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五章《心經》專教人破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九十五章《心經》專教人破妄

對於洛陽城,獨孤信再熟悉不過,可是龍門石窟,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看過樂山大佛,看過凌雲寺與凌雲窟,他再看過龍門石窟,他更相信信仰的力量。

為什麼看起來渺小的人,卻能前赴後繼地去開鑿、去修飾,建造出如此宏偉壯麗的佛教藝術寶庫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能使弱者頑強如鋼鐵巨人,能使人迸發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輝,使人完成不可思議的壯舉。

信仰是人生的動力,一個有信仰的人,他才會有鬥志,才能過得充實。一個有信仰的人,他才不會在誘惑面前迷失了自我,才會懂得,盡自己所能,實現心中的夢想,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人生要有更高的追求和更高的境界,信仰可以讓人超越這短暫人生的煩惱,而看見最終的成功!

榮與辱,是與非,對與錯,值得與不值得,後悔與不後悔,其中很多時候沒有清晰的界限,取與舍,進與退,何其艱難。但有一條,那就是只要信仰還在,信念足夠堅定,一個人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依靠。

佛教有很多神話部分,神話的作用美化了很多佛陀的說法和教導,比如未來淨土,地獄,輪迴等等,這些傳說內容是很有市場的,因為人人活著都痛苦,怕死,所以人們死後需要這樣的理想環境讓自己可以脫離苦海,永遠快樂。

每一個人都是有意、無意地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之中。只要你走不出自我的牢籠,孤獨與痛苦將會與你同在。

佛教對這一點的透視,極為深刻。只有當你完全放下自我,完全敞開自己,用真誠、寬容、平等的心去熱情擁抱他人之時,孤獨便會悄悄離你而去。

信仰如什麼?就像那種子,你就拿再大的石頭壓它,它也能發出芽來,也能拱出來。信仰就如懸崖峭壁上的松一樣攀巖覆石,它可以長出來。信仰如什麼?就是如一棵蘊藏了很久的冬天的梅花,到冬天的時候,它越是寒冷,它越是能開出來,那種力量。

可以說有了信仰,有了信心,就有一切力量,有一切力量,就能夠實現一切夢想。因為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支撐著人們在遇到生活挫折時仍然有力前行。

沒有一個信仰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有信仰的人會發自內心自覺去做很多事,而不用靠制度約束。

人們往往把因果報應理解得非常實際: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似乎善報即世俗的福和樂,惡報即世俗的禍和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善人遭禍受災或惡人升官發財的事情決不罕見,於是一些人就大惑不解,斥之為謊言,另一些人則為了自我安慰,便把報應的實現推遲到死後。

如果把報應理解為世俗性質的苦樂禍福,那麼,它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否兌現?實在是很渺茫的。即使是這樣,依然有很多人會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這應該按照一種完全不同的含義來理解。

這也就不難理解,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宏偉的佛教建築,那些金碧輝煌的寺廟,那些高聳入雲的佛像,那些依山傍水的石窟,都是人們在信仰的驅使下,一代一代前赴後繼地建造出來的。

佛教徒種種的努力,不會去考慮眼前的得跟失。就像寺院裡邊的這些義工菩薩們,他們常年累月都是發心,不計報酬。有信仰的人認為,自己的勞動和付出最後都會有應有的結果。這個就是現實人和一個有信仰的人的差別。

獨孤信曾經在跟隨柳貫先生讀書時,翻閱過《大波若經》。而《心經》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的極小一部分,卻是其精髓,並包含了其全部智慧,經文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地位舉足輕重,廣為流傳,造福眾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部《心經》是唐玄奘取經帶回的《大般若經》裡翻譯出來的。一部《心經》,教人修般若智慧,離相破妄,悟得真心,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心經》是佛學的基石,是人生命力、心靈的基本能源。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其作為大乘佛教的學問,中心思想在於說明“性空幻有”,亦即“空”。

《心經》把佛學的全部核心概念都完整呈現出來——五蘊、六根、六觸、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六度、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

讀過《心經》的人,都對佛教和佛學有了一些瞭解,《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一段文字是對人間錯誤的世界、錯誤的人生,對慾望、邪惡、黑暗、貪婪的根本分析。這就為人們指出了人生的道路:不要痴迷於一根筋的人生慾望,要注重自己心靈的的培養。

要提高自己的人生質量、做好自己人生的主宰,就要從心正本清源,鞏固心靈健康,強化內心的基本。一切都要從自覺、自發做起,任何事情都要發自本心。

天竺佛教最重要的建築就是塔,塔內埋藏佛祖的身骨舍利,因此,塔就成為教徒們頂禮膜拜的神聖建築。

受天竺佛教建築的影響,中原佛教建築最初的寺廟也把塔放在中心位置。據說,白馬寺的中心建築是一座大方木塔,周圍建有殿堂、廊門。

史書上記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寺廟都以塔為主體建築,使之處於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

開始時,塔殿並立;繼而,塔在殿後;最後,塔被置於寺外,或另建塔院,而殿卻被放在寺廟建築的主體位置上。

如聞名遐邇的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殿是其主體建築,寺內並沒有佛塔。所有的塔,包括擁有二百餘座寺院高僧墓的塔林,都被安置在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