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傳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九章 傳言

被俘的隋國晉王楊廣逃了,這件事情發生在灞橋驛,當時周國文武官員正在為行軍元帥尉遲惇送行,雖然隨後派兵窮追不捨,但還是沒能追上。

楊廣一行逃入驪山,尉遲惇派兵搜山,雖然射殺了幾名營救楊廣的死士,但楊廣卻從此沒了蹤跡。

現場人多眼雜,訊息很快傳開,長安城內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猜測楊廣到底逃到哪裡去了,一時間什麼傳言都有。

有人繪聲繪色的傳,說在驪山東南的玉山小道,見過一名富家郎君,想來是逃亡的楊廣;也有人在傳,說在渭口河畔發現一具浮屍,衣著華貴正是投水自盡的楊廣。

又有人在傳,說的是內幕消息:當日,楊廣逃出灞橋驛之後,換了身衣物,喬裝打扮一番往隴右去了,有人在蕭關附近遇見過他。

還有人在傳,說某日子午谷忽然有異象發生:一隻大鳥從天而降,馱著一個年輕人往蜀地方向飛去,據現場目擊者所述,那人衣著不凡,極有可能是逃亡的楊廣。

心急火燎的周國官府懸賞捉拿楊廣,結果各種訊息滿天飛,各地都有目擊者遇見楊廣的傳言,其真偽不得而知,但同時引起坊間關注的還有一件事,那是營救楊廣的楊義臣。

楊義臣,一聽這名字知道是楊家的忠義之臣,果不其然做出了忠義之舉。

對於長安的百姓來說,無論是元氏、宇文氏、楊氏或者什麼氏,朝廷姓什麼其實無所謂,無論是魏臣、周臣還是隋臣,只要有忠義之舉那值得敬佩。

中原數百年來換了不知道多少朝代,期間多少忠臣良將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楊隋即將覆滅之際,有一個忠義之臣如流星般劃過天際,那麼大家都會唸叨唸叨的。

楊義臣本姓尉遲,是為尉遲義臣,其父尉遲崇仕周,與當今周國丞相尉遲迥是遠親,但在大象二年時追隨輔政丞相楊堅,後來做了隋國臣子。

楊堅稱帝後沒幾年尉遲崇戰死,尉遲義臣被楊堅撫養長大,得賜姓楊,改名楊義臣。

此次周國收復長安,行軍元帥尉遲惇來到長安,楊義臣假意歸降複姓尉遲,騙得信任後領人在灞橋驛解救楊廣,被亂箭射死。

沒人質疑楊義臣的操守,其不顧個人安危救楊廣於危難的壯舉,讓人敬佩不已,周國官員也沒有將其梟首示眾,而是收斂遺體葬於長安城郊。

立有石碑,上書“隋忠義之臣楊公諱義臣之墓”,其行昭昭,必將留名青史。

時局紛亂,誰都希望有這樣的忠義之人救自己於危難之間,尉遲義臣改名楊義臣後,對楊家忠心耿耿,與相比,某些人的操守讓人鄙夷不已。

大象二年變亂之際,有許多周臣投了楊堅,後來成了隋臣,如今周國收復關中,這些人搖身一變又成了“反正忠臣”,和楊義臣一比,真是雲泥之別。

其中一人的操行,更是讓人詬病。

沛國公鄭譯,字正義,可是一點也不正義,昔年周太祖宇文泰頗為親近年幼的鄭譯,讓其與諸子相處,後來高祖宇文邕又很信賴他,讓其做太子宇文贇的近臣。

待得宇文贇登基,越級提拔鄭譯,這位並無太大軍功卻得封國公爵,貪贓枉法名聲狼藉,後來宇文贇遇刺身亡,鄭譯竟然和黃國公劉昉勾結,將輔政之權轉給楊堅。

楊堅以隋代周,“沛、黃”二人居功至偉,沒有他兩個從中作梗,周國宗室也不會被殺得血流成河。

兩人成了隋國的元勳之臣,卻在去年年末做了周國內應,助周軍拿下長安,如此三番數次反覆的行徑,當真是讓人唾罵不已。

劉昉已於周軍入長安當夜身亡,而鄭譯好端端的活到現在,原本對於尋常百姓來說也沒什麼,但是有了楊義臣的對比之後,只會讓他們愈發厭惡鄭譯的為人。

老天瞎了眼,怎麼沒一個閃電把這廝劈死!

