡的山地,以損失三分之二的馬匹為代價,最終消滅了大理。攻滅大理之戰也展示出忽必烈不同於其他蒙古將領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別善於山地作戰,能攻克眾多敵人山間的壁壘。

忽必烈之所以是一代雄主,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襄陽城的攻防戰讓他對水上作戰也有了熱情,他開始重視水軍訓練,不僅擴充水軍,還大力提拔水軍將領,蒙古歷任大汗,只有他在位期間蒙元才開始重視水軍,水軍實力大增。蒙元水軍還密切同陸軍配合,用水陸夾攻的方式贏得了對宋軍水軍的勝利。

忽必烈後期還積極對外進行海上擴張,海上攻擊日本,登陸中南半島,不管勝敗如何,他的熱情始終不變,直到生命最後時刻還堅持對爪哇用兵。

對忽必烈來說,襄陽城那是一定要攻下的,身為黃金家族的成員,祖輩的榮光,祖輩的功業既是鞭策他前進的動力,又是讓他寸步難行的枷鎖。

由於蒙哥死後,忽必烈並沒有被指定成為繼承人,他與弟弟阿里不哥的爭鬥使龐大的蒙古帝國出現了裂痕。

忽必烈佔據中原,其他堂兄弟們則分別佔據了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兒汗國。

成吉思汗東征西討建立的大帝國,現在只是名義上存在,實際上早已經分裂,中原腹地又是以漢人為主,襄陽城短時間內又無法攻克,如何穩固政權,忽必烈採取了一系列政策。

忽必烈很早就在中原地區接觸了一些知識分子,瞭解了傳統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歷史過程和文化特點。

所以當時北方漢人,特別是漢人中的知識分子對忽必烈抱有很大希望,覺得他是個大救星。因為別的蒙古貴族都對這些傳統的中原文明沒有興趣,只有忽必烈表現出學習的熱情和改革的願望。

所以大批漢人知識分子都投奔到忽必烈的王府,給他做謀士,出謀劃策,協助他管理新征服的漢人城池。這和他爺爺成吉思汗很像,成吉思汗當年帳下也是多民族的能人齊聚一堂。

蒙古人在滅掉金朝以後不久就對南方的大宋發動了戰爭。一方面蒙古大軍沒有全力攻宋,好多地方都在開戰,他們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攻打大宋的戰場上來,所以導致戰爭拖延很久。

另外蒙古大軍攻宋的時候,把重點放到了四川地區,打四川費了很大的勁。因為四川這一帶山很多,唐人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

那樣的地形,蒙古騎兵完全施展不開。後來四川打不動,又往南打,滅了大理國,又收服了吐蕃,甚至前往越南,想著迂迴包抄,進攻大宋。但是費了很大的勁,效果不好。

因為趙宋王朝自從南渡之後,統治中心便從黃河中下游轉移到長江下遊,蒙古人從四川到雲南,再從雲南到越南,打了半天,又繞了很大的圈子,最後沒有打到要害,又把目標鎖定在襄陽城。

蒙古對大宋的進攻應該說不算成功,費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卻一直處於一個僵持階段。雖然有時候互有攻守,也互有勝負,誰也無法打破這個平衡。

忽必烈認定了,襄陽城這顆釘子,一定要拔。蒙古人眼中的襄陽城經過多年經營,如今已經是大宋軍事重鎮,駐紮有大量部隊,囤積了很多物資。

一時半會打不下來,忽必烈為首的蒙古人最終決定,那就用最簡單也最熟悉的辦法,包圍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