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九回中國為何開創以法治國先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九回中國為何開創以法治國先河

南北議和達成了秘密協定,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提議召開國民大會,來決定君主或者是民主的問題,給袁世凱一個下臺階,好擁戴共和。但是這個提議在各省都督府代表們中間引起了疑慮和反感,懷疑袁世凱到底有沒有這個決心,何況當時袁世凱並沒有停止軍事行動,還在乘機侵入山西、陝西,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孫中山恰恰在這個時候從海外回國了。

1月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獲得了革命軍民極大的擁戴,各省都督和各省代表會議已經在醞釀成立臨時的中央政府,本來正空出了總統的位置等待袁世凱來擔任,但是袁世凱遲遲未作決定。南方各省代表認為,各省各自為政的局面不能長久保持下去,成立中央政府可以向袁世凱示威,迫使他早下決心拋棄清王朝。

在孫中山到達上海之後的四天,1月9日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舉行了臨時總統的選舉,孫中山當選了臨時大總統。191年1月1日,南京原兩江總督府改作了禮堂,在數百位觀禮者的歡呼聲,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中國由此進入了民國時代。

之後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力圖在中國推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行資本主義的生產生活方式,其中最矚目的成果是制定了效力等於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該法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主權在民”的政治原則,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訊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請願、訴訟、考試、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

同時規定,人民有納稅、服役等義務,在中國第一次開創了以法治國的先河。

它還按照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了中央制度,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將總統制改為內閣責任制,行政權力交給了內閣,屆時大總統組閣名單須先交由參議院討論透過,以對總統權力產生制約。

為了防止袁世凱今後篡權規定了極嚴格的修改程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帶有鮮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僅具有現實的進步意義,在中國憲政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孫中山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中華民國的靈魂。

“孫博士”回國

上海淮海中路是1900年法租界越界修築的一條道路,最初叫西江路,後來又以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寶昌之名,改稱“寶昌路”。孫中山從海外回國後,最初就居住在這裡。

1911年1月5日,孫中山乘坐的“地灣夏號”輪船抵達上海吳淞口碼頭。

滬軍都督陳其美事前已派出一小火輪在吳淞口外等候,來迎接孫中山上岸。孫中山與同行的胡漢民等人乘汽車來到寶昌路408號,在此居住了6天,到191年1月1日孫中山起程去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武漢起義事發突然,當時身在上海的革命黨人毫無準備,他們也不知道孫中山在哪裡。起義成功了,誰應該來做領導人?武漢的地方官黎元洪,從上海匆匆趕來助陣的武將黃興,兩人旗鼓相當,選誰當總統,對方都不服。革命派也因此形成了武漢和上海兩派。隨著各省宣佈獨立的訊息傳出,迫切需要一個人出來掌管全域性。這個時候,孫中山是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選擇,在黃興的極力邀請下,黎元洪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孫中山當選民國總統也就順理成章了。

實際上,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在報紙上看到武漢起義的訊息,他就展開了行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孫中山高瞻遠矚,意識到目前革命形勢的成敗關鍵不在於軍事方面,而在於政治,尤其是外交方面。孫中山專程訪問英法。在倫敦時,孫中山收到了來自廣州的電報,要求他擔任新共和國的總統。1911年1月中旬,唐紹儀與伍廷芳舉行南北談判,伍廷芳慎重地向各位宣佈,孫逸仙在赴上海的途中,已抵達新加坡。

1月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等勸說孫中山留在廣州,因為北方形勢太過複雜。結果,孫中山反而勸服了胡漢民,兩人一起回到上海。抵達上海的第二天,孫中山就召集同盟會骨幹召開會議,討論選舉和組織政府問題,並最終確定了總統制而非內閣制,推舉孫中山和黃興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候選人,討論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1月9日,同盟會本部在外灘匯中飯店(今天的和平飯店)南樓召開了歡迎大會。這時傳來了南京選舉的結果,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7省代表中,孫中山得了16票,還有1票投給了黃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