鄭譯害死了那麼多周國宗室,而如今收復長安的周軍主帥、宗室宇文亮原諒了他,讓人感慨杞國公的寬宏大量,而對時局稍微瞭解的,知道這是效仿漢高祖封雍齒故事。

再瞭解一些的,知道宇文亮是在拉攏原先的周國叛臣,為與尉遲丞相抗衡做準備,當然,對於為生計奔波的尋常百姓而言,都說杞國公心太軟。

“哎喲,我那族兄剛從山南安州回來,聽他說,那鄭譯在安陸過得有滋有味的。”

“有滋有味?此話怎講?”

“有人請他吃喝玩樂吶!”

“嚯,誰啊這是,膽子這麼大,不怕朝廷怪罪麼?”

“還能有誰,獨腳銅人唄!”

“獨腳銅人?原來是他,怪不得。”

長安某書肆,尋書的幾人之中有兩位正在閒聊,第三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這獨腳銅人是誰?”

“你不知道?獨腳銅人是邾公溫。”

“豬公瘟?只有豬公才會發的瘟麼?”

“是邾國封爵,宇文諱溫。”

“喔,邾國啊,和杞國頗有淵源嘛,呃,莫非是...”

“正是,都是一家人,這位邾國公不同常人,據說嗜吃人肉,又經常強搶民女...”

“扯談吧,坊間傳言多有不實之處,豈不聞三人成虎之故事?”

“那當然,想來邾國公所謂嗜吃人肉、又經常強搶民女之事為訛傳,不過他在安陸時常宴請鄭譯倒是真的,據說是要學音律、彈胡琵琶。”

鄭譯聲名狼藉,但音律上的造詣倒是無人質疑,幾位閒聊之間,覺得這位“邾公溫”和其伯“杞公亮”一般寬容大度,但為了學胡琵琶和鄭譯往來,倒是麵皮厚不怕被人詬病。

自家的宗親都被鄭譯害得幾乎死絕,宇文溫倒好,為了學個琵琶敢請鄭譯吃喝玩樂,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長,能在邾國公那裡混口飯吃?

“都是親戚,杞國公世子那才叫謙謙君子,這位邾公溫另類些了。”

一陣閒聊之後,選好書付錢走人,書肆一角,正在翻看書籍的劉文靜抬起頭,回想著方才聽到的議論若有所思。

周軍收復長安,關中局勢已經穩定,他和家人來到長安暫居躲避周邊戰亂,閒來無事便到書肆逛逛,結果發現了新出版的字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那是黃州求學社出版的字帖,供人練習書法所用,當然是以時下流行的線裝書形式出版,價格便宜質量也好,而其範文,是劉文靜熟悉的鍾繇書法所寫。

全文拓印於西嶽廟石碑,看出版日期,是宇文溫在西嶽廟拓印碑文之後不到兩個月,那日劉文靜剛好在西嶽廟遇見對方,而之後的出版速度如此之快,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選好書籍付錢走人,劉文靜讓僕人提著書,自己走在街道上,看著行人來來往往的長安街道,他不由得感慨萬千。

折騰了數年,依舊是換湯不換藥啊!

周國大象二年初,天元皇帝宇文贇遇刺身亡,眼見著宇文宗室即將輔政,生怕再出第二個宇文護的門閥權貴們,急不可耐站在輔政的楊堅那邊。

一番戰亂之後,楊堅以隋代周,這些門閥權貴成了新朝元勳,待得周軍攻破長安,隋國即將滅亡,這些人中的人大多數又改頭換面,成了反正忠臣。

劉文靜已經看出來,宇文亮要拉攏這些人,抗衡獨斷朝綱的丞相尉遲迥,而尉遲一族本身又和世家大族們聯姻,也必然寬恕曾經投靠楊堅的那些姻親,免得助長宇文亮的勢力。

國號變來變去,文武百官卻沒怎麼變,都是那些世家、門閥、權貴及其子弟,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如今依然根深蒂固。

什麼時候,他們這些寒門子弟才有更多的機會出人頭地呢?

走著走著,劉文靜又想起方才那些人的議論來:莫非只要有一技之長,能在邾國公那裡混口飯吃?(未完待續。)