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六回黎元洪:武昌起義的“黎菩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六回黎元洪:武昌起義的“黎菩薩”

提到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這個人在當時聲望之高,直逼孫中山,而他自身參加革命的過程,又是一波三折,頗為傳奇,他就是首義大都督黎元洪。

黎元洪絕對不是革命黨。武昌起義爆發前,他的官位已經做到了武昌軍界的二把手,僅次於張之洞原來的親兵張彪。而且黎元洪此前也曾經多次公開表示,他對革命完全不感興趣,而且循循善誘革命黨人要熱愛生命,遠離革命。革命黨為什麼會看上他來當自己的旗幟呢?革命黨會看上黎元洪,主要原因是他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黎元洪是湖北籍的名將,自詡以文人帶兵,風度翩翩,體恤下情,革命黨要利用的正是黎元洪的名望來穩定民心,震懾清朝,號召天下。

一個革命黨人在事後總結說,革命黨人的能力不是不如黎元洪,但是不足號召天下,萬一清廷對武昌起義,加以叛兵或者土匪的罪名,各省不明真相,響應困難,且黎平日待兵寬厚,愛惜當兵人,又屬湖北籍的將領,只要推翻滿清,革命成功,似無不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起初革命黨把黎推上鄂軍都督的位置,只是想用他的名望來鎮定人心,而黎元洪也毫無思想準備,處境極為被動、尷尬,參加會議的時候他總是瑟縮不語,態度很消極。可是就是這個被時人戲稱為“黎菩薩”的人,因為他出任都督,客觀上給革命帶來了他人無法替代的影響,造成了有利於革命,而不利於清廷的政治格局。

隨著形勢的發展,在革命黨人的推動下,黎元洪改變初衷,開始傾向反清革命,標誌他轉變態度的事件就是他經過了三天的思考,接受了革命黨人的提議,終於把長辮子剪掉了。他表示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不計成敗利鈍,與諸君共生死。他公開宣告贊成民主共和,反對滿清專制,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史載,黎元洪就任都督之後,即召集軍官訓話說,今日革命軍起義是推倒清朝,恢復漢土,廢除專制,建立共和的開始,我等身為軍人,從此須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掃除一切顧慮,堅決去幹。孫中山曾在191年春稱讚黎元洪是“共和革命的第一個偉大人物”。但是黎元洪畢竟不是革命黨人,此後他又捲入了政治旋渦,支援袁世凱,反對孫中山,讓革命黨人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攫取了。

共和革命的第一個偉大人物黎元洪

比起孫中山、黃興等開國之父的光輝形象,黎元洪無疑被刻意醜化了。黎元洪固然缺少革命黨人的風采,但他的寬柔親和,卻極大地促進了國內政治民主的程序。

黎元洪出身貧寒。188年,為了拿獎學金,19歲的黎元洪報考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師承於嚴復、薩鎮冰等人。甲午戰爭後,兩江總督張之洞組建南洋新軍。

黎元洪投奔張之洞,成為最受張之洞賞識的將官。

1907年,張之洞奉調入京,黎元洪作為張之洞的繼承人,成為南洋新軍的實際掌權人。由於南洋新軍更多地招收了一些讀書人入伍,軍隊的整體文化程度更高,辛亥革命因此得以在武漢爆發成功。

武昌起義成功,急需一個領袖。當時黃興、宋教仁遠在上海,孫中山遠在美國,革命軍找到了深孚眾望的黎元洪。革命黨人對黎元洪說:“今日舉動,實我公平日教育之所致,對我公絕無殘害之理,請公速出,主持大計。

1911年10月1日,黎元洪最終同意出任都督,宣稱“自此以後,我即為軍政府之一人,與諸君共生死”。確定請黎元洪出任新的湖北軍政府大都督,這是在武昌起義過程中革命黨人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

黎元洪雖然被後人說成是“床底都督”,開始的時候他拒絕革命黨人的邀請,那是他作為清政府地方官員,所不得不做出的姿態。當他接手了大都督的重任,立即發揮了作用。他利用自己和薩鎮冰的師生關系,婉言相求薩鎮冰勿對武漢進行炮擊。換了另一個人,薩鎮冰未必如此猶豫,最後竟然一走了事。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後第一個偉大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起義成功後的一系列表現,而在於之後幾十年中,他始終秉持自己一貫的共和立場,反對任何形式的獨裁。對袁世凱、段祺瑞之類野心家而言,黎元洪的存在就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障礙。黎元洪創立的這種由軍界上流人物與紳士及官僚的支持者結合起來的統治方式,直接延續到軍閥時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