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民國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聞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六回蔡元培走馬上任,北大重獲新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六回蔡元培走馬上任,北大重獲新生

1916年9月1日,身在法國遊學的蔡元培收到中國駐法使館轉來的電報,電報是由民國政府教育部部長範源濂發來的,聘請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從1898年京師大學堂建立開始,當時北大建校僅僅18年,1916年時的北大雖然已經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其作為“皇家大學”的官僚氣與衙門氣依然是濃厚的,教員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這些教師即使不學無術也受到學生的巴結,以便日後自己當官仕途方便。

陶希聖對那時的北大曾有這樣的回憶:民國初年,貴族子弟仍然不少,學生和教員仍然是八大胡同,也就是當時北京妓院集中地,受歡迎的重要顧客。北大的這種腐敗名聲,蔡元培早有所聞,他下定決心要整治教務。1916年1月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的北大校長委任狀。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據當時正在北大上學的顧頡剛的回憶,到任當天,校工們在門口恭恭敬敬地排隊向蔡行禮,蔡脫下自己頭上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回鞠了一個躬,這就使校工和學生們是大為驚訝,蔡元培從來也沒有把北大校長一職當做是一個官職。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不做官,也要求學生們不做官。蔡元培對學生們說,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請教育部聘請陳獨秀出任文科學長,為請來陳獨秀,蔡元培三顧茅廬,他的誠意和胸懷最終說服了陳獨秀,使陳獨秀決定將《新青年》搬到北京來,這才有了後來以北京為中心的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此後陳獨秀又推薦了胡適,聘請陳獨秀與胡適是蔡元培“兼容幷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針下的兩段佳話。蔡決心以這八個字來塑造北大。在“兼容幷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國的各路學術精英,以文科為例,從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到辜鴻銘、劉師培、黃侃,大師雲集。

各種文化社團是風起雲湧。師生問難質疑,坐而論道的學風,民主自由的風氣開始形成,成為北大異於其他大學,吸引後來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獨特傳統。

實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國外留學期間感悟得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長期間,建立起教授會、評議會,各科學長由教授會公舉等舉措,都是仿效德國大學的管理辦法。

北大內部紛爭的複雜背景

當初蔡元培入主北大,就是要以“兼容幷包”的精神改造北大,重建北大,將北大變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高學府。這勢必會在用人上引發一些觀念上的矛盾,例如新文化運動和守舊文人之間的爭執。這種爭執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其深層次原因還是思想觀念和政治因素。革命元老蔡元培到北大當校長,是黎元洪當大總統時候的事情,現在北京政府權力掌握在段祺瑞和安福系的手裡,蔡元培實際上與段祺瑞政府處於全面的對立狀態。

年年初,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主編《新潮》雜誌,其中的激進思想終於授人以柄,北京官場、學界乃至一般知識界,對北大不利的傳言越來越多。

教育部長傅增湘月6日致函蔡元培說:“自《新潮》出版,輦下耆宿對於在事員生,不無微詞。”“近頃所慮,乃在因批評而起辯難,因辯難而涉意氣。倘稍逾學術範圍之外,將益啟黨派新舊之爭,此則不能不引為隱憂耳。

其間林紓寫了兩篇影射小說和致蔡元培的公開信,蔡元培看到林紓的公開信後,公開答覆,就林紓對北京大學的攻擊以及對胡適等人的詆譭,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林紓的言行立即引起新文化運動主將們的集體反對。李大釗希望守舊派能夠光明磊落地同新派思想家辯駁、討論。魯迅認為林紓是前清舉人,和民國無關。

段祺瑞和安福系的主要人物都來自安徽,而陳獨秀、胡適這些人也是安徽人,但是這兩股安徽勢力各自爭鋒。陳獨秀在6月被捕時所散發的傳單,其主要鬥爭矛頭指向的就是段祺瑞和安福系的徐樹錚、段芝貴等人。

段祺瑞政府對蔡元培和北大已經嚴重不滿,接下來或許會有所動作。在“五四”前夕,北大和蔡元培處境艱難,他們之所以會被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傳言觸動,發起“五四”運動,也是不希望坐等政府來收拾處置他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