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大唐宦最新章節列表 > 18.幽燕千年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8.幽燕千年計

高嶽在送走李純和史美人三日後,果然騎著馬,自幽州薊縣出發,往西北行足足九十裡,進入要地昌平縣,在昌平和媯州的交界地,有最為著名的關隘,軍都關。

軍都關是太行八陘中最靠北的一處,後世的名字更為響亮,即居庸關。

高嶽與數十幕僚、撞命郎一起,先沿昌平線城郭西北十五裡外的下口進入,此刻高嶽仰頭,只看到兩邊是高山峻嶺對峙,其下有條河流,山壁陡峭如城垣般森然而立,最狹窄處只有五步,“這便是馳名天下的軍都陘......”高嶽揚鞭喟嘆說,隨後便沿著這陘道,足足走了四十裡路,總算抵達了關城所在地,其間的鎮戍關吏們都出來迎接,略微寒暄後,高嶽便和眾人,登上旁側的居庸山上,俯瞰下去,不由得膽魄震撼,只見那關城像粒粟米般,如在井底般渺小,而北望去則是媯州的理所懷戎鎮,城垣被掩蓋在蒼茫當中,更被浩浩湯湯的大河所環繞,那即是桑幹水所在,其連通起幽燕和晉陽的雲、代、蔚等州郡,在當時還是條不斷流的大河,而桑乾河更往北處,則是華夏漢族眼中的化外之地。

“古人雲,山有九塞,居庸為其一,誠哉斯言!”風捲起高嶽灰白色的披風,他拍拍佩帶的雲浮劍,慨嘆著說到。

隨後符璘握住被狂風不斷吹動邊角的地圖,又往偏東北處指著說到:“此軍都陘關,又叫做幽州的西關,其外的媯州俗稱山後地,內裡漢蕃雜居,民風剽悍,我唐設清夷軍於懷戎鎮(現懷來附近)守之,自媯州後路分兩道,一道自西北可抵古逐鹿山,直達河東,還有一道直往北,至張燕公(說)所築的新長城,在彼處本置廣邊軍,為控扼契丹的要衝。不過幽州出塞的道路可不至這一條,自幽州微東北處至檀州,有威武軍、鎮遠軍,戍守密雲直到北口守捉(今古北口),由此關口,可達奚王的牙帳地,這便是幽州的北關;又,幽州東北的薊州漁陽地,可經舊盧龍塞而北(今遵化),這便是幽州的盧龍關;最後,自營州平州,又有榆關口,可至遼東地,這便是幽州的東關。”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沒錯,西關、北關、盧龍關還有榆關,交匯點都在幽州薊縣。只要把守住這四處關隘,北方無憂,河朔無憂,天下無憂矣!此後我唐的國策便要發生更迭,防禦的重心很快要從西北轉移到河北來。”這時高嶽看著地圖,又看著四周的地貌,才明白本位面的宋太宗皇帝為何要冒著風險,急不可待地經略幽燕,難道僅僅是為了鞏固皇位嗎?不,是因為這個地段實在是太重要了!

不過宋太宗雖志存高遠,但無能。

兩次圍繞幽燕的北伐,都因其志大才疏,指揮無能,及北宋軍隊一而貫之的軍事冒險風氣(五代遺風,為實現戰略目標,就是衝動來場決戰,贏了通吃,輸了就爬),而全都慘敗,北宋至此永遠失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戰略也變為畏葸保守,此後北方的契丹、女真在佔據幽雲後,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在地理上,都贏得對中原漢族的莫大優勢——高嶽眼中,太行山直到燕山的地形,南北有很大不同,北面是比較緩和的草原地帶,特別適合畜牧業,而到了南面,則是急速傾斜,由山脈一下下落鋪展為丘陵、平原地帶,為傳統的農耕所在,那麼試想每年秋天,遊牧民族草長馬肥,無數勇悍的騎兵,如烏雲般由北坡登入幽燕的各處關隘,而後一下子衝入到南面的河朔平原地帶,就像不可阻擋的暴雨洪流般,橫衝直撞,縱橫無阻——想到此,高嶽不禁打了個冷顫。

“必須保住幽燕,不但要堅強地戍守住它,還要以它為跳板,踏實有序地經過四個關口,行之有效地經略北面。”高嶽不由得如此說到。

他能理解明朝皇帝守國門,是個什麼意思了。

不過自己這個時代,和本位面的明朝相比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河朔雖經安史之亂摧殘,但在藩鎮理下,人戶還算密集,產業也算富庶,故而自己把新都定在鄴城,也就是想以其為憑靠,專力經營好河朔地區,這樣便有餘裕再來支撐幽燕北進的策略,而大明在經歷了大宋的修理黃河及元末喪亂,還是把都城定在幾乎淪為不毛之地的北方,並依靠南方經漕運來的物資,才能維繫以北京為核心的國防體系,所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說明最終亡於這個體系也不為過),可以說既悲且壯。

“請輔師示以戰略。”在場的幕僚和軍將都抱拳請求。

高嶽點點頭,而後抽出節杖,指畫四方,“本師想將相、衛、磁、洺、澶五州,專設為司隸行省,以鄴城為國家新都(其實高嶽這個計劃知道的人不多,故而許多在場的人聽到後都非常驚愕);而後澤潞、河中、河東合三為一,設晉陽行中書省,以太原為會府;而義武軍的易州定州,與成德軍的恆州、冀州、深州、趙州,合併為燕南行中書省,以真定為會府;魏博鎮的魏州、博州、貝州,和橫海的滄州和景州,合併為河北行中書省。至於幽燕盧龍的州郡,則合併為燕山行中書省,會府自然在薊縣,然則此行省的鎮戍司卻分為四處,為媯州鎮戍,置清夷軍,兵額四千,駐所為懷戎,負責當護西關(即軍都陘、居庸關);又,檀州鎮戍,置鎮遠軍,兵額五千,駐所於密雲,護衛北關;又,薊州鎮戍,兵額五千,駐所於漁陽,護衛盧龍塞一線;又,盧龍鎮戍,置盧龍軍,兵額七千,駐所暫定平州城,護榆關如是;這四處鎮戍,都是雄邊子弟。最後,樞機院直轄下,將魏博兵和成德兵合編為一軍團,鎮守莫州瀛洲,駐所為瓦橋(目的就是掌握幽燕的南門,加強對其控制),橫海兵和義武兵、盧龍兵保留兵額的隊伍,合編為一軍團,駐所為幽州西北昌平(目的也是一樣)。此後的司隸行省將背靠河內、都幾、濟北、淮西諸行省,以河陽、黎陽、白馬津渡相通;左傍晉陽,以滏口相連;右依河北,以永濟渠勾連;北控幽燕之地,便可安枕無憂了,可以說是千年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