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三回武昌起義:一次偶然的勝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三回武昌起義:一次偶然的勝利

歷史充滿了偶然性,武昌起義就是這樣。在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打響的第一槍,對於一個有著四萬萬人口的國度來說,一個排長的尋釁滋事,槍殺長官,不管他有沒有政治意願,確實影響巨大深遠。此前也有開槍事件,但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為什麼這次卻能成功呢?這其中當然不能排除偶然的因素。事實上在1911年10月10日的那聲槍響之前,就在武昌,同一年裡,也還是在新軍,已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了。

1911年9月4日,在湖北武昌的新軍當中,就有一起開槍打長官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當天是湖北新軍炮隊第八標三營,也就是第八團的第三營,一群準備退伍的老兵,在一個名叫汪錫九的老兵油子帶領下,在營地裡喝酒,喝得興起,不免咋咋呼呼。當時他們的排長和這個汪錫九關係不好,出來干涉。口角很快變成肉搏,打著打著汪錫九拔出槍來,一招呼,一起喝酒的老兵們就衝開阻攔,去搶彈藥庫,藉著酒勁就要造反了。當時的架勢好像也不小,幾十個人端著槍把軍官圍在一間破房子裡,剩下的人已經跑到軍械庫拉出了三門大炮,當時就準備大幹一場了。但是和半個月之後武昌起義不同的是,雖然他們嚷嚷動了,並且真的搶了槍炮要造反,但是應者寥寥,而且沒過一會兒,鎮壓的馬隊就到了,造反者作鳥獸散。

造反當然是要滅九族的了,但是清朝當局對這一起造反的處置,怎麼看都像個笑話。追兵追擊造反的老兵,追到近前了,造反的頭子老兵汪錫九乾脆不跑了,回過頭來和追兵說,大家都是同行,何必苦苦相逼呢?於是這些追趕者掉轉馬頭就回老家去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武昌起義之後,清朝調動海軍前來鎮壓之事。當時的海軍總司令是薩鎮冰,是起義軍名譽領袖黎元洪的老師和上級,於是黎元洪只是讓人送去了一封勸降書和一份厚禮,海軍總司令收了書信,退回禮物,軍艦則隔岸觀火,沒有鎮壓起義軍。在中國歷史的變局裡從來都少不了牆頭草,牆頭草多了,本來很偶然的事情就變成了必然,就像是辛亥革命。

清末海軍與辛亥革命

薩鎮冰,字鼎銘,海軍上將,出身於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薩氏家族。1876年冬,他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帝海軍學院學習,學成歸國後歷任海軍教習和管帶等職務。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擔任過清朝海軍統制(也就是海軍總司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薩鎮冰所部海軍被清廷派往武昌,協同作戰。但是列強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向清政府施加了壓力,清政府就有些束手束腳;同時薩鎮冰本人也同情革命,雖然將兵艦開到了武漢、九江之間,卻並沒有參與鎮壓。

列強雖然對革命軍佔領武漢三鎮極為恐慌,但對薩鎮冰奉命前去武昌炮轟革命軍也極為關切,因為漢口有他們的切身利益,擔心戰爭(炮轟)會危及他們的利益。

所以,在薩鎮冰奉命率艦隊到武漢作戰前後,北京外交使團連日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以“吾等在漢口之利益,自應竭力保護”為由,要求清政府明令薩鎮冰不能毀及租界。

清政府不敢得罪列強,薩鎮冰因此有了觀望的理由,並沒有急於加入戰局。

這無形中幫助革命軍贏得了最終取得勝利的有利條件。正如張彪一樣,薩鎮冰也不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何況在起義軍中,不乏薩鎮冰的親朋故舊。黎元洪曾在北洋天津水師學堂機械科就讀,是薩鎮冰的學生。

為了解開危局,黎元洪給薩鎮冰寫信,勸其拯救四萬萬同胞。“漢族存亡之機。在恩師一臂之助。孰無心肝,孰無血誠,孰非炎黃子孫,豈肯甘為(滿族)奴隸,殘害同胞?請勿猶豫。”緊接著黎元洪又寫了第二封信。“聰明才智之士,四方畢集……兵丁各自為戰,雖無指揮,亦各奮力突進。漢族同胞,徒手助戰甚有婦孺饋送麵包、茶水入陣。此情此景,言之令人奮武。誰無肝膽,誰無熱誠。誰非黃帝子孫,豈肯甘做滿族奴隸,而殘害同胞耶?!洪有鑑於此,識事機之大有可為。乃誓師宣言,矢志恢復漢土。”“刻下局勢,只要吾師肯出,拯救四萬萬同胞,則義旗所指。山色改觀。以四萬萬同胞,與數千滿族競爭;以方興之民國國民,與運盡之清廷抵抗。華盛頓興美,八年血戰。吾師若出,將見不八月而亞洲地圖之上。必有中華民國國旗飄揚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種種原因使得薩鎮冰並沒有鎮壓革命軍,最後竟然棄艦赴滬。武昌起義的爆發,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和革命精神,“海軍除滿籍官兵外,自薩鎮冰以下,都對革命表示同情”。這也為後來的起義奠定了基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