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二章興來月下游洛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四十二章興來月下游洛陽

軍師道:“不可否認,陶淵明是一個勇士,是一個理想衛道士,他是一個先驅。他敢於脫離官場這個對於讀書人而言是實現人生抱負的唯一途徑,敢於無視權貴,敢於傲視他們,敢於蔑視那些仗勢作福的小人,敢於不與那些爭名逐利的官宦合作。這種角色的存在,使得後世的文人在面臨相似的情況時可以坦然面對,可以在離開官場,離開那些他們瞧不上,看不起的官宦時,有了一縷思想寄託。”

劉克仁笑道:“你們讀書人倡導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讀書人先培養自己的德行,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在這之後讀書人再用自己的知識、想法、德行去調節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與聯絡。即是‘治國’和‘平天下’,但這種方式是建立在讀書人的道德修養上面的。他們堅信‘君賢者其國治,君不能者其國亂’,且以這種方式告訴讀書人‘天下有道則現,天下無道則隱’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軍師仔細聽劉克仁說完,並沒有認同他的觀點,反而問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究竟有幾個成功的?”

劉克仁明白軍師的意思,他擺擺手道:“先生一語中的,直擊要害,果然見識非凡!”

軍師也朝劉克仁擺了擺手,然後捋了捋鬍鬚道:“官場,一直是一個魚龍混雜之地,由於讀書人要實現人生抱負,不得不入仕,所以免不得要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之中或許也有高明之士、正直之士,但更多的不過是些追名逐利的人,他們沒有什麼追求,甚至沒有什麼底線。有人看不慣,適應不了那汙濁的官場,那就退出、離開,而還有一些人,他們就想著法子去適應,去盡自己的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到底應該怎麼做,到底在那樣的環境下應該如何自處,這都是要琢磨的。”

劉克仁道:“這次南下帶兵平叛,咱們兩個人的處境是騎虎難下啊!你說要賣力氣地打垮叛軍吧,漢人們恨我們,同僚們嫉妒我們,我們以後的日子是舉步維艱,得了功勞不敢張揚,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如果失敗了,那咱們就徹底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了,漢人們不會放過咱們,朝廷也不會讓咱們有好果子吃,出力但是不討好,誰也無法超然物外。”

軍師道:“現在不正是有一個機會嗎?既可以在朝廷裡邀功,又可以在漢人那裡落得一些好感,咱們抓住這個機會,至少可以保得一時平安。”

劉克仁明白這是軍師寬慰他,他們雖然打敗了“武穆軍”,逼得獨孤信帶兵逃遁。這雖然算是一件功勞,但是他並沒有徹底消滅“武穆軍”,說不定獨孤信正帶著那些殘餘的叛軍正躲在一個地方,悄悄地注視著官軍的動靜,隨時準備捲土重來、東山再起。

劉克仁道:“現在雖然暫時打敗了叛軍,但是我們並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在平叛這件事情上,我們做的雖然比張景武要好一些,但是比起那些蒙古王爺們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他們一仗打得叛軍十年不敢抬頭。在他們看來,咱們這些人打仗不行,根本不可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軍師道:“也正是因為那些蒙古王爺們瞧不起我們,我們才得到這次帶兵出征的機會,至少咱們現在已經打了勝仗,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讓世人也見識了我們並不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劉克仁道:“以後的事情誰說的準呢,鐵木迭兒和太皇太后二人狼狽為奸,皇上肯定不會容忍他們太久。依我看,他們之間的鬥爭必然會以皇上的勝利收場。我們兩個人可以暗地裡投到皇上的陣營裡,明面上站在鐵木迭兒的陣營裡,兩邊都不得罪,抓住有利時機,選擇有利的立場。”

軍師道:“我們還是不要參與爭鬥的好,因為誰也不能保證我們能夠全身而退。”

劉克仁道:“既然已經進入了官場,誰都無法避免捲入爭端,我們只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在必要的時候做出選擇,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二人越談越投機,也越談越清醒,劉克仁的話讓軍師也意識到自己必須想辦法為自己鋪好後路,因為自己與劉克仁一樣,都是漢人,都是依附於大元朝廷的漢人,在蒙古人眼裡連畜生都不如的漢人,漢人要想出頭,必須付出比蒙古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軍師道:“今夜月明星稀,我們可以藉著月光看看這座洛陽城。李太白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我們正好可以在這座古城裡看一看那平日裡根本引不起重視的夜景,談一談洛陽城古往今來的名人軼事,像古人那樣‘遊目騁懷’。”

劉克仁道:“好主意!”

兩個人一邊走,一邊說起了洛陽城的變遷。周公東徵,以洛陽為大本營,周平王東遷,讓洛陽成為天子駐所,周朝的洛陽城在政局變換中慢慢崛起。經歷了王莽改制和綠林、赤眉起義後,光武帝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看到殘破的故都長安,已不適合再做大漢王朝的國都,他只好另選國都,最終選擇定都雒陽,先後蕩平赤眉、王郎、彭寵、張步、隗囂、公孫述、盧芳等割據勢力,統一天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秀定都的地方是雒陽,而不是洛陽。因為漢為火德,忌水,所以劉秀改洛陽為雒陽。劉秀嫌原雒陽城狹小,下詔擴建。雒陽城中廣建宮殿,臺、觀、館、閣拔地而起,蔚為壯觀。城外東南側建宗廟,城外西南側設社稷。

劉秀稱帝以後勵精圖治,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天下很快從戰亂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史稱“光武中興”。雒陽城也很快就恢復了昔日的繁華,再次成為了天下的中心,開始了第二次輝煌時代。

劉秀崩於雒陽南宮前殿,葬邙山原陵,諡號為漢光武帝。後世的帝王公卿死後,紛紛選擇安葬於邙山,就有了“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俗語。

但到了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朝政腐敗,毀滅再次降臨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