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說不得之浮屠一夢最新章節列表 > [肆柒]是昔日舊相識。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肆柒]是昔日舊相識。

“三哥,你和辯機……很相熟?”在她記憶中三哥和辯機並不是很相熟,只是因為她而有過幾次照面,且……她家三哥幾乎每次都對人家刀劍相向來著……?

李恪瞄了眼門外,眼光回到高陽身上:“是挺相熟的。”

“我竟不知道?”

李恪掰著手指頭給高陽數著:“除了道嶽法師與玄奘法師,大約也只有你知道。”又說:“我與辯機同歲……”

“我知道啊!”

“你母后剛懷上你的那一年,也就是武德九年,那年婺州內澇,父皇派我隨英國公前往放賑撫災,我們借住在當地最著名的‘淨土寺’中,便是那時我與辯機相識的。”李恪停下來喝了口水,看看他那聽得津津有味的妹妹又繼續道:“當時寺院裡收留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辯機便是其中一個。不過他與旁人不同,那種情況下大家只顧念有沒有食物,還能不能活下去,只有他一直跟著淨土寺的玄奘法師,玄奘也時常傳授他佛法,若非他束著頭髮我還以為他是寺裡的小和尚。有一次我同英國公檢視災情回來,便見他在後院以樹枝為劍,舞的十分漂亮,連英國公見了都讚不絕口,直誇這個孩子將來必然不凡。就這樣,我只要得了閒便去後院找他練劍,相處得久了也就相互說說心裡話,他說他不記得淨土寺以外的事,是玄奘大師將他從水裡救上來的,應當是失憶了。在婺州期間,英國公也常指點我們文學武藝,臨走時英國公問他可願隨我們去長安,他說:“佛救吾身生,吾當以身報佛也。””

“他沒有和你們來長安?”高陽問。

李恪搖搖頭回:“沒有。”

“那他如何在這裡?”既然當初不肯來,為什麼現在會在這裡?莫非是玄奘法師來長安求通關文牒時將他帶來的?可是為什麼玄奘西行不帶辯機去呢?還有道嶽法師不才是辯機的師父麼……?

李恪一副賣關子的模樣,舉著茶杯在高陽眼前晃了晃。高陽看了看空空如也的杯子,自然明白,接過杯子,執著茶壺滿滿添了一杯。

“可以說了?”

“自然。”李恪呷了口茶,放下茶杯繼續:“我再次見他是你滿月的時候,那時父皇請了大總持寺的僧人來為你祈福,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帶著一個孩子前來。父皇本有些不悅,可當聽完那個孩子的祈福偈文之後直誇老者收了個神童徒兒……”

“那個孩子就是辯機!”高陽樂呵呵的打斷李恪的話,一副三哥你要誇我猜對了的表情。

李恪倒是十分配合的點點頭,眯了眼睛,話都說到這裡了,三歲孩童都該曉得這神童是誰了吧?偏他的傻妹妹還一副窺透天機的欣喜:“是他。”

李恪揉了揉高陽的頭髮:“當時我也在場,只覺得看起來十分眼熟,待祈福會結束後我偷偷去經院找他,方才確定是他。我問他當初不願隨我們來長安,為何如今隻身在此。辯機說道嶽法師曾雲遊經過婺州,與玄奘法師相熟,後玄奘法師發願要去西天求取真經,便將辯機託給道嶽法師照顧,讓辯機拜他為師,說不久以後定去長安。於是辯機便隨道嶽法師來了長安,玄奘法師也確實在不久後來了長安,不過他是來向父皇求通關文牒的,他想西往天竺求取經文,以此來弘揚中土佛教,但那時佛教不同今日,父皇自是不允這等無意義之事的,況且此去天竺十萬裡之遙,途中坎坷又豈是他一介凡夫俗子受得了的?只不過父皇是沒想到玄奘居然偷渡出關往西去了!後來我以為辯機會回淨土寺,便去大總持寺尋他,問他去留,他說他要在長安學習佛法梵文等師父回來。他去宮裡比較勤你也曉得,就這樣一來二去的我同他關係也就不錯了……”

高陽本還等著下文,奈何對方寂靜許久已沒有再說下去的意思:“說完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恪挑了挑眉,回問:“難道還有什麼是我自己都不曉得你卻曉得的?”

“呃……”

“嗯?”

“好像是完了吧……”聽最後那句話好像是個說完了的樣子,只是怎麼她總覺得有些怪怪的?細琢磨這些話總覺得有些將就之處,可若要說吧,卻也說不出來哪裡不妥……

嗯……可能是她家三哥武將當久了,文化水平有所降低吧!

“三哥你應當多看看書!”

————————————

PS:

婺州:浙江金華府的古稱。

關於淨土寺:淨土寺實際是在河南洛陽[劇情需要文裡寫淨土寺在婺州],又稱東都淨土道場,“淨土”之名源於東漢,正式建寺是在北魏天賜元年,在隋唐時為皇家寺院。

淨土寺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南伊水東岸,伊川長壽山巨型臥佛之中的白雲岩上,山門前是由東向西流的“定盟泉”與“倒澗泉”合流處,稱“二龍戲珠”寶地。北魏孝文帝陵與淨土寺同處於一條南北中軸線。

《舊唐書》記載:“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淨土道場。”

英國公: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李勣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唐本草》(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失傳。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拜李勣為幷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文中婺州內澇乃胡編亂造,辯機故鄉在婺州。)

幷州:很古老的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山西太原古稱幷州,三國魏黃初元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幷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置幷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幷州,七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改名太原府,幷州之名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