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華夏屢屢失榮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華夏屢屢失榮光

可能是張京此次東去,看到的並不是中原武林同仇敵愾,為了家國大義,摒棄前嫌一致對外。而是充滿血腥的仇殺與爭權奪利。

天下漢人雖多,可無法擰成一股繩,所以才給了外族入侵的機會,蒙古人能夠打敗大宋,橫掃中原,就是抓住了漢人人心不齊這一最顯著的特點。

從古至今,漢人何時心齊了,外族也就沒有機會再肆虐了。很可惜漢人們並沒有放棄爭權奪利的念頭,在那些嚮往權位與利益的漢人觀念當中,誰爬的越高,誰掌握的利益分配權力也就越大。

而這種權力具有排他性,越向上,越激烈。為何會這樣?假設有兩股力量同時身處最高端,勢必利益對半分;分力越是多,則可控利益越少。並且,一方無法保證對方不覬覦自己的一份。

如果雙方能相安無事呢?既然兩股勢力能並存,就不可避免第三、第四的出現。漢末,群雄逐鹿便是最好的證明,由此漢民族在漢王朝衰敗後,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勇於內鬥的族群。

往往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經過更多的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洗禮過的,尤其是經過內部的重重鬥爭。漢族就是如此,不過很可惜,我們的內耗很多時候嚴重阻礙了我們整體的發展和對外的鬥爭。

漢族人是很優秀的(文化上),也是很強大的(武力上),上古時代的傳說經常把各種發明加到某個名人身上,實際上我們的絕大部分文化都是廣大民眾的成果。

但我們有幾次被其它民族征服過,這個必須要承認,但每次被征服前,都是漢人(都是在漢朝之後,就稱漢人吧)互相內耗的亂世,比如,五胡亂華之前是東漢末年加三國混戰,契丹,女真之前是五代十國,而且後來遊牧民族大肆侵略也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幽雲十六州被一個胡人割給了契丹。

其實石敬瑭也是算是個“好人”,割地實屬無奈,當然,無奈的原因就是當時中原的混戰(不是漢族勢力的混戰)。

內耗是正常的,但是看我們中國歷史就會發現,我們的鬥爭水平簡直無人能比,我們歷來都不缺精通孫子兵法、黃老之道、鬼谷子、三十六計等等用來鬥爭的技術。

我們沒有發明博弈論是因為我們“注重實踐”,人家在研究納什均衡的時候,我們也在互相“批鬥”,而且樂此不疲。如果內耗不這麼厲害,絕對沒有人或者民族能征服漢族(或華夏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一個人能走多遠不是他現在有多強,而是取決於他的格局有多大。換做國家也是一樣,你是想讓你的同胞臣服於你的腳下,為你此願意大施陰謀、大肆屠戮,還是願意在外族侵略者面前團結起你的同胞共同戰鬥呢?

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就看你是處於什麼位置,有時候你身處的位置決定了你如何決策。

其實這也不能怪漢人,漢人習慣了是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態,在他們的心目中,根本就不需要與外人分工,也沒有需要和外人分工合作去完成的事。

他們在這塊土地上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絕對不會需要其他人來插手的這樣一種性格,所以中原漢人不習慣跟別人太過於熱切的相處,大多數的漢人都是內斂的,不善於與人溝通,根本就不會跟別人好好的打交道,都是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

所以他們的內鬥其實只是在剛開始跟別人溝通時的一種自我保護系統,上古時候的漢人最親近的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面前講究的就是兄友弟恭的,所他們並不是以地域來劃分親屬關係,他們就只認自己家族的同胞。所以他們在面對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漢人時是一種陌生人的心態。

所以老子才在《道德經》裡講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漢人們最為熟悉,也最為嚮往的生活,他們總是唸叨著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別人家的事情與我有什麼關係?“各人自掃門前雪,誰管他人瓦上霜”就是這種心態最好的寫照。

同是漢族,卻有八大民系切切實實地存在,根據不同的劃分方法,細節上略有不同,但是總體上可以分為客家、江右、閩海、北方(可細分,不是指北方人)、湖湘(湘楚)、晉綏、粵海(廣府)和吳越(江浙或江南)這八類。好端端的漢族,卻被分成八個系統,就是漢人們認同感太低導致的。

中華民族或者乾脆說是漢族被動挨打的原因,根本不是什麼文化的劣根性,而是少數民族處於偏僻的地理位置?,一旦大國腐敗,則容易趁虛而入。

打江山易,坐江山難,大國升平日久,自然容易沉溺享受,腐敗叢生,從而造成了中原王朝屢屢敗於少數民族之手的結局。

久居中原的漢人們自古以來就被西邊的荒漠和高原,以及北面的高寒的草原所環抱,再加上東面和南面兩面臨海,早已習慣了廣袤富饒的中原生活,很難有西進、北上的野心。

完全滿足了臨海大陸的資源,應該是什麼也不缺少。日久天長,千年過去了。這種不思進取,只搞內訌的情況,是必然要發生的。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漢人,從來沒有進行過長途和海外侵略。

漢人的足跡往遠一點去,不過是到西邊的吐蕃和回鶻故地,和北面的蒙古草原地區相比之下,蒙古人不滿足草原,南下滅了宋。這都是地理環境和政治脅迫的情況下發生的。

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響,其實儒家思想是半精半俗,保守就是最大的弊端。導致漢人的思想保守、封閉,缺乏變通等,由此更是引出了大量的不好的性格。

內鬥,在中原文化中是一種傳統,最早記載於宋太祖趙匡胤的至理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耶?”於是,慢慢發展成一種精神。“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可是這鬥來鬥去,漢人們如同一盤散沙,異族就容易猖狂肆虐,最終江山淪落,狼煙四起。

張京此生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若不能帶領天下漢人們抵禦外侮,把蒙古人趕出中原,那就做好自己算了,既然嚮往自由,那就遠離中、遠離紛爭。

張京只能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如果一年之後,獨孤信能夠就任丐幫幫主,對中原武林,對天下漢人,或許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